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

    2014-04-09 21:22:27馬定松秦竹高矗群
    經濟研究導刊 2014年6期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訓練影響因素

    馬定松 秦竹 高矗群

    摘 要:在親社會行為研究領域,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研究備受關注。采用文獻研究法在對前人的文獻進行綜述的基礎上,探討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概況、影響因素,并提出兒童親社會行為的訓練及培養(yǎng)策略。

    關鍵詞:親社會行為;影響因素;訓練;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14-02

    兒童親社會行為泛指兒童表現(xiàn)出的一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它包括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在內的一切對社會有積極作用的行為[1]。

    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心理學家開始研究親社會行為。1972年,美國學者威斯伯在其《社會積極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親社會行為”的概念,此后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親社會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2]。中國對親社會行為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雖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學術成果。

    一、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

    兒童親社會行為包括助人行為、分享行為、合作行為和安慰行為四大類,不同類型的親社會行為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發(fā)展趨勢。

    Stabu研究發(fā)現(xiàn),5~8歲兒童的助人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9~12歲兒童的助人行為呈下降趨勢(李丹)。12~24個月嬰兒的分享行為隨年齡增長而增加,24~36個月嬰兒的分享行為隨年齡增長下降[3]。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齡兒童越來越關注教師和他人的評價,因此分享行為又開始增多,7~10歲兒童中有77%愿意分享,11~16歲的兒童100%愿意分享[4]。兒童在出生后第二年,開始與同伴圍繞共同的主題進行角色轉換,絕大多數18~24個月的兒童可進行合作游戲,同時表現(xiàn)出更多的與成人合作的傾向[3]。王美芳(2000)發(fā)現(xiàn)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中合作的發(fā)生頻率最高(53.2%),其次是分享(19.8%)和助人(18.4%),安慰(4.6%)和公德(4.0%)行為最少[5]。也有研究者認為兒童親社會行為與年齡無必然聯(lián)系,如Yarrow(1980)發(fā)現(xiàn)親社會行為隨年齡的變化方向有正有負,說明年齡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并沒有必然的連續(xù)性[6]。

    二、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諸多學者便開始探索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早期有研究者強調進化論思想,認為親社會行為源于遺傳基因,是個體本能選擇的結果。而多數心理學家則認為兒童親社會行為受移情、父母教養(yǎng)方式、榜樣學習等因素的影響。

    (一)移情與兒童親社會行為

    移情又稱共情,是指由他人的情緒情感引發(fā),并產生與之一致的情緒體驗和情感共鳴。大量研究表明,個體的移情能力越高,親社會能力越強,即移情與親社會行為之間呈正相關。Hoffman對移情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并指出移情是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動機[7]。Eisenberg等人認為移情是產生同情他人動機的基礎,通過“移情—同情—親社會行為”這一模式,實現(xiàn)助人行為[8]。國內研究者也得到類似的結果,如李遼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移情能力與親社會行為呈顯著的正相關,“移情訓練系列法”能明顯提高他們的移情能力,增強其親社會行為[9]。

    (二)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親社會行為

    心理學家鮑姆林特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威型、嬌寵型和專制型三類。Kochanska 的研究發(fā)現(xiàn),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是導致兒童產生抵制或合作行為的重要原因;專制型母親的孩子常常表現(xiàn)出消極抵制的不合作態(tài)度,而權威型母親則更傾向于積極鼓勵孩子的行為,兒童也更愿意聽從父母要求,表現(xiàn)出更多的合作行為[10]。

    研究表明,良好的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的利他行為呈顯著正相關[11]。宗愛東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不同維度對兒童親社會行為有不同影響,父母的懲罰和權威與兒童親社會行為呈顯著負相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拒絕與兒童親社會行為呈顯著負相關[12]。黎志華等人研究表明父親參與教養(yǎng)的程度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積極影響,父子依戀關系在父親參與教養(yǎng)程度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關系中起中介作用[13]。

    (三)榜樣學習與兒童親社會行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可通過觀察和模仿榜樣的行為習得新的行為。父母、老師、同伴及大眾傳媒是兒童親社會行為學習的重要榜樣。研究表明,對親社會行為榜樣的觀察不僅使兒童在后來活動中的親社會行為明顯增加,也使他們在8周后的活動中比其他兒童更易表現(xiàn)出親社會行為[14]。蘆詠莉等人發(fā)現(xiàn)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與兒童的利他行為成顯著的正相關,其中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的質量對兒童利他行為的影響比親子關系的質量更為突出[12]。電影、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媒介對兒童親社會行為也有重要的影響,那些反映關懷、幫助、安慰、支持等親社會行為的影視作品為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學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榜樣示范,有助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培養(yǎng)。張幼穗認為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大眾傳播媒介、認知因素是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主要因素[1]。

