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云霞
摘要:《長恨歌》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代表作,這首敘事詩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用漢樂府體裁敘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盡管國內(nèi)外有很多譯者都嘗試過英譯《長恨歌》,但本文主要選取了許淵沖先生和楊憲益及戴乃迭夫婦的英譯篇章,并以許淵沖先生的詩譯標準“三美原則”為參考標準,淺要對比研究這兩種英譯版本。
關(guān)鍵詞:《長恨歌》,英譯本,對比研究,三美原則
1.引言
白居易的《長恨歌》運用多重手法描寫了安史之亂之下的帝國藍圖,它不僅傳遞了很多歷史文化信息,更展現(xiàn)了對凄婉悲情的愛情故事的動容之情,讓世人感嘆。歷來人們對《長恨歌》的英譯做出各種研究,但本文主要選取楊憲益夫婦和許淵沖先生所譯的版本進行比較研究。
國內(nèi)詩歌翻譯以許淵沖先生為主要代表,他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譯標準對國內(nèi)詩歌外譯起到了重要的標桿作用。詩歌和詩歌翻譯都是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特點就是美,所以在詩歌翻譯的過程中,“美”就成為最高標準(許淵沖,2010:13)。所以在此我們對比研究的標準也主要以許淵沖先生的“三美”原則為依據(jù)。
2.分析角度——三美原則
2.1音美角度
詩歌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在于其意義明了,充滿樂律。從英語詩歌的音韻角度而言,楊氏夫婦翻譯的《長恨歌》更像自由詩,不強調(diào)押韻;而許淵沖的《長恨歌》英譯則將尾韻發(fā)揮到極致,例如: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a)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a)
A maiden of the Yangs to womanhood just grown,(b)
In inner chambers bred,to the world was unknown.(b)
而楊氏夫婦的譯本:
Appreciating feminine charms,
The H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
Throughout his empire he searched
for many years without success.
Then a daughter of the Yang family
Matured to womanhood.
Since she was secluded in her chamber,
None outside had seen her.
而從詩歌節(jié)奏節(jié)拍而言,許的譯本利用弱拍和重拍來分別代替漢語里面的平仄聲,使得英文譯本讀起來和原詩句氣勢差不多,感情節(jié)奏的起伏也相似,充滿音樂美。但楊氏夫婦并沒有刻意追求譯文的節(jié)奏感。
2.2形美角度
所謂形美,主要指做到對原來詩歌的句式的保留或相近,但中文詩歌運用很多對偶、對仗、排比等修辭手法,這就加深了英譯漢語詩歌的難度。
從形似角度而言,《長恨歌》是一首七言古詩,原詩共120行。單從行數(shù)方面看,楊氏夫婦的譯文共有208行,每行字數(shù)較少,長短不一;而許先生的譯本與原詩一樣一共有120行,且字數(shù)差不多,接近原文格式(方冬革,17-18)。從中英文本身特點上,漢語譯成英語必然會造成字數(shù)變多,行數(shù)變多這樣的現(xiàn)象,但是許的版本對于處理這點做了很好的處理,以單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譯文為例:
楊氏夫婦:But her pale face was sad,Tear filled her eyes,Like a blossoming pear tree in spring,With rain drops on its petal.
許淵沖:Her jade-white face crisscrossed with tears in lonely world,Like a spray of pear blossoms in spring rain impearled.
比較兩篇譯文,楊氏夫婦譯文有四行,但每句音節(jié)分布不一,相差約莫5個音節(jié);許的譯文為兩行,且兩行音節(jié)較接近。楊氏夫婦的譯文優(yōu)勢在于讀起來內(nèi)容充分,而且重點清晰,這有利于不懂中文的外國人對故事整體的把握。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句子整齊、流暢,節(jié)奏感強,和楊氏夫婦譯文相比更能體現(xiàn)漢詩英譯中“形美”的原則,并能夠很好地展現(xiàn)中文特色。
2.3意美角度
對于三美,許淵沖認為最重要的是意美。即詩歌翻譯最首要的任務(wù)是意思精確且完美地傳達,這也符合翻譯的基本精神。但具體怎么翻譯,還要看譯者對原文的見解和自己的能力展現(xiàn)。首先對于詩歌題目《長恨歌》的翻譯,歷來人們對于“恨”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楊氏夫婦傾向于理解為這是一種不幸,是一種悲哀,所以是Song of Eternal Sorrow;而許先生則更傾向于認為此“恨”是一種“遺憾”,所以他選用了The Everlasting Regret這一題目。其次,從選詞角度而言,楊氏夫婦習慣用較為簡單易懂的語言,但許淵沖多用文學化的表達,刻意強調(diào)古詩風格,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句中文運用夸張手法來描寫楊貴妃的美。
Glaning back and smilling,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s.
All the powdered ladies of the six palaces a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rless.(楊)
Turning her head,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許)
對于“百媚”,它泛指“很多”的意思,楊氏夫婦將“百媚生”譯為“a hundred charms”,這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疑惑;而許淵沖則譯為“full of grace”,這樣顯得比較貼切,而且也很好地表現(xiàn)了楊貴妃的美。最后,對于詩歌內(nèi)出現(xiàn)的人名和地名,兩種版本也采用了不同的處理方法。對于《長恨歌》里的一些地名、宮殿名或人名,楊氏夫婦用拼音將其直接翻譯過來,較為忠實;而許先生用意譯、其他的詞代替或不譯,如華清池,楊氏夫婦譯為Huaqing Palace,而許淵沖先生則譯為glassy water of warm-fountain pool。所以在意美方面,雖然許淵沖的翻譯不及楊氏夫婦的內(nèi)容全面,但是許先生更看重具體細節(jié)的揣摩,心思細膩,條理清晰。
3.總結(jié)
總而言之,楊氏夫婦和許淵沖先生的譯文都各有千秋,楊氏夫婦的譯文側(cè)重于內(nèi)容的真實再現(xiàn),這樣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格式的大變體;而許先生的譯文則更加刻意追求“三美”的體現(xiàn),但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很多涉及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典故的字句都沒有很好的翻譯。但兩者的譯文都很值得借鑒和學習,這對于將中國詩詞想外譯介和對外傳播中國文化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呂叔湘。中詩英譯比錄[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2]方冬革。詩歌翻譯的鑒賞[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07(06):17-18。
[3]許淵沖。中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
[4]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楊憲益,戴乃迭。古詩苑漢英譯叢·唐詩[M]。上海:外文出版社,2003。
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4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