周愛華
摘要:說明文是小學階段一種不可忽視的文體,但說明文教學普遍存在教得機械、學得沉悶的現(xiàn)象。說明文教學要走出教和學的低谷,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得“意”的策略,揣摩言語的表達美;創(chuàng)設情境以滿足兒童的閱讀天性,關(guān)注趣味表達以呵護兒童的言語靈性;在互文閱讀與多元視野中拓寬說明文的外延與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說明文;教學策略;閱讀功能;閱讀情趣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9A-0076-04
在小學階段,說明文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體裁。說明文不僅教會學生關(guān)注自然現(xiàn)象的科學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但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機械生硬地將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抽象的概念一個個強加給學生,認為這就突出了文體特征。可這樣一來,文章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框框,學生學得興味索然,課堂顯得單調(diào)沉悶。
那么,如何讓說明文教學既充滿語文味又充滿情趣,學生學得興味盎然又扎實有效呢?
一、言意兼得:明晰說明文的閱讀功能
(一)為生活閱讀:學會得“意”的策略
得“意”,即了解相關(guān)的知識。說明文教學,需要學生了解相關(guān)“知識”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這是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使然。言語內(nèi)容生成于言語形式,言語形式實現(xiàn)言語內(nèi)容。學生理解了內(nèi)容,才能進一步認識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說明的。其次,這是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使然。課標在第二、第三學段分別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薄伴喿x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再次,這是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使然。通過介紹事物、解釋事理而向讀者傳播相關(guān)知識是說明文的本質(zhì)特征,了解了課文所述的知識,是讀懂說明文的重要標志。
當然,對于說明文中的相關(guān)“知識”,教師要掌握好度,無須讓學生深刻理解,但要把文章中的主要概念、說明要點理清楚、說明白。這就要著重加強閱讀策略的指導。如在瀏覽中迅速獲取主要信息,學會區(qū)分出客觀事實與作者主觀想法,怎樣聯(lián)系已有知識經(jīng)驗去理解文本的意義,學習如何進一步搜尋與文章相關(guān)的感興趣的信息……因此,教師不能僅從“文章學”的角度去研讀文本、設計教學,更要從“倡導為生活閱讀”的角度去幫助學生讀懂信息、整理信息。我們不妨來欣賞一位教師教學蘇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的片斷:
(課件出示兩位學生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的歸納單)
師:你們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都用到了“宏偉和精巧”這兩個詞語,能告訴大家這兩個詞語是從哪兒來的?
生:我從第4自然段開頭的過渡句中找到的。
(出示文中過渡句: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
師:過渡句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了過渡句中的關(guān)鍵字詞,我們就提煉出了第3及4、5自然段的要點。(板書:提取關(guān)鍵詞)
(課件出示學生概括第6自然段段意的歸納單)
師:最后一個自然段有兩句話,你為什么只摘錄了第二句?
生:第一句說金字塔的歷史悠久、堅不可摧,就是為了說明“它們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所以我摘錄了第2句。
師:摘錄重點句也是我們抓住要點的一種方法。(板書:摘錄重點句)
(課件出示學生概括第1、2自然段段意的歸納單,概括不全面的和正確、全面、簡潔的各舉一例)
師:同學們讀一讀、比一比,誰的概括做到了正確、全面、簡潔呢?
師:第1自然段兩方面的內(nèi)容沒有主次之分,是不可以取舍的,所以概括段意時我們就要把這兩方面的意思合并起來,這就叫歸并法。
師:同學們,在抓住說明文的要點之后,課文的結(jié)構(gòu)我們就一目了然?,F(xiàn)在,你知道文章是按什么結(jié)構(gòu)來安排材料的嗎?
生:是按照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來安排的。
相較于敘述性文本,知識性文本的概念密度都比較高,閱讀起來有一定難度。以上片斷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留意過渡句、概括段意、畫思維導圖等方法教給了學生很實用的快速捕捉信息的策略與技巧。
(二)為積累運用:揣摩言語的表達美
說明文教學,要基于年段特點,引導學生關(guān)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學習說明文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感受文章的邏輯美。中年段應側(cè)重意義段的教學,注意自然段中語句之間邏輯關(guān)系的嚴密。比如教學蘇教版三上《石頭書》,教師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者是如何借助比喻來形象地介紹“石頭書”諸多特點的,感受介紹石頭書上的“字”時使用“先分后總”的段落結(jié)構(gòu),介紹石頭書上的“畫”時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來表述的。
高年段則要在重視意義段的基礎上,進一步關(guān)照篇章的閱讀,聚焦文本的表達順序及典型的表達方法。如蘇教版五下第四單元《秦兵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樂之都維也納》同為說明文,但從篇章結(jié)構(gòu)考量,教學重點卻各不相同:教學《秦兵馬俑》時,要注意材料的詳略、主次的安排;教學《埃及的金字塔》,應體會首尾呼應的寫法及感悟過渡句使文章表達更為流暢自然的作用;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可了解作者從多種角度來介紹維也納,感悟縱向、橫向、總分、分總四種不同的“構(gòu)段”方式所充滿的“變化”之美。
請看一位教師執(zhí)教蘇教版六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課的片斷:
師:第6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6自然段接連運用了三個問句,這是設問的寫法,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師:第6自然段按怎樣的順序安排材料的?
