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濤
(河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河南新鄉(xiāng) 453007)
家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匯聚了先人立身治家的聰明才智,是對社會和家庭的直觀反映。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無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fā)展,也為后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宋代家訓是我國家訓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具有鮮明的特征,家訓著作大量出現(xiàn),如范仲淹的《范氏義莊規(guī)矩》、蘇洵的《蘇氏族譜》、司馬光的《家范》、呂大鈞的《呂氏鄉(xiāng)約》和《鄉(xiāng)儀》、葉夢得的《石林家訓》、劉清之①的《戒子通錄》等,在推動當時社會風氣的轉變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劉清之的《戒子通錄》作為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家訓總集,在家訓發(fā)展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作用,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本文將對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戒子通錄》在編撰中的得與失進行梳理和分析。
《戒子通錄》作為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家訓總集,是南宋之前家訓資料的總匯,輯錄的內容十分豐富,“理明意切,讀之能使為人臣、為子弟者油然起忠孝之心”[1],得到了后人極高的評價。元代的虞集“甚重其書,嘗勸其后人刻諸金谿”。[2]四庫館臣也對其評價甚高,認為“其書博采經(jīng)史群籍,凡有關庭訓者,皆節(jié)錄其大要。至于母訓閫教,亦備述焉。史稱其甘貧力學,博極群書,故是編采摭繁富,或不免于冗雜。然其隨事示教,不憚于委曲詳明,雖瑣語碎事,莫非勸戒之資,固不以過多為患也”。[3]
全書共有8卷,收錄家訓200多條,囊括了西周至南宋初年的家訓資料。全書在資料的編排上也自成一體,“其中第一卷為帝王家訓類,第八卷為母訓類,第二至七卷為士大夫家訓類。在每一類中,皆依原文作者所處年代的先后排序?!保?]其選材的范圍廣泛,包括經(jīng)書、史傳、文集、現(xiàn)存家訓著作等;其選材的體例多樣,有語錄、詩歌、書信、雜文等各類文體;其訓誡內容針對性強,包括孝悌、仁愛、和順的家庭倫理,勤學、恭謙、修身的人生哲學,節(jié)儉、名利、廉潔的道德觀念等。
《戒子通錄》的編排體例和取材范圍對以后輯錄體家訓著作提供了一個范例,促進了明清時期家訓匯編文獻的發(fā)展,對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戒子通錄》基本上在每條訓詞或詩文作者的標題之后都撰有小注,這也是與其它家訓總集在體式上的最大不同之處,借助于這些小注我們可以對本條內容進行更好地理解和運用。
這些小注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大致分為5種②[5]。第一,簡單介紹作者的籍貫生平。如卷三《王僧虔》條,通過小注“瑯琊人,仕齊,為儀同。宋世,嘗有書戒子”,我們可以對作者的字號、籍貫、生活年代等有個簡單的了解,為后面概述家訓材料產生的實際背景作了鋪墊。第二,概述家訓材料產生的背景。如卷一《戒子言·光武》條家訓為“我自樂此不為疲也”,單憑這一句不可能知道訓誡的內容和目的,而小注標有:“秀,字文叔,每旦視朝,日昃乃罷,夜分乃寐?;侍右姷矍趧诓坏?,承間諫曰:‘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yǎng)性之福,愿頤愛精神,優(yōu)游自寧?!墼弧!蓖ㄟ^小注我們才知道光武帝以國事為樂,并且告誡皇子也要以國事為重,這種介紹背景、原因和目的的小注,對人們理解家訓內容有著很重要的輔助作用。第三,簡單介紹材料的主要內容。卷一《禮記·內則·名子辭》條的小序為“子生,父咳而名之。父曰:‘欽有帥?!笇υ?‘記有成?!边@其實就是對此條內容的簡單介紹,讓人們對本節(jié)內容有個簡單的了解。第四,標明材料的出處。如卷五《羊枯》條小注“字叔子,泰山人,晉征南大將軍,無子,詔以兄子暨,暨弟伊,伊弟篇為枯后,戒書出歐陽詢。”指出此條家訓出自歐陽詢的《藝文類聚》一書。第五,介紹節(jié)選情況?!督渥油ㄤ洝分械募矣栍性S多源出于整部著述,如《顏氏家訓》、《童蒙訓》等,劉清之在這類較大型的家訓材料后會標明“節(jié)錄”,以與原著進行區(qū)別。例如卷二《家訓顏之推》條下注:“著書二十篇,訓子思魯?shù)龋浯舐跃叽恕钡取?/p>
《戒子通錄》作為一部家訓總集,與大部頭的叢書有所不同。由于《戒子通錄》的篇幅有限,它不會去對家訓材料的原著進行全部著錄,并且為了使其選錄的訓誡內容更有針對性,以增強本書的實用性和教導性,其在對摘錄內容進行選擇和加工上也下了不少功夫?!督渥油ㄤ洝返挠行┻x文與原文相比進行了刪減,比如《家訓顏之推》中只節(jié)錄了說理的部分,對原書中所列的事例都給予省略,并且有些句段用自己的語言編撰,但這并不影響原文意思的表達。如卷一《列女傳·胎教》節(jié)選自劉向的《古列女傳·周室三母》,劉清之在節(jié)選過程中對原文進行了刪改,文章中語句的順序也發(fā)生了改變,《列女傳·胎教》中為:
