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
論新媒體版權風險的規(guī)避
——以“今日頭條”為例
張培培
[摘 要]“今日頭條”于2014年6月接連遭遇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關于版權問題的糾紛,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狀況,可以從意識層面、技術層面、權利認定層面找出原因。新媒體應從以下三方面規(guī)避版權風險:一是堅定“先授權后傳播”的版權意識;二是謹慎使用“深度鏈接”技術;三是尋求行業(yè)支持,創(chuàng)建有約束力的版權管理組織。
[關鍵詞]新媒體;“今日頭條”;版權問題;規(guī)避風險
[作 者]張培培,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今日頭條”是一款基于數據挖掘的個性化信息推薦引擎,在2014年6月,“今日頭條”C輪融資不久,就遭到來自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關于版權問題的起訴。類似“今日頭條”的新媒體利用新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信息,本身符合移動互聯(lián)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但是它卻沒有周全考慮到新聞作品的版權問題。
2014年,“今日頭條”不僅受到傳統(tǒng)媒體的圍擊,還與新媒體展開版權拉鋸戰(zhàn)。
(一)傳統(tǒng)媒體集體圍擊“今日頭條”
“今日頭條”被搬到傳統(tǒng)媒體的“頭條”,起于一場傳統(tǒng)媒體維權官司?!敖袢疹^條”因擅自發(fā)布《廣州日報》的作品被起訴。6月4日,北京市海淀法院公開審理此案。面對《廣州日報》的起訴,今日頭條發(fā)表微博稱,“今日頭條”同任何一家搜索引擎一樣,只和網絡媒體合作,合作時一直遵守搜索引擎的robots協(xié)議,并不存在侵權問題。
其實,《廣州日報》不是唯一與其有版權糾紛的紙媒,《新京報》在此期間已停止與“今日頭條”的合作,原因是雙方在一年前已開始商談合作事宜,而“今日頭條”卻私自使用兩年《新京報》的內容。這已不是兩家報社與“今日頭條”的版權之爭,對于紙媒來說,這是整個傳統(tǒng)媒體行業(yè)的集體訴求。
(二)新媒體與“今日頭條”展開版權拉鋸戰(zhàn)
新媒體對“今日頭條”的控告起于搜狐網上訴其侵犯著作權。6月24日,搜狐對“今日頭條”侵犯著作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提起訴訟,要求對方立即停止侵權行為。當天下午,“今日頭條”微博發(fā)表聲明表示,“今日頭條”有大量證據證明曾與搜狐公司的多個部門保持友好合作往來,并且此前從未收到搜狐公司合作部門停止合作的要求,沒有收到侵權函件?!敖袢疹^條”認為,搜狐發(fā)難本質上是行業(yè)之爭。
目前,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與“今日頭條”的版權糾紛已告一段落?!敖袢疹^條”與《廣州日報》達成合作關系,而搜狐也于2014年11月向用戶展示搜狐新聞客戶端新版5.0,本文暫不評論媒體間的競爭,僅就版權進行討論時,不難發(fā)現(xiàn)“今日頭條”涉及諸多版權問題。
“今日頭條”在第三年宣布公司估值達5億美元之后,其經營模式接連被炮轟:搜狐評論稱其無異于搶劫;21世紀網的評論認為,奉行“拿來主義”的成功是“竊賊的勝利”。從“今日頭條”的經營模式可看出,出現(xiàn)版權問題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意識層面:版權獲取不嚴謹為侵權埋下隱患
“今日頭條”相關負責人表示,“今日頭條”自創(chuàng)立起就特別重視版權問題,并一直謀求與其他媒體的合作,合作方式有三種:一是與門戶網站的導流合作,如新浪網、新華網、環(huán)球網。用戶訪問今日頭條時,會繞過網站首頁,直接跳轉到內容頁;二是與中小網站合作,為適合移動終端閱讀,應網站要求進行技術上的轉碼處理;三是與自媒體進行合作,為自媒體開放編輯后臺。三種合作方式分類清晰,但實踐起來并沒有如此明了,版權獲取方式不嚴謹,缺乏先授權后傳播的意識,為侵權留下了極大隱患。
(二)技術層面:“深度鏈接”技術不適用“避風港”規(guī)則
對于“避風港”規(guī)則的實體條件部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供服務對象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并具備以下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1)明確標示該信息存儲空間是為服務對象所提供,并公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名稱、聯(lián)
