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提·夏汗
摘 要:小學綜合課一般以基礎的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為教學重點,旨在使小學生對所生活的環(huán)境有最基本的認識,對學生的生活與周遭世界的認知有重要的意義。本文認為,小學綜合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二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是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
關鍵詞:小學 ? 綜合課 ? 認知 ? 價值觀 ? 實踐能力
小學綜合課是一門兼跨文理的綜合學科,研究對象上至宇宙空間,下至海底深處,大可關注當今人口與資源發(fā)展問題,小到關注我們的衣食住行,是一門密切聯(lián)系實際,可以學以致用的學科。小學生處于童年期,無論在認知能力、思維方式還是社會經(jīng)驗方面都處于較為幼稚的階段,而小學地理課正是從對宇宙自然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講授,逐步引導學生在地理知識乃至心理到綜合能力都走向成熟。
一、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
小學綜合課課所教授的知識較為基礎,也較為廣泛,因此,學習小學地理有利于學生增長知識,豐富見聞。學生首先可以通過學習地理知識了解宇宙和自然界,如宇宙構造、大氣構成、地質(zhì)構造、樹木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等等,對世界有一個最基礎的認識。其次,如自然界中北斗七星的指向、沙漠水源所在、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與避險等等知識都是一個人的生存技能,掌握了這些,有利于更好地在自然界生存。再次,學習地理可以認識世界,一個小學生閱歷尚淺,可以沒去過北京,沒去過巴黎,沒爬過珠穆朗瑪峰,但是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地理知道它的基本特征,從而在腦中有一個想象的輪廓,這樣,學生足不出戶便可以知曉天下,也會通過學習逐步形成自己對世界認識的知識框架與體系。
地理還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與物理、歷史、生物等學科有十分緊密的關系,因此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也有助于對其它學科的理解。如人類歷史和政治事件的發(fā)生都具有一定的空間性,故地理課中大量的地名知識對學習歷史、政治等學科都有很大的幫助;再如地理課程中涉及的天體系統(tǒng)、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這些運動的規(guī)律,又與物理、數(shù)學等學科相關,對啟發(fā)學生學習和掌握其它學科知識也有很大作用。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
情感總是與認識緊密相聯(lián),在認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情感,對認識起反正面的動力作用。消極情感阻礙智力發(fā)展,積極情感推動人的智力發(fā)展,特別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斷地探索新的知識,保持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努力克服困難。而中學生心理上正是處于對世界好奇階段,地理課的知識架構有利于解決中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從而使得他們能夠保持探求、求知的積極性。
再者,小學地理可以從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給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描繪世界及偉大祖國多姿多彩的面貌,可以較全面系統(tǒng)地從工業(yè)、農(nóng)業(yè)、交通、城市建設諸方面向?qū)W生展示日新月異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我們對現(xiàn)行地理教材作一研究,便可發(fā)現(xiàn)地理學在這方面的作用。教材中提到:我們偉大的祖國南北相距5500KM,縱橫十萬里,悠悠五千年,為世界上最大、歷史最久的國家之一,在這廣闊的國土上,有豐富的特產(chǎn)、錦繡的山河、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講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產(chǎn)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努力學習。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三、實踐與動手能力的增強
小學地理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要掌握運用地圖、進行地理觀察、氣象觀測、自然資源調(diào)查等一些基本的技能。而掌握這些技能,學生則必須進行動手和實踐,尤其是地圖,通過地形圖、光照圖、氣象圖、洋流圖、曲線圖、餅狀圖、柱狀圖等等形式,展現(xiàn)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但這些知識并不能直接獲取,學生要學習這些地理知識,就必須學會查看這些圖表,掌握基本的認識圖表的能力。再次,進行地理觀察、氣象觀測、自然資源調(diào)查則必須深入自然和社會進行,學生通過自身體驗而獲取知識,會更有成就感。由此,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增強。
總之,小學綜合課課對學生的認知、價值觀的建立以及動手實踐能力的增強都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學生成長及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 劉萱,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小學綜合課程中的協(xié)同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11, (4)
[2].郝琦蕾,國內(nèi)綜合課程研究述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
[3].王金安、王秋艷,淺談中小學綜合課的開發(fā)[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1, 21(2)
[4].朱劍剛,試論課改綜合課程中的地圖模塊[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21(3)
[5].鐘啟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丁邦平.國際科學教育導論[M] .陜西:陜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