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 要】語文教學中的點撥是一門深奧的藝術,教師如何誘導和啟發(fā)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將思維導向深入,促使學生產(chǎn)生頓悟,越過障礙,流暢思維,體現(xiàn)了教師的點撥藝術。“點撥”手段的恰當應用是探究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最佳途徑之一。
【關鍵詞】點撥 內(nèi)容 問題 時機
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架設知識大橋的引導者和幫助者。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承擔起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任務呢?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本文結(jié)合語文課堂教學談談運用點撥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體會。
一、積極創(chuàng)設點撥時機
⒈朗讀法。聲情并茂的朗讀,猶如澎湃的潮水一般,能引發(fā)學生的遐思,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意境之中,獲得審美情感體驗。在教學抒情色彩濃郁的散文時,教師如能運用語調(diào)、表情的變化傳導出課文的內(nèi)容和情感,學生很快就會進入“憤”“悱”狀態(tài)。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調(diào)別致的抒情散文。作者緣情寫景,融情于景,憂腸愁緒流于筆端,憧憬與希望融入荷香月色之中。教學此文時,筆者就緊緊抓住“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這一文眼,用舒緩、渾厚、沉靜、無奈的聲音來朗讀,并自然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讀完后,學生們都受到了強烈的感染,陶醉在荷香月色之中,即出現(xiàn)了點撥的好時機。
⒉激趣法。如探討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文的主題前,筆者就插入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李白應召進宮時,滿以為可以為國為民大展宏圖了,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笨墒撬搅藢m中卻只做了一個陪皇上、權(quán)貴玩樂的“文學侍臣”,只能忍看權(quán)貴玩弄權(quán)術,于是終日賦詩飲酒。有一次唐玄宗要他草擬答蠻書,他竟借著酒意要高力士脫靴,楊國舅磨墨,楊貴妃拂紙,痛痛快快地戲弄了權(quán)貴們一番。不久,他便遭受讒言,一年后,李白就被“賜金放還”了。這個故事,不僅使學生興味盎然,而且還使學生理解了作者本人,為進一步點撥做好了準備,使學生能更迅速地理解本文蔑視權(quán)貴、渴望自由的主題。
⒊移情法。教師把學生的感情引入詩文中去,使學生與詩文中的形象具有同樣的情感,從而產(chǎn)生交流融合、升華共鳴,這就叫做移情。如教學關漢卿的《竇娥冤》時,筆者就先問學生有沒有過被人冤枉的經(jīng)歷,接著讓幾個學生談談自己被人冤枉時的心情和感受,然后再講述竇娥蒙受奇冤的過程。聽完后,學生們很快就像竇娥一樣充滿了怨憤之情,與竇娥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出現(xiàn)了點撥的好時機。
二、精心設計點撥問題
⒈向?qū)?。如教學魯迅的《瑣憶》時,筆者就設計了如下問題來點撥:“課文開篇引用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在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上分別有什么作用?課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魯迅的人格?課文在記敘魯迅的七次談話中,插有六次議論,這些議論有何作用?”這幾個問題顯示了本文的學習目的,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課文的關鍵處來,使學生能有序地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這種類型的問題,只三言兩語,就能突顯重難點。
⒉啟發(fā)式。有些課文的精妙之處很隱蔽,看起來平淡無奇,學生讀書時,往往一晃而過,體會不到其中的妙處。這時,我們就應把那些精妙之處點出來,讓學生于無疑處生疑,進而去深入探究。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亂石穿空”的“穿”,是一個學生司空見慣的字,學生往往會不以為意,筆者教學時就設計了如下問題來點撥:“把‘亂石穿空中的‘穿換成‘插,行不行?為什么?”這兩個問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nèi)プ聊?、比較,他們很快就明白了:用“穿”更能寫出江岸山崖的直插云霄,顯得更雄渾有力,更能表現(xiàn)蘇軾的豪放風格。這種類型的問題,能培養(yǎng)學生深入品味語言的習慣。
⒊糾錯式。如教學蘇軾的《石鐘山記》中講到“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時,筆者就設計了如下問題來點撥:“北宋的漁工水師也真奇怪,竟全是啞巴,以致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都無法告訴人們。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之一。你認為對不對?為什么?”這兩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經(jīng)過思考、讀書,學生們紛紛指出這里的“言”不能理解為“說話”,而應理解為“用文字表述、記載”。這種類型的問題運用得好,能活躍課堂氣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防“錯”于未然。
三、用激趣點撥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中如果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學生學習心理等方面提出問題,進行點撥,激發(fā)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有了自主研究得出成果的欲望,那樣就奠定整個課堂教學活躍探討的氣氛。例如我在講授裴多菲的《我愿我是急流》時,教學重點是感悟詩中意象之美,理解詩人對愛情真誠無私的奉獻精神,欣賞詩歌結(jié)構(gòu)整齊、反復詠唱的藝術美。如何打開學生的思維、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呢?我通過讀的點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我是這樣點撥激趣的:這首詩有人理解是愛的表白,所以讀得激情滿溢;有人理解為愛的獨白,所以讀得細致輕柔,你認為該怎樣呢?請讀三次給自己聽聽。要求讀三遍:①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②通過節(jié)奏停頓和快慢把它的情感表達出來;③進入情景,讀出個性。通過朗讀的點撥,學生已基本走進詩中意境,對詩中的感情已經(jīng)有了自己初步的感悟。這樣在文章中開頭以教學目標結(jié)合學生學習心理為出發(fā)點的激趣點撥,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品讀,自主體悟。
點撥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藝術。課堂提問是點撥教學常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