古者,婦人姙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過人矣。太王之子曰王季,王季成童,靡有過失。娶太任,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徳之行,不視惡色,不聽淫聲,不出敖言,能以胎教,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
劉向的《古列女傳·周室三母》[6]的部分原文為:
第五,智慧校園的建設應本著對全平臺的適應性,包括對于安卓、IOS以及電腦端的信息交互能力,使智慧校園的建設擁有聯(lián)動性和信息通用性,方便不同系統(tǒng)間的信息交互。
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呂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太王謀事遷徙,必與太姜。君子謂太姜廣于德教。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太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徳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君子謂太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姙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兩者的不同:“古者,婦人姙子……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這段話原本在文尾,劉清之把其提至段首,作為總論;“卒為周宗”4字為原文中所無,是劉清之根據(jù)歷史事實所添加,使文章看起來更加完整,同時也體現(xiàn)出作者在摘選內容上所下的功夫。
《戒子通錄》所輯錄的家訓材料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來編排的,并且在內容上先介紹帝王家訓,接著為士大夫家訓、文人詩訓和母訓,這樣的編排才符合劉清之編著此書的初衷。但是由于《戒子通錄》原書已經(jīng)亡佚,現(xiàn)存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清代四庫館臣修訂《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來的,“自宋以前時代錯出,頗無倫次,蓋一時隨手摘錄,未經(jīng)排比”[3],這也就難免會出現(xiàn)問題。
首先,章節(jié)的編排上存在問題。四庫館臣主要是依據(jù)篇幅的長短來進行八卷的劃分,并不是按照帝王家訓、士大夫家訓、文人詩訓、母訓這一順序來編排,從邏輯上來看比較凌亂。其次,在每卷內容的劃分長短不一。其中第二卷只有《家訓顏之推》與《唐柳玭序訓》兩篇,第七卷只有《辨志錄》一篇,而其他各卷都為許多短小的家訓組成,并且卷六中的《童蒙訓》一篇便占據(jù)了整卷一半以上的篇幅,整體上來看各卷的內容劃分不太合理。最后,每卷中的家訓材料時間排序有誤。每卷中的內容原本應按照原文作者所處的時代由古至今編排,但是參看《戒子通錄》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排序混亂,基本上沒有規(guī)律可循。
小注作為《戒子通錄》中的重要一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其中的一些關于歷史事實方面的記載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
卷三《商裒》條的小注為“晉人。按:商裒即殷裒,宋人,避諱所改也。曾為滎陽令,有恵政?!钡恰睹饕唤y(tǒng)志》卷二十六中記載為“魏滎陽令,興學教民,民知禮讓?!薄逗幽贤ㄖ尽肪砦迨杏涊d為“三國殷裒,魏滎陽令,廣筑學館,會集朋徒,民乃歌之?!薄锻ㄖ尽肪砹胖杏涊d為:“章武太守殷裒集二卷”。從以上可知,殷裒為三國時期人,而非宋人。
卷四《賀敦謂子言》條中的小注為“隋金州總管,宇文護忌而害之。臨終,呼子弼謂曰。按:敦復姓賀若,世居漠北,為周申州刺史,即被害,事見《北史》。此標賀姓,疑有脫字,注云:‘隋,亦誤也。’弼,字輔臣,仕隋,以平陳功封宋國公,見《隋書》?!逼渲小端鍟分杏涊d為賀敦“仕周,為金州總管”,不是隋朝。對于賀敦“為周申州刺史”一處,《周書》、《北史》中的記載都為中州刺史,而非“為周申州刺史”。并且據(jù)《隋書》、《北史》中的記載,賀若弼“字輔伯”,小注中卻作“字輔臣”。
《戒子通錄》是一部匯編性質的家訓著作,其在節(jié)選內容的選擇和加工方面的努力是不可否認的,為后世家訓著作的編撰提供了借鑒。但劉清之在節(jié)選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
1.在節(jié)錄時,原文順序被顛倒導致文意不明。例如,卷五司馬光的《訓子孫文》一篇中: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爪牙之利不及虎豹,旅力之強不及熊羆,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飛颺之高不及燕雀。茍非群聚以御外患,則久為異類食矣?!笔枪适ト私倘艘远Y,使知父子之親。人知愛其父,則知愛其兄弟矣;知愛其祖,則知愛其宗族矣。如枝葉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離也。豈徒使其粲然條理,以為榮觀哉!乃實欲使相依芘以捍外患也。吐谷渾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謂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痹?“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崩硬荒苷?。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毖越K而死。