系人、網絡地址;(2)未改變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下稱網絡作品);(3)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網絡作品侵權;(4)未從服務對象提供網絡作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5)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法律規(guī)定刪除權利人認為侵權的網絡作品。
而“今日頭條”使用的“深度鏈接”技術不適用于“避風港”規(guī)則,分析如下:(1)“深度鏈接”是用戶通過點擊新聞鏈接,直接跳轉到內容頁,沒有明確標示原網站權利信息;(2)“今日頭條”對某些內容實施優(yōu)化轉碼,改變了原來內容;(3)利用“深度鏈接”技術從原網站獲得經濟收益。從以上三點看出,“今日頭條”不具備“避風港”規(guī)則要求的所有條件,已屬侵權。
(三)權利認定層面:并不是所有的新聞作品都是時事新聞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guī)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這里重點強調“獨創(chuàng)性”三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時事新聞是單純的事實消息,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所以,如果今日頭條推送的只是“單純事實消息”,就不算是侵權。但打開“今日頭條”客戶端,會發(fā)現(xiàn)它大部分內容都不是單純的時事新聞。
2014年9月,國家版權局表示,6月已對“今日頭條”立案調查,確實侵犯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敖袢疹^條”方面積極整改,迅速刪除了侵權作品,并主動尋求合作?!敖袢疹^條”版權糾紛暫時告一段落,但由此引發(fā)的新媒體如何規(guī)避版權風險成為焦點。
(一)堅定“先授權后傳播”的版權意識,加強與媒體的合作深度
類似“今日頭條”的新媒體不是內容生產者,而是傳播者,那就必須要遵循“先授權后傳播”的原則?!吨鳈喾ā返?4條規(guī)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敖袢疹^條”強調一直與其他媒體洽談合作,卻沒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許可合同,長此以往版權問題會阻礙其發(fā)展。新媒體從業(yè)人員應該把版權問題放在第一位,堅定“先授權后傳播”的版權意識。做內容的媒體有內容資源,而新媒體有技術優(yōu)勢,新舊媒體應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資源,建立良性的利益分配機制,進而形成合作共贏局面。
(二)謹慎使用“深度鏈接”技術,正確發(fā)揮推薦引擎的功能
“深度鏈接”是設鏈者將被鏈接對象的網址“埋”在自己的網頁中,這跟電視臺轉播其他臺的節(jié)目一樣,去掉原來的臺標,加上自己的臺標,使觀眾以為是轉播臺自己的節(jié)目。“今日頭條”使用“深度鏈接”技術雖然是為用戶考慮,但不能消除其侵權判定。它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采用個性化推薦引擎功能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能極大發(fā)揮它的技術性優(yōu)勢,只有明確標示原網站網址、名稱等權利信息,正確發(fā)揮推薦引擎的功能,才能防止版權問題的發(fā)生。
(三)尋求行業(yè)支持,致力于創(chuàng)建有約束力的版權管理組織
今日頭條相關負責人曾提到行業(yè)“潛規(guī)則”,提出大多數網絡媒體如百度新聞、騰訊瀏覽器,都在做同樣的事情,即對其他媒體的網頁進行技術上的處理。由此可知,現(xiàn)在很多新媒體鉆法律的空子,無形中損害了著作權人的利益。新媒體在面臨版權方面的問題時,一方面,需要遵守現(xiàn)有的行業(yè)規(guī)范性標準,防止媒體間的不正當競爭;另一方面,應致力于創(chuàng)建有約束力的新媒體版權管理組織。2014年8月,新媒體版權聯(lián)盟成立,對保護原創(chuàng)內容的互聯(lián)網傳播,促進版權產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具積極促進作用,這是創(chuàng)建有約束力的版權管理組織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程士華,南婷.“今日頭條”模式或引發(fā)多米諾效應[N].新華每日電訊,2014-06-12.
[2]張一鳴.機器替代編輯?新媒體“今日頭條”的活法[J].傳媒評論,2014(3).
[3]喬新生.“今日頭條”引發(fā)的網絡傳播權思考[J].青年記者,2014(8).
[4]孫昊亮.新媒體發(fā)展中的版權困境與出路[J].青年記者,2014(8).
[5]王靖懿.這一畝三分地的事兒[J].青年記者,2014 (8).
[6]李遠方.“今日頭條”商業(yè)模式背后的版權之爭[N].中國商報,2014-07-11.
[7]魏永征,王晉.從《今日頭條》事件看新聞媒體維權[J].新聞記者,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