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
【摘要】地域文化由于內含這個地域特有的精神風貌和文化意識,因此它也成為區(qū)別于另一個地域的根本本文從富春江流域自然地景隱逸文化形成追溯、審美內涵兩方面闡述,意在深度挖掘最具富春江特色的隱逸文化精髓,從而對富春江流域地方特色文化建設和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富春江流域;隱逸文化:審美內涵
自然地景是人類生存活動的舞臺,也是文學、藝術描繪書寫的重要方面,不同時代的文人墨客都曾繪制出其時代特有的經(jīng)典之作,往往在此基礎上又延伸出更具有文化含義的文化地景,正是在這樣的書寫描繪中,發(fā)展了自然地景的文化特色,使得一地山水風土有一地的文化特色。例如泰山因始皇帝封禪以至歷代帝王封禪,在中國的自然山水傳統(tǒng)中獨具帝王之尊。杭州西湖,因許仙與白蛇的傳說、名妓蘇小小的韻事,自來就帶有一股浪漫氣息。富春江是錢塘江流經(jīng)桐廬、富陽至杭州蕭山聞家堰段的別稱,以風景秀麗著稱,它在世人心中具有一種隱逸的文化性格。
一、富春江流域自然地景的隱逸文化形成追溯
“隱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謂隱逸,是指中國古代士階層中的某些人,與當時的主流文化背離,或游離于主流文化之外,超然問世,回歸自然的行為和心態(tài)。隱逸文化是以隱士為載體來反映和傳播的文化復合體。富春江流域自然地景隱逸文化現(xiàn)象的形成大抵可追溯到漢代嚴子陵。嚴子陵隱居不仕,在富春江筑釣臺,過著耕樵漁隱的生活。如今,以嚴子陵為核心,在富春江畔便延伸出了嚴子陵垂釣處、嚴先生祠堂、富春江詩文石刻碑園等文化地景,嚴子陵釣臺更是在全國10多處“釣臺”古跡中名列第一位,聞名于世。富春江的嚴子陵釣臺儼然成為后世文人心中想象隱士生活的一面旗幟。
與嚴子陵釣臺遙遙相對的蘆茨村有唐代詩人方干(809-888),字雄飛,號玄英。方干性穎悟,喜吟詠。咸通年間(860-873),方干赴京參加進士考試,成績優(yōu)異,受朝中有識之士的賞識,但終因貌丑而功名無望,遂隱居作詩,以布衣終其身。后人贊他“身無一寸祿,名揚千萬里”。方干擅長律詩,清潤小巧,且多警句。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會稽,歸葬桐江。門人相與論德,謚號“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遺詩370余篇,編成《方干詩集》傳世。《全唐詩》編有方干詩6卷348篇。方干之后,方氏一門十八進士,不出仕的才俊也大有人在,留下了諸多佳話。宋景佑年間,范仲淹守睦州,繪方干像于嚴陵祠配享。并賦詩“風雅先生舊隱存,子陵臺下白云村。席朝三百年冠蓋,誰聚詩書到遠孫?”蘆茨村也被雅稱為“白云村”。自此之后,有很多名人雅士來此探訪、游覽、隱居,南宋中書舍人呂本中、太常少卿江端友,中書舍人朱翌,因受權貴排斥,相繼來此幽居。宋末愛國志士福建人謝翱,浦陽人方鳳、桐廬人嚴侶和永康人吳思齊等,結社于此,成為“汐社”。昔日蘆茨埠對面渡口有一個亭子里有詩云“上聯(lián)堤近雙毫暫停跋涉,瀕臨七里隨遇留連。下聯(lián)靜觀復水重山景,座聽漁歌牧笛腔?!痹诟淮航饔?,隱逸之風長盛不衰。
二、富春江流域隱逸文化審美內涵
(一)隱逸情結與自然美
富春江流域從古至今一直是文人隱士們從政統(tǒng)中暫時解脫出來,面對自然和自我的好地方:通過觀山游水,體悟自然山水之美,回歸本真,找到了精神寄托,于是人格精神也得到了體現(xiàn)。但凡文人都熱愛自然、縱情山水,尤愛富春的自然山川之美。唐宋詩人李白、白居易、孟郊、羅隱、蘇軾、范成大、陸游等都有題詠,留下佳作名篇。然而,文人們縱情山水的背后其實或多或少都受到了隱逸文化的熏染和影響。例如元豐二年,因為“烏臺詩案”,爽直的蘇軾難免牢獄之災,出獄后的蘇軾閉關治心,抄讀佛經(jīng),更加膨脹了他的隱逸情結,蘇軾在《送江公著知吉州》中寫道“三吳行盡干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不僅描述了富春山水的美景,也表達了詩人不愿接觸世俗,結志養(yǎng)性、優(yōu)游山林、心性曠達于外物的隱逸情結。