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緒興
經常參加公開課評課活動,對當下的評課風氣產生了一些看法,說出來一吐為快,也就教于各位同行和專家。
1.品頭論足,課堂成敗到底如何評判?
眼高手低是多數人的特點,吹毛求疵是個別人的毛病,故弄高深是少數人的伎倆。
比如前不久某青年老師的一節(jié)課,我覺得即使是放在全市甚至全國看,他這節(jié)課都是成功的。如果大多數老師平時都能這樣認真?zhèn)湔n和上課,我敢說,那是中國基礎教育的大幸。
可令我吃驚的是,居然有那么多人給他挑出了那么多毛病!
評議發(fā)言中那些千篇一律的肯定性評價,只是“照顧面子”的違心套話;而那些滔滔不絕的關于“不足之處”的“個人意見”,才是真正想說的。批評者大都是領導和“權威”,似乎挑不出毛病不足以顯示其水平之高超、學問之深厚。
這正是司空見慣的評課歪風,它表現了一種普遍的病態(tài)社會心理,即同行相輕,身貴言重。這種看似美麗的軟刀子,使同輩們不寒而栗,使后生們望而卻步,使受評者遭受傷害而百口莫辨。許多教師就是在這種漫天飛舞的唾沫星子中磨去了棱角,走向失望乃至自我毀滅。評價者拿來各種或“傳統(tǒng)”“經典”、或“創(chuàng)新”“前沿”的理論套路和模式框子,去套弄和砍削那些有個性的教師,久而久之,就消磨掉了他們本應存在和發(fā)展的個性特質,從而陷入困惑,無所適從,漸入平庸,失去自我。
成功與失敗都離不開實踐者個人,評價成功與失敗當然也要密切聯系實踐主體。
我認為,鼓勵和幫助應該是評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我們不能拿畫上的美人臉蛋來要求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不應該讓一天忙到晚的一線老師為實踐那些朝秦暮楚、莫衷一是、不切實際的“教育理念”而鸚鵡學舌,東施效顰。
成功被抹殺,比粉飾錯誤更可怕。因為教育的未來屬于更年輕一代,他們更需要鼓勵,需要表揚??蓪嶋H上,越是教育文化落后的地區(qū),卻越容易敬拜“外來和尚”,越喜歡搗鼓好高騖遠的評價體系。而那些用所謂“前沿理論”“先進經驗”拼湊而成的評價體系,卻往往是因為急功近利,是為了邀功媚上。但這種“貼牌商品”卻容易使許多教師陷入茫然。這一方面是因為在所謂的“高端理論”面前,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誤以為自己無知;另一方面是因為空頭理論對實際經驗天生就具有強大的消解作用。鋪天蓋地的理論造勢,從來都是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實際阻力。有史以來,只有今天的教育“高端理論”、流行理念(比如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等等),與教育的實際情況最不相符。
中國教育已經進入一個怪圈:咋咋呼呼而不務根本;口號震天卻不切實際。教育缺乏人性化,最明顯的表現之一就是抹殺教師的個性,踐踏教師的職業(yè)尊嚴。教條主義、一刀切原則、強大的行政意識等等,客觀上是和最具人性化的教育行為相矛盾相背離的。而前者總是處于強大的高壓態(tài)勢,使教師這種人類文化的直接傳播者總是一而再、再而三極不情愿地放棄自己的文化人格和自主精神。
評課會上,有人說某老師“若要走向全國”、“參加更高級的比賽”還該怎樣怎樣。那么請問,我們?yōu)槭裁匆獏⒓幽切┟糠倍嗟摹罢n賽”?那些五花八門的“比賽”的意義的到底有多大?教壇不是秀場,不是以“技”顯長的行業(yè)。教學改革的根本不是在技術層面上,而是“回歸教育本質”、發(fā)展人的素質的一場復雜的、永無終結的漸進式的思想文化革命?!暗馈迸c“術”、“文”與“道”的關系,即使沒有古圣先賢的諸多精辟論述,我們也該知道一點兒常識:教書育人,絕不憑一技之能;上課,也絕不是技能表演。唯藝術論的惡俗風氣,已經使得課堂成了耍把式似的表演;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愈演愈烈的各種級別各種名堂的公開課、觀摩課、評優(yōu)課、研討課……已經使中國教育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潭?;貧w教育的本質——立足于人的發(fā)展,已經迫在眉睫??墒牵诖蛑母锲焯柕墓诿崽没实姆N種形式主義的指揮棒下,教師被各種各樣的備課要求、成績指標、晉級評職、繼續(xù)教育揉搓著,折騰著,疲于奔命。于是,教育的主陣地不斷萎縮,教師的主體精神不斷被消磨。為考試升學而存在的中國教育和被評來品去的中國教師,什么時候才能走進教育的本質立場?
2.課堂改革,教學手段如何評說優(yōu)劣?
