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 教學工作者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從教學形式和方法兩方面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引導教學 創(chuàng)新能力 實踐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努力增強教學過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只有這樣,學生的聰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習潛能才能得到開發(fā),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
一、引導學生發(fā)現新問題
通常情況下,學生能有效發(fā)揮思維想象能力是建立在較寬松的環(huán)境基礎之上的。只有處于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教師的提示和引導將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支離破碎地表達出來,卻很難形成系統(tǒng),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總結工作,在此基礎上再對其進行點撥和概括,及時發(fā)現并改正錯誤。
二、把“游戲”引進課堂,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學生只要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起來就會樂此不疲。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引入一些游戲,創(chuàng)造一些活動情境,對學生學習數學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例如,在復習“認識物體”一節(jié)課中,由于學生已經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圓柱等物體的特征,我讓學生蒙住眼睛“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摸到什么物體?引進這個游戲,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物體特征的了解和認識,使學生在這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牢固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三、通過合作交流,引導學生認知結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比欢谡n堂上,我們常常可以見到這樣的現象:不管學生說什么,老師總是愛插嘴,對學生的發(fā)言,逐一進行補充:“你說的是……”,“你在說……”正因為如此,學生表達的意思才逐步變得明了,但發(fā)言者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質疑、相互碰撞、相互聯系卻沒有產生,教學一度陷入一對一的局面。之所以造成這種的后果,是因為教師怕課堂出現“冷場”,于是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附和、幫腔、概括、評價。如果教師能夠仔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再加以引導,遠比讓學生多發(fā)言來得重要,我們追求的并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應是“相互傾聽的教室”。學生只有有效地傾聽,才能對別人的思考、看法進行認可、批判、分析,進而調整、豐富、完善自己的認識結構。教師只有傾聽,才能從學生的錯誤點開始,從學生的差異點入手,組織開展有效教學。
四、利用生活經驗檢測數學學習,感受數學的合理性
數學來源于實踐,在獲得對現實的數學認識并總結到數學原理或規(guī)律后,必須回到現實生活中,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檢查。這既是檢驗原因、規(guī)律可靠性的過程,又是數學應用的過程,并且是使數學教學生氣勃勃和有效的必要條件。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利用生活經驗檢測數學學習,才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合理性。例如,在學習了“比多比少的應用題”后,我出了一道題:媽媽今年33歲,比兒子大10歲,兒子今年幾歲?有位學生說:33+10=43(歲)。我就問:你為什么要這樣答?(生:因為大10歲就加上10歲,所以就是43歲。)大部分學生的回答不切合實際。然后,我讓大部分學生用生活驗證的方法,指出要形成自覺從生活經驗角度檢測數學學習的結論,終于使學生感悟到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合理性。
五、開設生活數學實踐課,創(chuàng)造應用環(huán)境
開設生活數學實踐課,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保證和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科活動,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才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后,安排學生用面積單位測量書本、課桌、教室的地面、家里的客廳、臥室等的面積。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在生活中的用處很多,感受到身邊的許多問題需要數學知識解決,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開展數學交流活動,營造應用氛圍
開展數學交流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團隊精神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通過精心組織,引導學生分組交流,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學效果非常好。例如,在教學完“認識圖形”后,我組織學生開展“看誰拼圖形最巧妙”的活動;教學完“簡單的數據整理與統(tǒng)計”后,開展“優(yōu)秀統(tǒng)計員”的活動;在教學完“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和“土地面積單位”的知識后,開展“農田計算員”的活動;在教學完“元、角、分的認識”后,開展“學做售貨員”的活動,等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體會到數學遍及生活的各個角落,并努力學習數學。
七、從實際出發(fā),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
數學教學活動要努力改變過去那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有利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而以往的教學是以接受式的學習為主,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學方式,改變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的狀況。例如:暑假期間,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到某地旅游的旅游計劃。教師為他們提供交通路線、住宿、公園門票價格等方面的信息,讓學生組織討論,每個小組確定一個自認為可行的計劃。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和計算,學生分別制訂自己的旅游計劃。這樣引導學生將知識技能與生活經驗、社會事件及價值判斷等綜合起來,使學生從中學到了廣泛的知識,發(fā)展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總之,要實現有效教學,優(yōu)化小學教學效果,就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的過程中,應該注重發(fā)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把握學生的思維過程,及時發(fā)現并幫助學生彌補思維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