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晴
摘 要: 讓教育融入生活并體現生活性是新課程教育教學的基本特性。結合日常生活的切身感悟,作者對幼兒園教育的生活化進行了觀察和思考,探索了生活化的教育方法,并分析了生活化教育的功效所在,引導幼兒從實際生活經驗、生活實踐中感悟經驗,獲得新的知識,增強應用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生活 學習 實踐
幼兒年齡小,知識經驗缺乏,發(fā)展水平決定了幼兒往往需要通過表象和感知對事物進行了解與認知。如果老師以任務意識教授知識、傳遞技能,那么幼兒就難以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容易出現與言行脫節(jié)的認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是十分適用于幼兒的。將教育教學的活動融入到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完成,使幼兒感受到知識就在身邊,體會到學習的趣味與價值,在生活化與實踐化中,自然、自主地領略知識,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一、感受學習——尋求教育與生活的互動融合
教育源于生活。要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fā)展,切實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的質量,就必須溝通生活與幼兒教育活動的聯系,激發(fā)幼兒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
1.教育資源啟于生活
3~6歲幼兒的思維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反思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學的資源多由老師收集傳遞給幼兒,這樣的教學內容由于不是幼兒自身的直接感知的,導致幼兒難以掌握新學習的知識。這就要求教育教學的內容應該植根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以幼兒的日常生活為基石組織活動,以直接經驗、社會生活來豐富、擴展和提升幼兒的認識。幼兒園、家庭、社區(qū)、大自然,等等,都為幼兒提供了探索學習的機會,平時可以讓幼兒觀察午餐的制作、理發(fā)的過程、物品的買賣,等等,引導幼兒在觀察、探索、交流和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學習的奇妙與趣味,把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教學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對幼兒身心發(fā)展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在五大領域的教育活動中,應以生活為大背景。結合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幼兒的行為練習,以愉快的表演、明快的歌曲、多樣的繪畫、優(yōu)美的詩歌等多種形式,引導幼兒理解、掌握并學習運用知識,在情感的驅動和技能的幫助下,獲得實用、豐富的生活知識。比如在藝術活動中,提供繪畫、編織、印畫、粘貼、撕畫、剪紙、泥工、線染、拓印等活動材料和內容,鼓勵幼兒用喜歡的技法把自己心中喜愛的生活展現出來,并通過畫展、攝影展等形式,實現全園共享,感受美好的生活。
2.結合情境引入活動
豐富的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要激活這些素材,使零散的生活資源更好地吸引幼兒學習,取得先聲奪人、燃起思維火花的效果,使幼兒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就需要我們教師找準活動內容與幼兒實際生活的“切入點”,將藝術性融于設計與安排中,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體意識,促使他們積極感悟、體驗生活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例如:在《認識小手》的活動中,教師以生活模仿游戲吸引幼兒進入活動:“洗手——刷牙——洗臉”,再現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幼兒根據相應內容作出動作,此時教師說:“剛才我們已經和小手做了很多的游戲?!庇變旱淖⒁饬蜁茏匀坏剞D移到小手上,再對小手的特點進行討論和學習,這樣的引入,貼近幼兒的生活,在生活游戲的刺激下可激起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吸引幼兒盡快進入狀態(tài)。
3.活動過程貫穿生活
寓生活原型于教學過程之中,采用一種開放的、與生活相結合的、生動的課堂教學方式,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以觸動幼兒的真實體驗為核心,增加幼兒的親身體驗,豐富幼兒的經驗。
在進行夏天這一主題時,為了使幼兒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夏天,我結合《怎樣使自己涼快起來》的活動,請幼兒們在一日生活中試一試個別的幾個方法,比如:散步時一起去大樹底下乘風涼,室內活動時感受空調的涼爽,等等,放學后請他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把方法畫下來。這樣的活動給幼兒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突破了教師僅僅組織正規(guī)教學活動的常用方法,使幼兒有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在愉快、和諧的活動過程中內化認知。
4.人文環(huán)境培養(yǎng)情感