生:是按“現(xiàn)象—生疑—解答”順序來寫的。
師:(出示樹木年輪的圖片)看到這張圖,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為什么樹樁上有一圈一圈的圖案呢?
生2:為什么小樹上圈圈少,大樹上多呢?
生3:為什么圈圈有的靠得緊,有的離得遠?
師:你還留意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生:天上的積云;花朵的顏色;樹葉的形狀;潮汐……
師:請模仿第6自然段“現(xiàn)象—生疑—解答”的寫法,結(jié)合搜集到的資料,形象生動地介紹一種“大自然的文字”。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教師應在學生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學習作者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表及里的表達方法。這樣的材料安排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符合學生學習語言、建構(gòu)言語圖式的規(guī)律。
教師在研讀說明文文本時,不僅要注重文體知識的共性,如抓住“大約、常常、相當于、可能”等詞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還可審視“這一篇”在表達上的獨特性,體會說明方法的使用及遣詞造句的藝術(shù)美。仍以蘇教版五下第四單元為例,教學《秦兵馬俑》,重點要體會兵馬俑“鮮明的個性”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教學《埃及的金字塔》,體會多種說明方法結(jié)合運用的妙處;教學《音樂之都維也納》,可感悟作者運用“復疊”辭格的妙處,接二連三出現(xiàn)含“金”的詞語,如“金碧輝煌”“金色墻壁”“金色鏤花梁柱”“金光閃閃”等,使讀者對“金色大廳”自然產(chǎn)生一種富麗堂皇的印象。
二、理趣相生:感受說明文的閱讀情趣
教師在對說明對象、事理有了足夠的了解后,可用生動、風趣、幽默的語言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說明文別具一格的理、趣和情。
(一)創(chuàng)設情境:滿足兒童的閱讀天性
教師應依據(jù)說明文的性質(zhì)和學段目標,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情境,組織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潤物無聲般地體會說明的方法。教學蘇教版三下《恐龍》時,可采用“連連看”的方式,即出示文中四種恐龍及“食肉牛龍”的圖片及名稱,讓學生觀察、辨析后連線,并結(jié)合課文說說這樣連線的依據(jù),再讓學生結(jié)合圖片介紹一下食肉牛龍奇特的外形。
蘇教版三下《海底世界》第4自然段講的是大海里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式。一位教師在教學此段后,乘勢給學生播放了海底世界中水母、螃蟹、海馬、海蛇等活動的視頻。學生在寫話時就能抓住海底動物活動時的主要特點。且看學生的觀察寫話:“水母在一伸一縮地運動著,它向后噴出體內(nèi)的水,推動身體向前。從遠處看,它像一頂圓傘在水中迅速地漂游?!薄昂qR的游泳姿勢十分特別,它的頭部向上,身子直立在水中,鰭快速擺動著?!?/p>
(二)趣味表達:呵護兒童的言語靈性
相對于其他文體,說明文的內(nèi)容還是有些枯燥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修辭是如何使文章既引人入勝又深入淺出的。比如蘇教版四上《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運用巨型蜘蛛網(wǎng)來形象解釋較為抽象的“互聯(lián)網(wǎng)”;就使得原本深奧難懂的科學語言變得通俗化、趣味化了。
其實,說明文有些句式的表達形象傳神,若細細揣摩,是很有嚼頭的。蘇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中有這么一句話:“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苯鹱炙康墓に嚲陀眠@一句話傳神地表達出來。且看一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在趣味中感受“舉例說明”的魅力:
師:這句話用了一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明金字塔的精巧。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用到這樣的方法,比如說“這個孩子真調(diào)皮”,究竟調(diào)皮到什么程度?誰來進一步說明?
生1:這孩子真調(diào)皮,屋頂都要被他掀翻了。
生2:這孩子真調(diào)皮,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師:我們再看作家筆下的孩子是怎樣調(diào)皮的。
課件出示1(學生讀):桑桑真調(diào)皮,他把家里的蚊帳改成了漁網(wǎng)去捕魚。
師評點:不過事后,媽媽收了桑桑的蚊帳,那個晚上桑桑被蚊子咬了很多個大包。
課件出示2(學生讀):埃米爾真調(diào)皮,他把妹妹當作旗子升上了桿頂。
師評點:不過,這是為了滿足妹妹的心愿,妹妹想到高處看到更遠的地方。同學們,這是個危險動作,請勿模仿噢!
