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晶
【摘要】班級文化是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價值觀,是班級共同思想、作風、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成為了班級健康向上發(fā)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不僅能為學生的素質發(fā)展創(chuàng)建良好的氛圍,還能為形成一個勤奮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起到橋梁紐帶作用。本文圍繞新課改要求,從班級文化的特征、班級文化的培養(yǎng)、班級文化建設的措施三個方面來闡述新課改條件下的班級文化建設實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為班主任在新課改條件下的班級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和方法,實現(xiàn)新課改的教育教學目的。
【關鍵詞】班級文化;功能;建設;班主任;新課改
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著班級的形象,體現(xiàn)了班級的生命。它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全體師生共同勞動的結晶,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班級是一個選擇、傳遞和聚合社會文化的文化實體。班級文化建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特有的教育力量,滲透于一切活動之中。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必須緊緊圍繞育人的總體目標、緊扣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努力為學生構建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個性張揚的班級文化,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建立起一整套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班級風氣有機融的班級文化,是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每一位班主任所要思索的問題。結合本人工作實際從以下幾點對如何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進行簡要闡述。
一、班級精神文化的特征
班級精神文化是班級成員共同精神追求的集中體現(xiàn),它是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的統(tǒng)一運作系統(tǒng),其最終目標是使班級成員在班級文明的熏陶下自覺塑造自我,成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全面發(fā)展的人。它有以下幾個特征:
1. 方向性。學生一旦置身于班級集體的文化氛圍之中,他們的思想觀念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日積月累就會形成一種與班級文化相融合的價值觀。
2. 民主性?!耙匀藶楸尽币殉蔀榘嗉壩幕ㄔO的指導思想,學生的民主意識滲透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達到“以激勵人的自主發(fā)展為旨趣,以教育、愛為核心和基石,以正確認識人、尊重人、開發(fā)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為指南”的目的。
3. 凝聚性。班級的精神文化作為一種“軟文化”彌漫在班級的各個角落,能在班級成員的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內在激勵作用,增強班集體的向心力和歸宿感。
二、班級物質文化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根據(jù)馬斯洛動機理論可以知道:一個人的行為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動機是推動個體活動的動力,是行為的一種內在原因。他隨著個體的發(fā)育成長會逐步出現(xiàn)從低到高五個層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礎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滿足這種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層次就是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只有讓學生對班級有歸屬感,才能使班級在個體的力量之上向前發(fā)展,要產生這種歸屬感,又必須使學生對這個班級有種認同感:他能否接受這個班,取決于他在這個班級中能否按他的理想發(fā)展,能否滿足他在生理和心理發(fā)展過程中需要汲取的營養(yǎng),這包括必要的人際關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別人認可等屬性。[1]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家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僅僅讓學生對班級有一種融合的感情歸屬,只能使班級很團結。要使班級向前進一步發(fā)展就應該讓學生肩負起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意識。一個人缺少進取心將會碌碌無為,一個班級如果不能對自己的紀律、班風、學習等方面提出高標準和嚴要求,是不會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這種群體精神是由個體對同一目標的認可凝結而成的。
(三)通過人格塑造完成素質教育任務
教育歸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一批考試機器,或是只知道學習而不知道藝術與生活的人。馬斯洛動機理論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作為一名學生,能夠在班級里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追求的統(tǒng)一,說明他的自我意識能夠令他實現(xiàn)自我價值。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把學生從考試中拯救出來,回歸到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能夠在班級生活中實現(xiàn)自我意識的價值所在,擁有健全人格,我們的素質教育才能稱之為成功。
三、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的措施
班級物質文化建設,著重在“文化品位、現(xiàn)代氣息、人文精神”,著眼于班級總體布局的和諧統(tǒng)一,著眼于物質文化氛圍對學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班級物質文化建設的原則是:力求樸素、大方,適合學生,突出班級特點。[2]
1. 建立健全的班級制度,包括班級公約、獎懲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約束學生的言行。創(chuàng)造一個衛(wèi)生、整潔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干凈的教室不是打掃出來的,而是保持出來的,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責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2. 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物質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的營造要符合其育人環(huán)境的特點,表現(xiàn)出莊重、嚴肅的學習氛圍,力求典雅大方、簡潔明快、活潑安寧,使人一走進教室就感受到一種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圍,精神振奮,心情舒暢,產生奮發(fā)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的欲望和熱情。優(yōu)美的班級物質環(huán)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點,把教室建設成一個“愉悅的場所”,給學生一種高尚的文化享受,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增添學習生活的樂趣和動力。
3. 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級口號、班風、班訓等,努力營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長氣息的班級文化氛圍。落實到具體行動中,培養(yǎng)班級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積極參與班級布置并定期更換,讓每一堵墻都“說話”,形成班級良好的物質文化環(huán)境。[3]
4. 建立班級崗位責任制,實行崗位輪換制度,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鼓勵學生發(fā)揮主人翁精神。
5. 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
6. 暢通信息反饋網絡。在班級制度實施的過程中,班主任必須對班級情況進行全方位的了解。為此,應建立一套立體的全方位的信息反饋網絡,以全面了解各個學生的情況,全面了解班集體的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或制訂新的管理目標,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4]讓學生參與到制度實施的過程之中,根據(jù)具體情況,由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制度的實施。
7. 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過程評價機制。為懲戒歪風、激勵后進、獎勵先進,應形成一套以學生自主診斷性評價為主、班委成員集體診斷性評價為輔的評價機制,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肯定與激勵的評價機制中健康成長。[5]班級內的各個成員在學習、活動、生活、勞動等各方面的點滴成績都作為評獎的依據(jù),定期評比,讓學生都有成功機會,班級不再是只有幾顆“緊隨月亮的耀眼星星”,而是形成“群星閃爍”的局面。
杜威說過,“學校是一種特別的環(huán)境,它用專門的設備來教育孩子”。假如說學校是教育的“社會”,那么班級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級文化是一門潛在的課程,是無形的教育力量。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班級文化建設,為班級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更多的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馬斯洛. 動機與人格[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3~18.
[2] 李學農. 中學班級文化建設[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72~77.
[3] 吳康寧. 教育社會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8~280.
[4] 胡定榮. 課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5.
[5] 波帕姆. 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