據(jù)統(tǒng)計從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詩人、文學家來過此地游玩懷古,他們或多或少是因為事業(yè)碰壁或具有隱逸情結,在觀山泛水之中留下了2000多首詩文。如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最初的詩作,是從寫新安江、富春江開始的。南朝梁文學家吳均駢文《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短短一百多字就將富春山水描繪的出神入化,成文千古佳文。近代的富陽籍文人郁達夫也有《過富春江》的詩文。他們的軼事、詩文與自然地景一同豐富富春江流域隱逸文化的繁榮。
(二)隱逸人格與時代美
現(xiàn)代人心態(tài)是否健康,是現(xiàn)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工作處于高強度快節(jié)奏的狀態(tài)中,再加以競爭的加劇、環(huán)境的污染、噪聲的干擾等等,使得人們的精神整日處于高度緊張和疲憊之中,這就不可避免地破壞了人的心態(tài)平衡,造成了人的心理障礙。隱逸人格所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反常規(guī)的超世之美,恰恰是對當今社會人格精神缺失很好的彌補,尤其是信仰缺失。這種隱逸人格的品質美在當今社會并沒有過時,也不都是消極的,而是一種深沉的哲學引導隱逸自然美學,隱逸人格精神的獨特、孤傲、自尊、自愛的品質,都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最好的體現(xiàn),因而它理所應當受到現(xiàn)代人的關注和重視。
此外,隱士多選擇山水佳勝之地居住,“樂山樂水”,他們可謂是旅游資源的開拓者。傳統(tǒng)的隱逸文化與現(xiàn)代旅游資源之間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隨著歲月的流逝,山川名勝、歷史風貌與隱士們留下的人物事跡、文學藝術相融合,使得源遠流長的隱逸文化早已積淀為旅游資源的一部分。由于隱逸文化旅游資源一直沒有被看作單獨的旅游資源類型進行研究,而是散布在各類旅游資源之中,沒有得到有針對性的開發(fā)。因此,如何發(fā)掘隱逸文化旅游資源的精華,將隱逸文化旅游資源的潛在價值轉化為旅游產(chǎn)品,提高旅游開發(fā)的文化品位,也就成為了傳承、弘揚富春江流域地方文化特色建設的重要課題之一。
(三)隱逸精神與藝術美
西方真正意義上的風景畫誕生大約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以后,時間上遠遠落后于東方。自然山川,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極為重要的概念,具有濃郁的東方特色和民族精神,而它在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大抵同儒釋道的隱逸文化精神有關??梢钥隙ǖ卣f這種隱逸精神直接推動了中國山水畫的繁榮和發(fā)展。到了元代時期,這種山水文人畫發(fā)展到了巔峰時期。蒙元時期,大量漢族知識分子(特別是江南士人)承受極大的屈辱和壓迫,其中一部分或者被迫或自愿放棄“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道路,把實踐、經(jīng)歷、情感寄托在文學藝術上,而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就是其中一人。