教師立足文本,用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來補充說明“舉例子”的表達效果,課堂既妙趣橫生,又提升了學生“用事實來說明”的意識,顯得語文味十足。
三、開放有度:拓寬說明文的外延與內(nèi)涵
(一)互文閱讀,享受思維張力之美
說明文的外延非常廣泛,大到科普專著、各種類型的解說詞,小到家用電器、食物、藥品的說明書。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應有開放的視野,有針對性地開辟這些豐富的課程資源,以增強學生對這類實用文體的讀寫能力。一位教師在《趣談說明文》的微課程教學中,就出示了俄羅斯《消息報》征訂價上漲后寫的一則廣告:
“親愛的讀者:從9月1日起你們完全有權(quán)拒絕,將22盧布56戈比的訂費用在急需的地方。《消息報》一年的訂費可以用來在莫斯科的市場上購買924克豬肉,或在列寧格勒購買1102克牛肉,或在車里亞賓斯克購買1500克蜂蜜,或在各地購買一包美國香煙,或購買一瓶好的白蘭地酒(五星牌)。這樣的‘或者還可以寫上許多,但任何一種‘或者只有一次享用。而您選擇《消息報》——將全年享用。事情就是這樣,親愛的讀者。”
學生讀了此則說明體廣告后,對“比較說明”的無窮魅力,對言語新穎創(chuàng)意的表達,留下了十分直觀而深刻的印象。
教師在教學中,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還可借用兒童幻想小說、動物小說等其它資源,在互文閱讀中進一步感受說明方法的妙用。蘇教版五下《埃及的金字塔》中有這么一句:“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有人估計,如果將這座金字塔的石塊鋪成一條三分之一米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車裝運,需要60萬個車皮?!弊髡甙驯硎緮?shù)量和重量的數(shù)字,巧妙地轉(zhuǎn)換成長度的數(shù)字。且看一位教師借用兒童文學資源對此句的拓展教學:
(課件出示:“被譽為‘童話外婆的林格倫,她作品的發(fā)行量達到1億3千萬冊?!保?/p>
師: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覺得林格倫的作品數(shù)量非常多。
師:林格倫是很值得了解、結(jié)交的外婆喲!老師來個數(shù)字轉(zhuǎn)換,你的感覺有什么變化?
(課件補充出示:“把這些書排成行可以繞地球三周。”——摘自《淘氣包埃米爾》)
生:林格倫出的書真多,簡直令人驚嘆!
師:這就是數(shù)字轉(zhuǎn)換的神奇魅力。
(二)多元視野:培養(yǎng)思維理性之美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都是在教學生“學會相信”,而不是讓學生“學會思考”。但在PISA閱讀測試中,“閱讀素養(yǎng)”被定義為“以開發(fā)知識、潛能和參與社會生活為目的,對閱讀材料或文本的理解、運用和反思的能力”[1]。因此,說明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兼具發(fā)展學生的思考、判斷能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理性而具有批判意識的閱讀者。
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可以引導學生分辨事實與意見,根據(jù)內(nèi)容和形式,比較和對照所讀過的作品,根據(jù)文章進行有效的推理,找出沒有充分證據(jù)的結(jié)論,識別過分強調(diào)事物的共性,而忽視個性的做法……[2]比如教學蘇教版五下《神奇的克隆》,推薦閱讀《諾貝爾獎獲得者與兒童的對話》一書中埃里克·維紹斯的文章《不久就有兩個我嗎》,進而進行比較閱讀:兩位作者對克隆持的觀點有何不同?你對“人的克隆”又有怎樣的看法?這樣引發(fā)學生對克隆的多元解讀,培養(yǎng)其辯證思維的能力。
蘇教版六下《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中有這樣一句:“海浪和潮汐的能量過去都白白浪費了,如今利用海水的運動來發(fā)電已經(jīng)不是夢想?!币晃唤處熢诮虒W中出示了以下資料:“我國利用潮汐能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1000多年前。據(jù)史料記載,在宋朝修建的洛陽橋(在福建泉州),利用潮汐能量搬運石料。置巨石于木筏上,乘潮漲時,把木筏移動到施工安裝地點,隨著潮位下降,巨石完整無損地落在預定位置?!边@樣的補充閱讀,提醒了學生要不唯書,不唯上,在下筆定論時要有充分的證據(jù)。
當然,說明文教學可以基于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嘗試讀與寫的結(jié)合,引導學生在仿寫中體會說明文的要義。如為學校圖書館寫閱讀須知,為同學們推薦一種水果并說明理由……這樣,在積極的言語實踐中,學生就能更主動、更深刻地體會“說明要點”、“說明方法”的作用與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陸璟.PISA測評的理論和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9.
[2]王榮生.實用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8.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