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愛,陳麗莉,陳細秀
(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15,1.全科醫(yī)學科;2.護理部)
頸外靜脈是頸部淺層最大的淺靜脈[1],是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常用通路之一。與經(jīng)鎖骨下靜脈或經(jīng)頸內靜脈置入單腔中心靜脈導管相比,經(jīng)頸外靜脈置入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具有操作簡便、并發(fā)癥風險低的特點,但由于其需跨越的血管行程長,血管彎曲等原因,有的導管頭端不能到達所要求的中心靜脈部位。目前臨床上確定導管頭端位置最常用的方法是置管后行胸部X線攝片,如果X線胸片提示導管異位,導管需退出、重新調整,這會增加感染機會。腔內心電圖(EKG)引導定位技術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晚期的德國,主要是通過心電轉換器,將導管與心電監(jiān)護儀連接起來,通過同步監(jiān)測腔內EKG,定位導管頭端位置,但與心電轉換器相匹配的導管價格昂貴。本研究單純將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內的導絲與監(jiān)護儀的右上電極直接連接,通過導絲拾取的EKG特征性P波變化來確定導管頭端位置。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需經(jīng)頸外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惡性腫瘤患者,排除合并有心房顫動或置入起搏器而可能影響P波監(jiān)測的患者。共99例入選,其中男59例,女40例,年齡35~75歲,平均(59.70±8.95)歲。44例因化療需置入中心靜脈導管,47例需胃腸外營養(yǎng)治療,8例需使用高滲性脫水劑。疾病診斷:肺癌35例,胃癌21例,結腸癌15例,直腸癌14例,乳腺癌8例,卵巢癌4例,子宮癌2例。經(jīng)右側頸外靜脈置入導管78例,經(jīng)左側頸外靜脈置入導管21例。
1.2 穿刺材料 均選用美國ARROW公司生產的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套裝,導管尺寸為5 Fr。
1.3 操作方法 置管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置管人員為1位經(jīng)過培訓并考核合格的靜脈治療護士,協(xié)助人員1位。置管步驟為:①選擇有打印功能的心電監(jiān)護儀,取3個電極分別貼于雙側鎖骨下和左側胸大肌體表皮膚,以模擬標準肢體導聯(lián),監(jiān)護儀設置為第二導聯(lián),出現(xiàn)清晰的P波后打印體表EKG。②患者去枕平臥,選擇頸外靜脈較充盈的一側(首選右側),頭偏向對側,消毒、鋪巾、局部麻醉,然后用配套的穿刺針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導絲5~6 cm深度,退出穿刺針,送管至靜脈內。③調整導絲,使導絲30 cm處的標志在導管尾端內0.5~1 cm處,即導絲J形頭端露出導管頭端外0.5~1 cm,由協(xié)助人員將監(jiān)護儀上的右上肢RA導聯(lián)線連接導管內導絲的尾端,信號穩(wěn)定后導絲隨導管逐漸送入,同時監(jiān)測EKG波形中P波變化,出現(xiàn)高尖P波時逐漸同步外撤導管和導絲1~2 cm,即為導管的位置。如果P波無變化,導管及導絲一起退到5~6 cm刻度處,再次送管。④退出導絲,回抽通暢,用10 U/mL肝素液封管后固定。⑤胸部X線攝片定位。
1.4 敏感度和特異度的計算 導管穿刺成功后進行胸部X線攝片,確定導管的頭端位置,以此作為“金標準”[2],計算腔內EKG判斷導管頭端位于上腔靜脈的敏感度和特異度。敏感度指EKG正確判斷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的百分率,即真陽性率;特異度指EKG正確判斷出導管尖端不位于上腔靜脈的百分率,即真陰性率[3-4]。
所有患者通過導管內導絲與心電監(jiān)護儀連接均能獲得穩(wěn)定清晰的EKG。99例患者中,獲得高聳P波93例(首次獲得87例,經(jīng)調整導管后獲得6例),導管異位(上腔靜脈外)4例。3例是經(jīng)左側頸外靜脈置入,其中2例導管頭端在頸內靜脈內,1例在鎖骨下靜脈內;1例是經(jīng)右側頸外靜脈置入到右頸內靜脈內。腔內EKG判斷導管頭端位于上腔靜脈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7.9%和100%。見表1。
表1 P波及X線胸片提示的導管頭端位置比較
腔內EKG是記錄電極導管貼放在腔內某一部位記錄到的心臟電活動。P波是心房去極過程中綜合心電向量的反映。電極與心房綜合心電向量軸之間的距離和相對位置不同,P波的形態(tài)和波幅就會發(fā)生變化。本組所有患者通過單腔中心靜脈導管內的導絲介導均能獲得腔內EKG。一般情況下導管頭端位于上腔靜脈以外的靜脈時,腔內EKG與體表EKG無異,隨著導管在上腔靜脈逐步深入,P波逐漸升高,到達右心房時P波達到高峰,然后P波幅度下降或出現(xiàn)負性P波[5]。本組首次獲得高聳P波87例,經(jīng)調整導管后獲得高聳P波6例,即在置管過程中該6例導管及時得到糾正,使導管的到位率由89.9%(89/99)提高到96.0%(95/99)。
本組P波振幅無改變6例,X線胸片示4例導管異位,2例在上腔靜脈內,P波高聳的93例患者X線胸片提示導管頭端均在上腔靜脈內。以X線胸片結果作為金標準,本組腔內EKG診斷導管頭端位于上腔靜脈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7.9%和100%,表明所有未入上腔靜脈的導管均能準確診斷,因此腔內EKG的P波規(guī)則變化,就能確定導管頭端位置,可以替代X線胸片定位。97.9%的敏感度提示絕大多數(shù)進入上腔靜脈的導管均能得到確認,僅有少數(shù)病例(本組2例)盡管導管位于上腔靜脈內,但始終未見P波變化,因此對于導管調整后EKG無改變的導管不必馬上拔管和重置,可通過X線攝片后再予處理。
郭琴等[6]研究發(fā)現(xiàn)左側頸外靜脈置管中發(fā)生異位率高于右側頸外靜脈。本組4例導管異位中經(jīng)左側頸外靜脈置入3例,經(jīng)右側頸外靜脈置入1例,這與頸外靜脈解剖特點有關,右側頸外靜脈匯入的角度比左側小,而且右頭臂靜脈比左頭臂靜脈短而直,導管易插入上腔靜脈,因此置管前需充分評估靜脈,最好選擇經(jīng)右側頸外靜脈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