評課中,不斷有人引用“名師”“專家”之言,貶低多媒體,豈不知許多年事已高的“名家”根本就不會使用多媒體,甚至不知flash和ppt為何物,我們卻盲目地陷入了“權威”的錯誤指向。我們實在不該輕易貶低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手段,最起碼它的效率性和生動形象性是毋庸置疑的。手機一出現,馬上就有所謂的健康專家出來“關心”民眾;教育教學上剛剛出現些許人文性景象,立即就有人跳出來批評教育的所謂“泛人文性錯誤”;人剛剛出生,就已經準備好了棺材。
比如某老師使用了多媒體,發(fā)揮了多媒體應有的作用,繁簡得當,學生效果極好;大容量,大集合信息,高效率,這些之于學生,無疑是最必要的。
可是卻有人說他“缺乏板書”云云,猶如吃了最好的牛肉面,卻嫌缺少東坡肘子的美味。板書的目的是什么?是為顯示教師的書法之優(yōu),還是設計之巧?若是為了這些,那么和學生又有多大關系?結構設計非得寫在黑板上嗎?一節(jié)課的良好效果,不就是預設結構的最好注腳么?至于書法,若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看,教師確實應該有點兒書法功底。但是請注意,在教育極端功利化,在英語打敗漢語的今天,連師范教育中都已名存實亡的東西,卻要求一般的中學教師掌握和示范它,那不是如同希望沙漠里長出大樹一樣強人所難嗎?
使用多媒體的課堂如果是成功的,那么備課的辛苦則不言而喻。對各種信息、資料的選擇、取舍、整合……再制作課件,最能體現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現代化教學水平。我們?yōu)槭裁床挥枰猿浞挚隙兀?/p>
有人說“不是每節(jié)課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那么每節(jié)課都必要使用板書嗎?在一節(jié)課中,若多媒體顯示能取板書而代之,效果又好于板書,那么板書不是多余的嗎?
多媒體與板書并存,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同在,四書五經與時文新說共賞,規(guī)范的學校教育與“孟母堂”之類的私塾共榮……我覺得這種百花齊放的教育景象才適合我們這個泱泱大國。若在一個具有幾千年文化、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搞一種體制,辦一種學校,塑一種教師,這對于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種巨大的文化戕害和損失!
允許、保護并發(fā)展教師的個性,釋放他們的個體精神,讓他們相對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有什么不好呢?教師作為傳承人類文化的主體和載體的意義,不正應該表現在這里嗎?
3.評議教案,怎能模式綁架主次顛倒?
評課中有“權威”指出,某老師未將“價值觀與情感”這個屬于“三位一體”的項目寫進教案的“教學目標”,是一種缺憾??墒且晕矣抟?,這就是評課中無處不在的教條主義論調。教案的強行“制式化”、“應用文體化”,已經束縛了許多人的手腳,“綁架”了不少有思想有個性的教師。時下更是普遍流行學校打印的所謂“高效課堂” 的表格形式的“導學案”,其條目之繁多而牽強附會,令許多老師無所適從,只能胡編亂填。教案已經變成必須統(tǒng)一格式而且成天接受行政檢查的“應用文體”,教師的自主人格和教學個性就蕩然無存了!
從這個角度看,是嚴格教學管理;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對教師的整體不信任,是對教師人格和主體精神的漠視和踐踏。這種漠視和踐踏,使得廣大教師處于難堪而尷尬的境地,磨滅了無數教師的教學激情和敬業(yè)精神。
常言說:“教書是良心活?!蹦敲?,是良心被漠視從而丟失呢,還是良心丟失了才被漠視?但不論孰因孰果,漠視和丟失已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那么為什么不扔掉教條主義的軟刀子,使教師的主體人格處在自由舒暢的境界呢?為什么不去建設高貴典雅的文化人格,從而使教師樂于傳道授業(yè)呢?
教案格式的不自由,有無教案的不自由,教學方法的趨同化,教學風格的單一化等等,本身就是對教師職業(yè)尊嚴的漠視,對教育本質的反動!
是看教案重要,還是看課堂重要?如果課堂是成功的,教案的“不完備”又算得了什么?而且不拿教案又能把課上得得心應手、效果良好,何嘗不是教師成竹在胸、功底深厚的表現?據說魏書生老師在外校上公開課,常常是上課時才被告知上課內容,他卻能夠駕輕就熟,游刃有余。這不正能說明學養(yǎng)的積累和扎實的功底才是教師最重要的嗎?符合你那種格式框框的教案到底該算老幾?
教壇如今充斥著太多的做秀和虛假,幾乎變成了為聽課、評課、表演而設的舞臺,加之各種名目繁多的評比,已經使得教師們焦頭爛額,苦不堪言了,哪里還有心情和時間潛心讀書?哪里還有激情與學生水乳交融地探討知識?哪里還有享受人類文化璀璨輝煌、博大精深的情緒?
教師在被評來評去中逐漸失去了棱角,失去了個性乃至尊嚴,失去了熱情乃至才華,在學校和家長對學生成績的不斷追問中遭受壓抑和陷入尷尬。他們渴望肯定和贊許。教育,起碼是公開課評議,太需要寬松和諧的氛圍了!
評課,對教學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若方向錯了,則弄巧成拙,還不如沒有。建設和諧寬松、科學有效、立足發(fā)展、重在鼓勵的評課制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