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群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逍遙游》中鯤鵬寓言再解讀
沈立群
(武漢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430072)
摘要〔〕對于《逍遙游》中鯤鵬寓言的理解,學界一般繼承郭象的說法,即大鵬同蜩與學鳩“小大雖殊”“逍遙一也”,應證了《齊物論》萬物齊一的思想。本文深入解讀后認為,鯤鵬寓言是通過對比,作出一種劃分,即莊子自喻為大鵬,將世俗之人比作蜩與學鳩,從而彰顯其哲學思想遠超眾人。
關鍵詞〔〕鯤鵬寓言;主旨;對比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4733(2015)06- 0010- 02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5.06.003
[收稿日期]2015—04—09
[作者簡介]沈立群,武漢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對于《逍遙游》中鯤鵬寓言的主旨,學術(shù)界習慣解讀為大鵬是逍遙的,蜩與學鳩也是逍遙的,從而應證了《齊物論》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齊一是非”的思想。這一解讀是郭象最早提出的,即大鵬同蜩與學鳩“小大雖殊,而放于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名當各分,逍遙一也?!焙髞韺W者絕大多數(shù)都繼承這一說法。在某種程度上,郭象的理解有其合理之處,因為《齊物論》在整個《莊子》一書中,占據(jù)更決定性的地位,用《齊物論》解釋《逍遙游》具有全局性的意義。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逍遙游》作為《莊子》內(nèi)七篇的開篇,位列在《齊物論》之前,就表達莊子思想而言,應該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因此,我們認為,在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齊物論》對《逍遙游》有直接影響的情況下,對于其中鯤鵬寓言的解讀亦不必拘泥郭注。本文深入解讀后發(fā)現(xiàn),鯤鵬寓言的主旨并不是宣傳《齊物論》中萬物齊一的思想,而是通過對比,作出一種劃分,即莊子自喻為大鵬,而將世俗之人比作蜩與學鳩,從而彰顯自己的思想遠超眾人。
我們認為,鯤鵬寓言的基本意思就是大鵬同蜩與學鳩的對比?!谤i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從北冥的海面上飛行到九萬里的高空之上,再從北方向南冥飛去,空間距離跨度極大。而與之相反的是渺小的蜩與學鳩,它們的高度是多少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這就是蜩與學鳩的視野和高度距離。蜩與學鳩的高度,就是一棵樹的高度,距離在兩棵樹之間。因為高度和距離的限制,所以沒有辦法理解大鵬的九萬里的高度和從北冥到南冥的遙遠距離。之所以發(fā)生這種疑問,就是他們自身視野的局限,因此不能理解對方。
鯤鵬寓言始終圍繞著這兩者之間,展開對比,對比始終是鯤鵬寓言的中心精神。因為害怕讀者不理解這種對比,莊子反復曉譬,反復說明。他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思說小智慧不如大智慧,小時間不及大時間,無非是肯定大智慧大時間,自己站在大時間大智慧的一邊,而將世俗之人當成批評嘲笑的對象,這樣一來,只有自己的思想和哲學才是正確的,而世人的思想哲學是錯誤的,這跟先秦諸子對其他思想家的批評如出一轍。
在鯤鵬寓言中,這種對比說明是反復進行的。除了前面我們所舉的對比,有時還有三個以上連續(xù)的對比,從低到高,從小到大的對比。莊子說“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边@是三種距離的對比,越到后面,距離越遠。遠距離比近距離好,這是莊子的傾向。存在著比較。時間上,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小年不及大年”,莊子繼續(xù)升華說“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边@其實也是三種對比,越到后面層級越高,前者就在低層級上,莊子照樣是肯定后者而否定前者。最后莊子諷刺世人說“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諷刺世人見聞寡陋,區(qū)區(qū)八百歲的彭祖已然是世人眼中長壽的極致,但是這和冥靈、大椿相比,不是太短了嗎?莊子對世人的嘲諷,是明白的。