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 鑫 李國波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有序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zhèn)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覆蓋。實現在城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已是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同時,由于國際市場的低迷和不穩(wěn)定,長期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出口因素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8%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2013年首度提出了7.5%的經濟增長速度目標。一些學者根據第一季度的宏觀經濟指標,分析認為2013年很難完成這一增長目標。推進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僅是滿足我國社會結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目前經濟增長緩慢的一劑良藥。農業(yè)轉移人口市民化難題有二,一是如何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二是農民工的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的利用問題。本文就以上兩點提出解決方法。
改革開放前,我國屬于經濟發(fā)展緩慢的、以農業(yè)為主的傳統(tǒng)經濟結構的發(fā)展中國家,隨著改革開放和加入WTO,我國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3645.2億元,到2012年達到519322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11.58%,總量在全世界排行第二。在這34年中,現代部門,包括以工業(yè)為主的第二產業(yè)和以服務業(yè)為主的第三產業(yè)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雖然我國的第三產業(yè)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第三產業(yè)還有很大差距,但較以往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并逐漸體現出其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巨大潛力。農民工這個群體便誕生于現代部門的不斷發(fā)展中,一些不滿足于傳統(tǒng)農業(yè)部門的農民流入城市,成為城市建設和服務的中堅力量。而目前所有農民工的生存困難中,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2012年全國農民工檢測報告》,2012年外出農民工達到16336萬人,其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年齡以青壯年為主。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基本數據顯示,2010年家庭戶規(guī)模為每戶3.10人。根據這一數據,如果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則需要解決約5269.7萬戶的住房。2005年以來,建設部公布的小康社會住房標準為人均30平方米,以農民工16336萬人計,約需要住房49.008億平方米。
若按5年解決這些農民工的住房需求計算,每年則需要住房9.8016億平方米。2011年房地產開發(fā)企業(yè)房屋竣工面積為92619.9441萬平方米,價值21975.9131億元,造價2372.7元/平方米。若需要完成預計保障房,則每年需要投資23256.3億元。
根據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原理,投資對經濟的增長、收入的增長和就業(yè)量的增長都具有乘數效應,投資乘數一般用K表示,K=1 1-b,b為邊際消費傾向且0<b<1,因此投資乘數K一般大于1。
對于投資乘數,許多學者都進行了推算。由于樣本和方法的不同,結果也不盡相同。劉林、趙達薇(2006年)根據1995~2002年樣本數據,采用二階段最小二乘法TSLS,估算出我國投資乘數為2.1;李柏洲、朱曉霞(2006)根據1995~2003年樣本數據,同樣采用二階段最小二乘法TSLS,估算出我國長期投資乘數為1.33;“中國2007年投入產出表分析應用”課題組(2011年)根據2001~2009年樣本數據,推測目前我國的投資乘數大體在1.5~2.2之間。
根據目前一些學者的推測,目前我國的投資乘數有下降趨勢,本文將投資乘數K取為1.5。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大致推測23256.3億元的住房投資將使得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4884.4億元。我們假設這些投資發(fā)生在2012年,那么在2012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基礎上加上這一數據,將達到554206.4億元,較2011年增長高達17.2%。由此可見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住房問題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此外,這還僅僅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保障性住房問題,隨著農民工住房得到解決后生活保障等需要的各種服務設施(如天然氣管道安裝和自來水安裝等)配套改善,其投資將極大地促進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如果放在2013年或者2014年實行的話,相信國內生產總值保持8%的增長速度毫無難度。
建設農民工使用房不僅對經濟增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就業(yè)量的增加、消費的增加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都具有相當大的影響。
根據奧肯定律,經濟每增長2%,失業(yè)率約下降1%。那么較7.8%的經濟增長速度,17.2%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得失業(yè)率降低8.6%,與之前比較失業(yè)率相對減少4.7%。根據2011年統(tǒng)計年鑒得出,2011年就業(yè)人員合計76420萬人,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人數922萬人,相對減少4.7%的話,那么失業(yè)人數將減少43.334萬人。
農民工在我國是收入較低的職業(yè)人群,在經濟學中,有一個觀點認為,收入越低的群體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收入越高的群體,邊際消費傾向越低。如果解決了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我國國內的消費需求將有很大程度提高。加上中國老百姓對住房的需求欲望較其他西方國家更加強烈,解決了農民工的住房問題,等于解決了農民工消費的后顧之憂。
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工具有很多,其中基尼系數是學者們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在統(tǒng)計局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局長馬建堂公布了2012年的基尼系數統(tǒng)計圖,顯示2012年基尼系數為0.474。根據聯合部發(fā)布的基尼系數規(guī)定,0.4~0.5之間,顯示收入差距較大。按照其他西方國家的經驗,基尼系數在0.4以上,社會將產生不安定,進而演發(fā)社會動蕩。筆者認為,雖然我國與其他西方國家發(fā)展歷程和社會結構有所不同,不能說基尼系數在0.4以上就會發(fā)生很大的動蕩,但是如果這種差距愈演愈烈,后果也是不堪設想。
在我國,農民工為收入較低的群體,通過投資手段,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個人收入,降低收入分配差距。
房地產泡沫一直是人們關心和討論的話題之一,由于炒房、投機投資性購房的增加,土地使用權的租金越來越高,致使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為此國務院下達了房地產“國五條”細則,但就目前效果來看并不明顯。農民工市民化保障住房的提供,一方面將減少百姓購買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直接增加住房供給。雙重的作用下,相信過高的房地產價格將有所回落。
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強調了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鎮(zhèn)化的實行,不僅帶動投資的增加、經濟的發(fā)展,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城鎮(zhèn)化的實施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群能享受到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方便和福利。農民工市民化是實施城鎮(zhèn)化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正在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放寬農民工在大城市的落戶條件。
根據以上分析,如果將現在在城農民工分5年分別提供保障房的話,每年需投資23256.3億元。如此巨大的投資資金從哪里獲得呢?