    三、兒童親社會行為的訓練與培養(yǎng)研究

    (一)加強移情能力的訓練

    通過移情訓練提高兒童的情感體驗能力和共情能力,使之與他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是培養(yǎng)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有效途徑。兒童的可塑性較強且善于模仿,因此可通過多種方式培養(yǎng)兒童的移情能力。如可通過講一些同情、友愛的故事或做一些分享、幫助、合作的角色扮演游戲或模擬游戲訓練兒童的移情能力。研究表明通過角色扮演使兒童的移情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親社會行為得以增強,侵犯和反社會行為有所抑制。李遼(1990)通過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移情能力,使其表現(xiàn)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9]。Staub通過對幼兒實施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取得明顯效果;霍夫曼通過致力于兒童移情及其與行為的關系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移情在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

    (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長期以來,親子關系被看作是影響和塑造兒童行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兒童提供了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使兒童獲得親密感和安全感,容易信任他人,更傾向于發(fā)展親社會行為。而家庭的沖突和爭斗是兒童攻擊行為滋生的溫床。父母的訓斥讓兒童變得焦慮和痛苦,兒童會進行模仿并抑制其親社會行為。研究表明,親子之間的不安全依戀與兒童攻擊性相關,父母的婚姻沖突、爭斗及離婚等與兒童攻擊性高度相關[15]。因此,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是兒童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的前提。首先要建立輕松愉快、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對孩子應多鼓勵和贊美,少批評和指責。在這種氛圍中分享、幫助、友愛、合作等親社會行為會得以發(fā)展。其次,親子之間要經常進行情感的溝通和交流。父母的尊重、信任、接納和支持是情感溝通的基礎,為兒童營造了良好溝通的心理環(huán)境,有利于其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

    (三)提供親社會行為的榜樣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可通觀察和模仿榜樣的行為進行學習。模仿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獲得的重要途徑。斯陶布的研究表明,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聯(lián)系以及成人的榜樣行為會增加兒童的助人行為[14]。拉什頓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多次看利他行為的榜樣有助于培養(yǎng)利他行為[1]。因此,為兒童提供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的榜樣是培養(yǎng)其親社會行為的有效方法。首先家長和教師親社會行為的示范作用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和修養(yǎng),表現(xiàn)出親社會性,同時要以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與孩子相處。其次家長和教師要有意識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兒童的團結、合作、分享、助人等品質。如可通過多講故事、學兒歌、看電視、做游戲等活動形式為兒童提供親社會行為的榜樣。

    參考文獻:

    [1] 李幼穗.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yǎng)[J].心理學,1999,(6):72-77.

    [2] 金雪蓮,張麗紅.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J].學術交流,2010,(11):57.

    [3] 趙章留.兒童四種典型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的特點[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1):117-121.

    [4] Bradmetz,et al.The development of interindividual sharing of knowledge and beliefs in 5-to 9-year-old children[J].European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166(1):317-332.

    [5] 王美芳.6~17歲兒童親社會道德判斷的研究[J].心理學通訊,1996,(8):69-73.

    [6] 周宗奎.兒童親社會行為發(fā)展研究述評[J].心理學,1998,(6):38-41.

    [7] HoffmanM L.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20.

    [8] EisenbergN.Consistency and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disposi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1999(70):1360-1372.

    [9] 李遼.青少年的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學報,1990,(1):72-79.

    [10] 李靈子.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1,(2):8-10

    [11] 蘆詠莉,董奇,鄒泓.社會榜樣、社會關系質量與青少年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1):1-6.

    [12] 朱止豐,白麗華.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7.

    [13] 黎志華,等.父親參與教養(yǎng)程度、父子依戀關系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2,(20):705.

    [14] 李琳.淺談兒童親社社行為的培養(yǎng)以及影響因素[J].科技信息,2013,(1):141.

    [15] 石偉,張進輔.國外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對行為傾向影響的研究[J].心理學動態(tài),1999,(1):65-69.

    [責任編輯 吳 迪]

    猜你喜歡
    親社會行為訓練影響因素
    高職生學校社會行為的調查研究
    個體道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從社會角色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入手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13:37
    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
    青春歲月(2016年20期)2016-12-21 14:33:57
    淺談高校體育運動爆發(fā)力訓練策略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18:16
    環(huán)衛(wèi)工人生存狀況的調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農業(yè)生產性服務業(yè)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級發(fā)展互助資金組織的運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讓文言文教學迸發(fā)思維的火花
    基于系統(tǒng)論的煤層瓦斯壓力測定影響因素分析
    科技視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5:52
    角色游戲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策略
    考試周刊(2016年17期)2016-03-31 01:50:01
    靖宇县| 堆龙德庆县| 左云县| 沁水县| 安阳县| 喀什市| 石棉县| 额敏县| 东至县| 凌源市| 开封市| 普兰县| 定兴县| 汤原县| 铁岭市| 梨树县| 哈尔滨市| 苍南县| 呼玛县| 溧水县| 肇东市| 呼伦贝尔市| 辽宁省| 涿州市| 庄浪县| 泸水县| 津市市| 龙川县| 定安县| 南溪县| 沂源县| 措勤县| 静乐县| 油尖旺区| 同心县| 武川县| 阿图什市| 石阡县| 庐江县| 定兴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