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確保幼兒、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信任和平等關系,使幼兒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自然地生活并發(fā)展各種能力。
(1)基本技能
技能是幼兒自我服務、與他人成功交往的保證。幼兒除了學習基本的個人活動技能外,尋求幫助、參與活動、運用語言、輔助行為等都是幼兒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模仿、行為練習、同伴交往、游戲鞏固等方式,幫助他們獲得較全面的生活技能。
(2)師幼關系
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和教師一樣,都是教育和受教育的一份子。在生活化的課程中,我們要堅持做幼兒學習的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及時回應幼兒的需求,并根據情況提供相應的幫助,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
5.家園聯系立足生活
生活化的幼兒園教育以生活為基石,如果沒有感官的參與、沒有實際的探究,幼兒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價值。這些都離不開家庭的幫助,離不開家長對幼兒的理解和支持。如學習《小刺猬理發(fā)》,我們鼓勵家長帶幼兒去理發(fā)店理一次發(fā),或觀察一次理發(fā)過程,這一活動不僅讓幼兒獲得有關經驗,對理發(fā)這一常識有了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家長感受到:教育的資源蘊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給幼兒提供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能促進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成長,了解更多生活常識,提高可以生活能力。又如家長帶幼兒購物,可以使幼兒在觀察模仿與簡單操作中了解簡單的交往和生活的技能技巧,從而積極感悟、體驗生活的價值,學會生活。
總而言之,教育生活化,就是把幼兒的學習和生活體驗聯系起來,讓幼兒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①,在學習的同時磨礪人生。
二、學以致用——回歸幼兒行為生活的實踐
教育服務于生活。生活化教育不僅能使幼兒獲得有關經驗,更重要的是幼兒在活動中能養(yǎng)成主動性、獨立性的習慣,產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勇氣和能力等。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上述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生活能力總是要通過生活的實踐才能得到深化的。
1.日常生活實踐學習
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樣的教學理念,引導幼兒在學習中解決問題,最后再回歸到生活實踐。在一日活動中將認知實踐化,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我在教學活動中與幼兒討論如何正確使用滑滑梯,之后每一次玩大型玩具,幼兒們都能想起正確的游戲方法,偶爾有個別貪玩的幼兒想要嘗試危險的方法,邊上的幼兒也會及時地提醒他們:“你這樣玩滑滑梯是不對的!”在與其他幼兒的互動和交往中,這些幼兒會發(fā)現問題所在,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順利地進行游戲,體驗快樂。
2.園所活動服務生活
校園的活動、班級的活動都能影響幼兒的學習,我們要使教育內容與實際感性經驗相結合。
上學期我園針對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開展了穿鞋、穿衣、疊被子等活動,幼兒將所學的技能在活動中進行鞏固實踐,并服務于自己的生活,不斷拓展經驗,發(fā)展積極的情感。我園還積極響應雷鋒精神,開展“學雷鋒”活動,鼓勵幼兒了解雷鋒、學習雷鋒,激發(fā)積極助人的情感,并在實踐中嘗試互相幫忙,解決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提高生活能力。對幼兒的安全教育,我們也十分注重,但是無論怎樣小心,意外還是很難避免,為此,我們經常組織一些防止安全事故的活動,如安安全全走樓梯,防震防災演習,游泳安全宣傳等,提高幼兒的安全防范和自救能力,使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3.走進社會鞏固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幼兒園就是個小社會,可以組織幼兒參加簡單的活動,如針對“過馬路”這一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引導幼兒觀察馬路上的常見標志,鞏固了解過馬路按紅綠燈指示的要求,對闖紅燈等錯誤的行為進行討論和糾正,并映射在與生活時間相融合的“紅綠燈”游戲中,不斷鞏固。又如在角色游戲中,娃娃家、醫(yī)院、糖果屋,等等,都能吸引幼兒在模仿和嘗試中,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使他們在不斷的失敗和成功中感受生活的喜怒哀樂。
如何讓教育生活化,讓學習實踐化,仍需要我們不斷的思考,多層次、多角度地激發(fā)幼兒的內在探索動機,使幼兒園教育教學充滿魅力和趣味,讓幼兒的學習源自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注釋:
①陶行知語.
參考文獻:
[1]王加梅.淺談幼兒園生活化教育[J].好家長,2011(10).
[2]劉疆壽.別不把教育生活化[J].牡丹,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