而到了本寓言的最后一段,莊子的對比不僅是多層的,而且是對比中有對比,而至于最后的層級就是比較的頂峰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边@四種人就是世俗的所謂成功者,用通俗的話說,第一種人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干的非常好的人,是稱職的各級官員,第二種人是在自己的故鄉(xiāng)有非常好的名聲的人,威德服眾的人,所謂德高望重的大鄉(xiāng)紳是也,第三種人是獲得國君寵愛和信任的大臣,經(jīng)常是所謂國相相國之輩,是名滿天下的權(quán)勢大臣,第四就是獲得全國人民信賴的領導人了,即所謂明君是也。以上四種人,正是中國人在現(xiàn)實中,最推崇的成功者,中國歷代史書,就是以這些人為主要敘述對象的;中國人一生的努力奮斗,也不過是希望達到他們的境界。但是莊子認為,這些人就如同蜩與學鳩一樣,將幾丈高,幾十米遠當做世間高度長度之極致。這實在是很可笑,須不知天地之大,這么點成就,根本算不了什么。對這些現(xiàn)實的成功者,宋榮子是完全瞧不起的,這就是此系列對比的第二層次了,“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護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边@是高于世俗成功者一類,完全不被世俗榮譽左右,超越了功名之心,近乎莊子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之境地,非常了不起,但是這是最高境界嗎?“雖然,猶有未樹也?!鼻f子繼續(xù)對比,“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绷凶拥木辰纾呀?jīng)是仙人的境地了,對于世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這是最高境地嗎?“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真正的最高境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直到這里莊子才將理想的最高層級揭示出來,這最后一種才是終極,也是這一系列的最后一比。這一段的對比終于完成了,莊子希望通過對比,讓讀者明白他的哲學指向最高境界,即“至人無己” 。
因此,鯤鵬寓言的中心思想,始終圍繞著對比,世人就是低級的、錯位的、可笑的,而自己的則是高級的、正確的、可敬的,世人都是站在謬誤的一邊,只有自己代表永恒的真理。通過這一段的對比,莊子將自己哲學的最高境界標明出來。
那么,為什么郭象等人要認為鯤鵬寓言的主旨是大鵬是逍遙的,小鳥也是逍遙的呢?這主要是因為《齊物論》的緣故。在《齊物論》中,莊子清楚地揭示自己的主題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碧斓仉m大,但是與我都是一樣,都是一種存在,萬物之多,不論大地山河,還是渺小的生物微蟲,,跟我都是一樣的,表面有大小貴賤的差別,但是都是存在,都是一樣的。《齊物論》通過這種等大小,齊是非的觀念,實現(xiàn)了世間萬物的齊同。如果用這種觀點看鯤鵬寓言,則大鵬再大,蜩與學鳩再小,它們都是一種存在,并無本質(zhì)差別。于是郭象認為它們都是自由的,就是理之自然了。
但是郭象的理解就是唯一正確的嗎?我們認為,這是可以商榷的。畢竟《逍遙游》在前,《齊物論》在后。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后面的文章有時真的可能決定影響前面的文章,但是也有后面不能決定前面的情況。我們認為,《莊子》中的這兩篇就屬于后一種情況。
在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大背景下,每一位思想家為了宣揚自己的思想,將自己的思想抬到唯一正確的位置,都不可避免地要排斥其它學派。即使是溫柔敦厚的孔子對異端也并不寬容,他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對不符合自己要求的行為,孔子也是果斷批評,如冉有為季氏家族聚斂,孔子要求弟子們攻擊冉有,子曰“求非吾徒,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這表明他絕不容忍與自己思想相悖的行為。同樣,老子思想中有“絕仁棄義” 的觀點,是建立在反對孔子的仁義思想的基礎之上。而與莊子同時代的孟子更是以“好辯”“善辯”著稱,“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通過駁斥其它學派,維護自己的思想立場。荀子、韓非子都曾對其他學派進行過猛烈的批評。其中荀子就直接批評過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雖然在《莊子》內(nèi)篇中,點名批評儒墨的只有一句“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但是在外雜篇中,經(jīng)常涉及到對儒家和墨家的批評,隨手可見。 因此,毋寧說,莊子在全書開篇《逍遙游》中,通過對比,借鯤鵬寓言,批評其他家,而肯定自己,這是完全可能的。相反,完全用《齊物論》的思想解釋鯤鵬寓言并不一定準確。在某種程度上,鯤鵬寓言是不能用慣常的邏輯來看的,必須將其當成《莊子》全書的一個序言。
(責任編輯:胡光波)第3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