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琰瑩
摘要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使文言文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是語文教師積極探討的問題。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多種形式和技巧展現(xiàn)美的教學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促進學生知、情、意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文言文 審美意識 審美能力 學生情感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過于注重文章的疏通分析,而忽視了對內(nèi)容美的領悟,過于注重程式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對形象美的感知。也正因為這樣,學生精于對詞性活用現(xiàn)象的分析,卻拙于對優(yōu)美語言的鑒賞口味;對段落層次的分析游刃有余,對思想內(nèi)容的把握卻言不及義;能找到對人物形象的現(xiàn)成定位,卻缺乏自已的理解和感知……總之,文言文教學死板、機械、毫無生命力可言。如何使文言文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筆者認為審美意識的滲透是關鍵。
1 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學中美的因素
任何一種美的存在都不會是空洞的、虛無的,形式美和內(nèi)容美向來是相輔相成的。而所有的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內(nèi)容與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而深入人心、流傳千古的,因此,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充分挖掘蘊涵其中的美的因素,讓語言的美、人物的美、情感的美、思想的美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使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實現(xiàn)語言素養(yǎng)的提升,使課堂富有詩意,妙趣橫生。
(1)品析語言的韻味。漢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富生命力的語言。在漢語言文學的歷史長河中,有“風騷”并舉,有百家爭鳴、兩漢駢賦,還有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小說……它們或韻或散,絢麗多姿,流光溢彩。初中語文教材所選錄的文言文作品人文色彩極為濃重,而從語文特色上說,這些作品或音韻協(xié)調(diào),或整散結(jié)合,或樸素寫實,或比擬夸張,或氣勢磅礴,或雋永優(yōu)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真是各具風采。在學習時,學生只有深入挖掘語文的內(nèi)涵,反復吟誦,自主感悟,才能真正領略到文言文語言的美。如《三峽》一文,多用對偶句,又兼用散句,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節(jié)奏感強;語言精練,表現(xiàn)力強。又如《答謝中書書》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tài)表露無遺。在課堂上老師如是分析,學生自然能傾心陶醉于文言文語言的優(yōu)美情景中。
(2)步入人物的長廊。人格的魅力是無窮的,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因人物的言行神思或喜或悲,在共鳴中得到審美的愉悅,使靈魂受到滌蕩與洗禮,這正是文言文教學應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尤其是在歷史散文中,更不乏光輝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出師表》中,寧靜致遠的諸葛亮開始只想“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后感于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赤誠,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那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天地可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只有真正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志向,自身的情感才能得到陶冶,審美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在分析人物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變課堂教學為空洞無味的分析,而應讓學生從情感中切實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魅力,雖歷經(jīng)歲月風云滄桑,仍熠熠奪目,影響著我們?nèi)プ穼ぁ?/p>
(3)感受美好的情感。對歷史人物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后,學生才能更深入地領略情感之美,從而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杜甫有拳拳愛國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蘇軾兄弟手足情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文天祥對南宋赤膽忠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美好的情感都閃爍著動人的光芒。當學生在課堂上為這些歷史人物吸引而神采飛揚時,課堂也充滿生機與活力。
(4)領略思想的光華。歷史文化之所以厚重豐富,是因為數(shù)千年積淀下來的思想有著巨大的力量,因而充分發(fā)掘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也離不開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熏陶。通過經(jīng)典的文言篇目的閱讀,我們可以讀到隱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識、責任意識、超越意識等思想的光華。孟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堅韌;范仲淹“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的通達;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泊,無一不讓我們感受到各種生命形式的存在與意義,深入剖析,自然讓學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2 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審美
(1)讓學生主動并樂于言說??梢宰寣W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披文入情”并主動感知,說說相關背景、相關資料,說自己的感受。如教學《出師表》時,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劉備白帝托孤的故事,幫助了解出師表的內(nèi)蘊。學《岳陽樓記》時,教師不妨介紹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立志求學,及從小就立下的“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引導學生說作者從小立志、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更好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濟世情懷和達觀精神。
(2)讓學生積極進行朗讀。即閱讀、朗讀、誦讀。逐字逐句的仔細閱讀,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聲情并茂的朗朗誦讀。如讓學生反復誦讀,讓學生讀懂《湖心亭看雪》中張岱的“癡”;《賣炭翁》中老翁的“可憐”,可以在讀中把語言美、形象美、結(jié)構(gòu)美、情感美、思想美融為一體,融會貫通。
(3)讓學生熱烈參與討論。討論分小組討論,全班辯論或師生討論等多種形式。問題在討論中愈來愈明白,認識在討論中得到提高。對于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開展多種多樣形式的討論是大有裨益的。如學習《傷仲永》和《孫權勸學》兩文后,讓學生討論仲永“泯然眾人”及呂蒙才略驚人長進的原因,明確一個人是否能成材關鍵是在于后天的學習,在于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
(4)讓學生大膽參與評點。評點形式可以多樣,如老師對學生的看法與觀點進行評點,或是學生之間的互評等。這里,老師的評點尤其重要,它對學生的思維導向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如學生談《小石潭記》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句,學生想像到青青的樹和翠綠的滕蔓纏繞在一起,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則要對學生的觀點、看法適時進行評點,對學生的審美活動及時進行引導。總之,只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起來,文言文教學才能達到學生興致高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火花競相迸射的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審美意識的滲透是文言文教學永遠的生命線。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作品時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感悟作者抒發(fā)的真摯情感。讓我們帶領學生走進博大精深的中國古典文學中,感悟中國古典文學的美。
參考文獻
[1]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徐飆.文言文審美教學略談.文學教育,2006(1).
[3] 黃行福.美——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