從國家財政收支上看,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103874.43億元,財政支出109247.79億元,財政赤字5373.36億元。另外2011年中央財政債務余額合計72044.51億元。國家財政同樣面臨非常緊張的局面,加上債務的壓力,每年要提取如此巨大的資金建設農民工保障房對于國家來說確實有很大困難。
筆者認為,在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可以將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及宅基地上建筑等收為國家所有,以轉讓出租等方式,收取一定的資金,來彌補財政支出中的這一缺口。另一方面,將農民工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等收為國家所有,同樣方便了國家實施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整體規(guī)劃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由于農民工進城務工,有些甚至10年、20年都沒有耕種土地,致使土地荒廢,沒有生產出任何附加值。城鎮(zhèn)化未來的局面應該是城市在目前基礎上繼續(xù)擴張,但需保留一定的農村土地,并且將農村農民居住地點有效地規(guī)制??梢愿鶕煌?、土地的耕種位置等將農村人口集中于某幾處經濟效應大的地區(qū)。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數量需要認真考量。在企業(yè)理論中,隨著勞動數量的增加,長期平均成本呈U型狀態(tài)。理論基礎為:規(guī)模收益遞增和規(guī)模收益遞減。那么在人口規(guī)制中,筆者認為有相同的效應。因此具有合理的人口規(guī)模的經濟效應才是合理的。但究其具體人口數量,可以根據當地的經濟狀況、自然資源狀況、人口總數等進行合理分布。
表1 外出農民工數量
本文假設5年解決26261萬農民工市民化的保障房問題,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根據觀察,外出農民工數量有逐年遞增現象,如表1顯示。
在這5年中,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給目前的16336萬外出農民工有序、合理地分配保障房;二是如何為新增的農民工合理提供保障房。
筆者認為可以根據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工作年限、家庭人口構成等對保障房急需的人群進行評分,將評分從高到低排列,將滿足條件的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另外,每年對沒有得到住房的農民工進行評分,以確保農民工數據的真實可靠,真正提高弱勢群體的福利。
每年新增的農民工同樣可以參與評分,但筆者認為應該加以限制。因為在此過程中,實施這套方案的主要目的一是加快經濟增長,二是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住房問題。應該提防一些人運用不當手段冒充農民工來獲得方案帶來的好處。如果存在有人冒充,由于信息不對稱,監(jiān)察部門將很難發(fā)現其中出現的問題,或者說檢查的成本很高。因此在實施方案之前應當對農民工的身份進行確認,然后再評分,進而提供保障性住房。
2014年伊始,國外市場的疲軟造成長期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因此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下,提高國內消費需求便是尋求的出路之一。
在城農民工的生存問題,不僅是黨和國家關心的重點問題,也是日常百姓關心的生計問題。生存問題的首要難題便是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中國有句古話說:居者有其家。擁有自己的住房對中國農民工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解決農民工保障性住房不僅對國家經濟增長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社會的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推動就業(yè)、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動城鎮(zhèn)化的進展。保障性房的提供,對農民工的醫(yī)療保障、教育等都具有強烈的促進作用。根據羅爾斯的平均主義表述,收入最低階層的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也是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實現的目標之一。因此解決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但如此巨大的投資從哪里獲得,國家財政面臨赤字危險,又面臨巨大的債務危機。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將農民工的農村承包地的經營權、宅基地的使用權交給國家,國家通過轉讓出租的方式,一方面獲得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通過轉讓出租開始有計劃地規(guī)劃農村的土地使用,為城鎮(zhèn)化的后續(xù)做好準備工作。
城鎮(zhèn)化是一個長期進程,農民工市民化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有條不紊地進行合理規(guī)劃,不能為了達到市民化而不惜一切代價。在將外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其他一些醫(yī)療、教育等會隨著市場的推動自然有序地發(fā)展,其中政府要起到一個重要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
[1]劉林,趙達薇.我國投資乘數效應的計算與分析[J].科技與管理,2006,(4).
[2]李柏洲,朱曉霞.我國投資乘數效應的計算與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6,(6).
[3]“中國2007年投入產出表分析應用”課題組.基于2007年投入產出表的我國投資乘數測算和變動分析[J].統(tǒng)計研究,2011,(3).
[4]劉傳江.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研究[J].專稿理論月刊,2006,(10).
[5]張國勝.農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機制研究[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