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忠,繆亞軍
(金壇市中醫(yī)醫(yī)院放射科,江蘇 金壇 213200)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發(fā)性的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好發(fā)于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一般男性患者多于女性[1]。腦出血量及中線移位程度在臨床上治療腦出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3]。CT 檢查能夠確定診斷,判定患者的腦出血部位、精確測量腦出血量級中線移位,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4]。本組對120 例進行了研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2 年3 月至2013 年2 月期間在本院治療的腦出血患者120 例資料,其中男性64 例,女性56 例,年齡50~70 歲,平均年齡(61.3 ±9.8)歲。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前臨床表現(xiàn)昏迷、頭痛、嘔吐等現(xiàn)象,經CT 檢查符合腦出血疾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同時合并嚴重的其他疾病患者,有精神病現(xiàn)象患者,有惡性腫瘤患者,腦出血破入腦室者。檢查發(fā)現(xiàn)血壓均升高,經詢問病史,78 例患者有高血壓病史。
1.2 診斷方法 CT 檢查:所有患者基本辨別病情后采用西門子公司生產的64 排螺旋CT 機行頭顱CT 平掃,掃描基線眶耳線,電壓130 KV,電流200 mA,層厚10 mm,層距10 mm,掃描前向病人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取下患者的發(fā)卡、耳環(huán)、假牙等物品,病人仰臥,連續(xù)掃描。必要時進行復查CT。對昏迷躁動的患者采用約束帶、床欄等保護措施,以防掉床和躁動。病情確診后,進行臨床治療,觀察治療1 年內死亡率。
1.3 CT 圖像觀察 主要觀察內容:(1)出血的高密度改變,并進行出血量測量,血腫出血量(mL)=病灶最大層面長×寬×層間距×病灶層數(shù)×π/6,大量腦出血(>30 mL)、中量腦出血(15~30 mL)、少量腦出血(<15 mL),采取28 mL為中間值。(2)腦室、腦池、腦溝、腦裂改變情況;(3)中線結構的改變及移位測量,移位測量方法:測量腦中線結構移位以中腦、三腦室、透明隔、大腦鐮為標志,以額頂骨正中骨嵴連線為測量基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 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差異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取P <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血腫形態(tài)各異,多呈腎形、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如圖a、如圖b。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78 例,丘腦17 例,腦葉8 例,小腦半球10 例,腦干7 例,具體見表1。
表1 腦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情況
2.2 中線移位程度與死亡率的關系 患者120 例,1 年內死亡29 例,無中線移位,死亡率最小,僅12.6%,如表2 所示。與移位>10 mm 比較,移位0、1~5 mm、6~10 mm 的死亡率均較低(χ2=18.391、8.234、2.121);與移位6~10 mm 比較,移位0、1~5 mm 的死亡率均較低(χ2=7.558、2.115),以上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均<0.05);與移位1~5 mm 比較,移位0 的死亡率較低,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1.582,P >0.05)。
表2 患者中線移位程度與死亡率的關系
腦出血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臨床上常見的病因是長期高血壓動脈硬化引起某一硬化的動脈破裂所致,患者常表現(xiàn)為頭痛、意識障礙、血壓升高等,部分患者會伴有抽搐。腦出血的病死率、致殘率非常高,對腦出血的及時診斷和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CT 診斷腦出血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尤其是在小兒顱腦檢查中優(yōu)勢更為明顯[5],即具有精確度高,可以直接顯示血腫的大小、形態(tài)和其他特點,臨床醫(yī)師可以根據(jù)CT 表現(xiàn)計算出血量,進而確定治療方法。
腦出血部位以及出血量與患者的生命密切相關[6],血腫出血量(mL)=病灶最大層面長×寬×層間距× 病灶層數(shù)× π/6,大量腦出血(>30 mL)、中量腦出血 (15~30 mL)、少量腦出血(<15 mL),一般采取28 mL 為中間值。結果顯示,出血量越大,中線移位越明顯。出血部位多在基底節(jié),本組78 例,占總例數(shù)的65%,丘腦17例,占14.17%,這與基底節(jié)及丘腦的血管結構有關,基底節(jié)出血大多殼核出血,豆紋動脈尤其是其外側支破裂所致[7],而丘腦丘腦膝狀動脈和丘腦穿通動脈破裂導致[8],其他部位則較少見。
CT 診斷腦出血并可以觀察患者是否有腦中線結構移位表現(xiàn),有研究顯示,腦中線結構移位大于5 mm,說明顱內壓已超過平均體動脈壓的一半,腦灌注壓已明顯下降,需緊急搶救[9]。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無中線移位,死亡率最小,僅占12.6%;移位0、1~5 mm、6~10 mm 的死亡率均低于移位>10 mm 的死亡率;移位0、1~5 mm 的死亡率均低于移位6~10 mm 的死亡率;移位0 與1~5 mm的死亡率統(tǒng)計學差異。說明腦中線結構移位越大,死亡率相對會越高,尤其是腦中線結構移位10 mm以上患者,所以對腦中線結構移位嚴重的患者要格外注意,預測可能發(fā)生的病情反應,進行積極的治療[10-11]。
綜上所述,采用CT 測腦出血量及腦中線結構的移位情況綜合判斷腦出血的程度并結合CT 動態(tài)觀察預測預后,指導臨床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圖1 血腫形態(tài)及部位
[1]靳國偉.顱內出血治療新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3,29 (5):722-724.
[2]程登貴,王貴富,甘正凱,等.腦干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3,34 (9):1639-1640.
[3]趙愛云,史俊霞.急性腦卒中院內死亡相關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 (17):1879-1881.
[4]納冬梅,孫強,曹坪,等.CT 對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及預后評價[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1,13 (6):980-982.
[5]韋英海,吳振宏,歐陽強,等.頭顱CT 檢出腦淀粉樣血管病相關性腦出血與高血壓腦出血的危險因素對比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4,20 (2):319-320.
[6]趙曉紅,蔣紹軍,侯宇峰,等.高血壓性腦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相關性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22):4294-4296.
[7]祝淑貞,黃校權,盧達國,等.基底節(jié)出血患者術后生存狀態(tài)的危險因素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2,33 (14):2106-2107.
[8]李浩,劉文科,王昆,等.高血壓丘腦出血的治療探討及療效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1,27 (8):764-767.
[9]孫樣榮,郭富強,陶克言,等.腦出血患者CT 灌注成像的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09,8 (3):295-301.
[10]劉輝.頭顱CT 對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診斷及預后評價[J].當代醫(yī)學,2012,18 (24):96-97.
[11]趙憲林,焦德生,高飛,等.CT 監(jiān)測下硬通道技術治療基底節(jié)腦出血[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5 (8):708-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