黃公望,又號大癡道人,黃公望曾任小吏,延拈二年(1315年)九月因張間貪污事被牽連入獄,以致黃公望仕途夢想徹底破滅,出獄后皈依于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派,投身于富春江的山野之中,縱情山水,開始了隱居生活。晚年歷時三四年,創(chuàng)作出了驚世駭俗之作《富春山居圖》。富春江也隨著這幅名作而聞名海內外。《富春山居圖》是明清時期山水畫習作的楷模,光名家的臨仿本便有幾十種,形成了山水畫上的“富春樣”。富春江在中國傳統(tǒng)書畫觀念中是一條意義非凡的水系,在富春江畔也誕生過眾多的書畫名家。清代富陽籍的董邦達、董誥父子不僅是清朝重臣,也都是書畫名家。桐廬籍畫家葉淺予也深受富春山水的滋養(yǎng),曾創(chuàng)作過許多描繪富春江景色的畫作,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積幾年之功,在家鄉(xiāng)速寫了多年,才在晚年繪成的新山水畫名作《富春山居新圖》,現(xiàn)在在桐君山仍保留有葉淺予的故居。近代海派畫家唐云曾于抗戰(zhàn)期間攜家眷遷居富陽。他常常登臨大石山、嚴子陵釣魚臺,感受黃大癡曾感受的風光,并曾吟詩“釣臺西畔三年住,積想無端下筆頑?!备淮航纳缴庾甜B(yǎng)了唐云的藝術,他去世后骨灰撒入富春江,后人在富陽鸛山公園安置了“藝德可風”石碑以志紀念。當代名家王伯敏,晚年也選擇在大奇山定居,與山水融為一體。畫為心印,《富春山居圖》以畫為文,以圖像語言的形式表達了畫家的思想境界和內心追求。子日“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备淮旱纳剿褪窃谶@一動一靜之間因為《富春山居圖》而披上了獨特的隱逸人文精神和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
富春江流域獨具特色的山水環(huán)境和自然地景孕育出了獨特的隱逸文化現(xiàn)象,它很大意義上促進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的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人文精神的品質。隱逸文化帶給富春江流域地方文化特色建設最大貢獻就是對其自然美內涵、時代美內涵及藝術美內涵的強化。自然美內涵追求一種本真,展示富春江流域溫婉平和的山水秀美。時代美內涵奠基于自然美內涵基礎上的是一種以人的個體主體解放與獨立為特征的精神美。藝術美內涵與自然美內涵具有一種天然聯(lián)系,如果沒有自然美內涵的存在,各類藝術審美實踐就很有可能低層次、工匠化。富春江的山水、地景就是在這樣一種人文環(huán)境下形成了獨特的隱逸文化氣質和審美內涵的。
三、結語
美國營銷學權威學者凱文·萊恩-凱勒在他的《戰(zhàn)略品牌管理》一書中指出“如同產(chǎn)品和人一樣,地理位置也可以品牌化。在這種情況下,品牌是根據(jù)某個特定的地理名稱確定的。品牌的功能就是讓人們認識和了解這個地方,并對它產(chǎn)生一些好的聯(lián)想。人和經(jīng)濟的流動性都增強了,旅游業(yè)也在蓬勃發(fā)展。”富春江流域如此大量集中的隱逸文化現(xiàn)象是其他區(qū)域所不及的,也是富春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地方文化品牌。將隱逸審美教育與人文地景結合,“以美育代宗教”的方式讓觀者在游歷中享受隱逸文化的熏陶,寓教于樂。隱逸文化的美育功能也最容易在這種春風化雨的溫暖、和諧、不知不覺中實現(xiàn)。隱逸文化寧靜致遠的平和心態(tài),隱逸人格精神的獨特、孤傲、自尊、自愛的處事風范,對于身處都市的現(xiàn)代人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富春江流域自然地景的隱逸文化審美內涵研究不僅是為了傳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隱逸文化審美內涵在當代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對富春江流域地方特色文化建設和區(qū)域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促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