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秋英
[摘 ?要] “反思性學習”是指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活動,以及活動中所涉及的與學習相關的其他因素進行持續(xù)不斷地審視、探究和改進,力求調節(jié)并完善自身的學習,并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的學習活動. 基于現實問題尋繹以生為本的“反思性學習”的有效策略,是數學教育的應然追求.
[關鍵詞] 元認知;反思性學習;有效策略;以生為本
用元認知的理論來描述,“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活動的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學習特征的反向思考. 反思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建構數學知識;可以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調控力;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思”動而“行”動——重視“顯
性反思性學習”的存在
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學習,首先必須重視教材中所呈現的“顯性反思性學習”內容,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性學習教學落實到“行動”中,從而讓學生真正進入“反思”學習,重構自己的理解,激活個人的智慧.
1. 學習內容——原味解讀
五、六年級在每個單元的“整理與練習”中都會安排“回顧與整理”“評價與反思”. 教師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應遵循教材與課程標準的理念,讓學生“讀”懂內容,“讀”清聯系,“讀”明結構.
如六年級下冊“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單元“整理與練習”中安排的“評價與反思”:學習百分數的應用時,能根據百分數的意義正確理解問題;能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反思解題結果的合理性.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一個開放、合作、協(xié)調的環(huán)境中進行反思交流,通過語言的映射、反思的碰撞,促使學生所學的百分數知識更嚴謹,解決百分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更靈活.
2. 學習過程——原態(tài)展開
對于教材呈現的內容,教師應充分開展其學習過程,讓學生在不斷反思、總結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如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的一節(jié)實踐活動課“表面積的變化”,最后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把10盒火柴包裝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怎樣包裝最節(jié)省包裝紙?想想為什么,在全班交流. ” 對此,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用兩盒磁帶擺出三種包裝方法,計算出三種包裝方法各所用包裝紙的大小.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先通過操作得出四盒磁帶的包裝方法,通過回顧、比較得出——當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越接近,所用的材料越少.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運用剛才得到的規(guī)律,前后小組討論10盒火柴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怎樣包裝最節(jié)省包裝紙?
上述案例中,為了讓學生體驗規(guī)律,感悟規(guī)律,從而得出規(guī)律,筆者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比較、回顧、反思,使學生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獲得了自我體驗、自我提升.
3. 學習方法——原質提升
受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是在反復理解和運用中形成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教師只有讓學生不斷地總結、評價和反思,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如四~六年級每冊教材最后一單元的“自我評價”中有這樣一個問題:“知道自己學會了什么和還有哪些疑問?”這不僅是讓學生對學習結果做出判斷,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我學會了哪些知識?掌握了什么技能和方法?在解題中有沒有什么遺漏和錯誤?在今后的學習中,怎樣才能學得更好?……學生在評價自己的學習和傾聽同伴的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提高元認知水平.
“思”動而“意”動——強化“隱
性反思性學習”的教學
作為教師,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一個知識點、一節(jié)課,以及一階段行為、經驗進行回顧、提升,有意識地揭開經驗面紗背后潛藏的數學實質,促使其對數學的理解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1. 反思意識——多角度感悟
要使學生的反思行為習慣化,必須在學習之前、學習之中以及學習之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意識,如對學習計劃的反思與調整;對學習過程的反芻與分析;對學習結果的檢驗與總結.
如六年級上冊分數混合運算練習中有這樣一道計算題:×+×. 班中28位學生中,有7位學生直接空在那里沒有做;3位學生是這樣算的:×+×=+=;另有18位學生是這樣計算的:×+×=+×+=1×=. 筆者把這兩種計算過程寫在黑板上,沒有直接進行分析,而是讓學生反思這兩種做法有沒有問題.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第一種算法,通分很麻煩,而且不能約分(公分母29學生沒能看出來),不符合常理. 第二種算法看似運用了簡便方法(湊整思想),但這樣算的依據既不是乘法分配律,也不是其他運算律,而且通過估算,發(fā)現這個算式的結果應該比1小. 通過反思、檢驗、交流之后,有20位學生自己感悟出了這道題的正確解答過程.
上述案例,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思維活動,及時發(fā)現并修正了自己的錯誤. 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有意識地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監(jiān)控、調節(jié)和完善的習慣,有利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
2. 反思技能——多層次體驗
反思不是簡單地回顧和一般地分析,而是從新的層次、新的角度看到現實的不足,這就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反思技能. (1)憑借經驗反思,主要指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或學習經驗對自身進行相對直覺地反思. (2)通過分析反思,主要指回顧知識獲得的過程,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 (3)結合評價反思,主要指對探究過程及其結果做出判斷,并加以調整. (4)透過交往反思,主要指師生、生生通過廣泛討論,交流自己學習過程中所得的方法、策略、觀念等,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辦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技能.
3. 反思習慣——多元化培養(yǎng)
“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人的成長速度與是否定期不定期地反芻、反省、反思有直接的關系. 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三法”梳理、總結知識,讓零散的知識走向系統(tǒng). 方法一:一日回顧法. 讓學生每天臨睡前,在頭腦中像放電影一樣把白天學的知識過一遍,使復習鞏固及時、知識儲存到位. 方法二:單元梳理法. 每單元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以結構圖的形式整理本單元知識,讓學生的知識以結構圖的形式儲存起來. 方法三:每周一記法. 如可指導學生嘗試寫數學日記,讓學生把新知學習和規(guī)律探究的過程再現出來,讓學生把課外進行的數學綜合活動收獲記錄下來,讓學生把數學學習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出來.
“思”動而“情”動——凸顯“自
覺反思性學習”的價值
數學學習的內容不只是數學知識,數學教學的目標也不應是煩瑣、枯燥的代名詞,而應是一種智慧的生長,是一種情感的增益,是一種心靈的需要. “自覺反思性學習”能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時,從學習的“外圍”走向學習的“中心”,它是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和建立在學生意志基礎之上的“堅持學”.
1. 自我效能感——在反思的深度中傳遞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個任務,達到某種目的,并且應該將自己的計劃付諸實踐. 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進行認知反思、情感反思和行為反思,對學習的對象、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使他們能主動、有意識地監(jiān)控和調節(jié)認知活動,達到“自我意識”階段,從而對自己的學習成效產生由內而外的需求,幫助他們真正地“學會學習”.
2. 自我責任感——在反思的力度中凸顯
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誘發(fā)痛苦的行為. 反思的責任感不僅體現在學生反思的“持續(xù)性”,戰(zhàn)勝困難、忍受痛苦等的“韌勁”上,而且表現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終盯住自身學習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別人“解釋”自己的不合理性. 誠如哈貝馬斯所說:“誰要是能解釋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個具有主體合理性的人. ”教學中,教師不妨有意設置反思障礙,讓學生多次嘗試,以磨礪學生的反思意志,增強學生的自我責任感.
3. 自我成就感——在反思的廣度中習得
反思性學習是一種依賴群體支持的個體活動,學生在反思過程中,如果有他人指點、他人合作或他人比較,會使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優(yōu)缺點及喜好,逐漸培養(yǎng)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表現、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等問題的洞察,進一步激發(fā)對學習的成就感和對學習的獻身精神. 如讓學生將自己與眾不同的方法和他人比較;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他人交流;將自己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排除障礙的過程和他人分享,從中獲得自我滿足感、自我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