彼戎狄也,猶知宗族相保以為強,況華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獨立也,故又為之甥舅,婚媾姻婭以輔之。猶懼其未也,故又慈養(yǎng)百姓以衛(wèi)之,故愛親者所以愛其身也。如是,則其身安如泰山,壽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賢,未有不先親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彼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弊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漢世諺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言尺布可縫而共衣,斗粟可舂而共食,譏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據(jù)司馬光《家范》中的原文可知,“彼盡其所有而均之”及以下的文字本應在第一段“善為家者”之后,這樣句意才完整。并且“善為家者”與“爪牙之利不及虎豹”中間還有脫文情況出現(xiàn),導致文意不明。
2.選錄同一作者的不同著作時體例混亂,把多篇著作的內容合為一部,且沒有在小注中指明。例如卷六呂本中的《童蒙訓》一篇中,劉清之在小注中已經(jīng)說明是”略取之“于《童蒙訓》,但是經(jīng)過與原文比對可知,此篇中的內容只有一小部分是出自《童蒙訓》,另外還有《少儀外傳》、《紫微雜說》、《官箴》中的內容,讀者稍不注意便會在引用時出現(xiàn)錯誤。
在中國古代,圖書在流傳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篡改內容或亡佚等情況,《戒子通錄》也在所難免,其現(xiàn)行本為輯佚本。《戒子通錄》中改動最多的當屬字詞部分,其中包括因避諱而改字、因形近而錯字、因義近而改字等。當然,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或為傳抄之誤,或為后世之人有意為之。
由于受到封建社會避諱制度的影響,史官在歷史記載中經(jīng)常發(fā)生因避諱而改字的情況,在《四庫全書》編撰的清代更為嚴重,這也可以在《戒子通錄》中體現(xiàn)出來,“玄”、“弘”等字特別明顯。如卷一《漢武帝》有“嗚呼!小子旦,受茲元社”一句,其中的“元社”在《漢書》中記載為“玄社”。卷一《敕后主辭·蜀漢先主》的小序中對劉備的介紹為“備,字元徳,涿郡人。子后主禪,字公嗣,凡一章”,但是據(jù)《三國志》中記載,劉備字“玄德”。
在宋代以前,中國古代書籍主要通過手抄、傳誦等方式流傳。在相互傳抄的過程中,由于字形相似而導致傳抄錯誤的情況也有很多,《戒子通錄》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如卷一《文儆傳·周書》有“維文王告薨”一句,而《逸周書》中記載為“維文王告夢”,“薨”與“夢”兩字由于字形相同而出現(xiàn)錯誤。卷一《周公》“徳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一句中的“險”字,在《尚書》、《說苑》、《太平御覽》、《天中記》等書中都為“儉”字,并且從前后文意上來看,“儉”與“恭”兩字為對應關系。由此可知,“險”字應為誤載。
《戒子通錄》中因義近而改字的情況也屢見不鮮。如卷一《樊宏》的小序有“字靡卿,南陽人。后漢壽張侯,為人謙柔畏謹,不求茍進。常戒其子”一句,此句中的“謹”字在《后漢書》中記載為“慎”字,“謹”與“慎”兩字意義接近。卷一《曹袞》中的“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足之行,當造膝諫之”,通過與《三國志》中的記載“兄弟有不足之行”[7]一句對比可知,“足”與“良”兩字因字義相近而改字。
總之,現(xiàn)存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戒子通錄》為僅有的版本,我們只能依靠它來窺探此書的原貌。由于現(xiàn)存的《戒子通錄》為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來的輯佚本,存在問題也在所難免,當然其中存在的有些問題可能也并非劉清之所為。由于《戒子通錄》在家庭教育、宋代社會研究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本書也亟待整理與研究,以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
注釋
① 劉清之(1134-1190),字子澄,號靜春,江西臨江(今江西清江)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歷任建德縣主簿、太常寺主簿、鄂州與衡州通判等職。
② 楊夕的《劉清之及其<戒子通錄>研究》一文中將小注的作用分為四種,今在此處加以借鑒,并增加第三條“簡單介紹材料的主要內容”,并將第五條“介紹節(jié)錄者”改為“介紹節(jié)選情況”。
[1]劉清之.戒子通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虞集.道園學古錄[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馬泓波,王曉斌.現(xiàn)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戒子通錄》的四種錯誤類型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2013(4).
[5]楊夕.劉清之及其《戒子通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4).
[6]劉向.古列女傳[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