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胼胝體梗死核磁共振表現(xiàn)與臨床表現(xiàn),為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方法 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患者病例89例,包括急性胼胝體梗死者32例(觀察組)和未發(fā)生急性胼胝體梗死者57例(對照組),對兩組患者展開核磁共振掃描,對比分析檢查結果和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觀察組32例患者共有35處梗死,32例患者中胼胝體梗死合并陳舊性腦梗死者23例(71.88%),其中多發(fā)性20例(86.96%),孤立性3例(13.04%);觀察組患者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較對照組高(P<0.05),血管狹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高(P<0.05)。 結論 急性胼胝體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為合并心腦血管疾病,采取核磁共振掃描檢查能夠對其展開準確診斷,臨床應給予關注。
[關鍵詞]急性胼胝體梗死;核磁共振;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44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06-177-02
諸多臨床研究已經(jīng)證實胼胝體變性以及梗死均會對兩側大腦半球的整合以及協(xié)調能力產(chǎn)生顯著影響,然而由于病變部位不同,從而導致其臨床表現(xiàn)存在明顯差異,臨床診斷存在一定的難度。近年來由于影像學技術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使得早期確診胼胝體病變已經(jīng)成為了可能[1]。本次研究中出于對急性胼胝體梗死核磁共振表現(xiàn)與臨床的關系進行分析探討的目的,對我院收治的急性胼胝體梗死患者和單純腦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和臨床資料展開了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資料來源于我院收治的腦梗死臨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89例作為研究對象,包括急性胼胝體梗死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45~83歲,平均(67.9±13.6)歲,發(fā)病到入院時間3~170 h,平均(45.3±10.4)h;單純腦梗死患者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齡44~82例,平均(66.9±14.7)歲,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169 h,平均(46.7±11.2)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fā)病至入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按照是否發(fā)生急性胼胝體梗死進行分組,發(fā)生急性胼胝體梗死者定義為觀察組,未發(fā)生急性胼胝體梗死者定義為對照組,對這兩組患者均展開核磁共振掃描,并對比分析掃描結果和患者的臨床資料。
1.2.2 核磁共振掃描方法 研究中所用儀器為東芝公司 1.5T超導磁共振成像儀,頭線圈。常規(guī)掃描采取自旋回波序列(SE)對患者展開橫斷以及矢狀T1掃描,TE為12 ms, T1WI:TR為394 ms,而后采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對患者展開行橫斷T2 掃描,T2WI:TR為4500 ms, TE為12.6 ms, 平面回波序列(EPI)的相關參數(shù)為 DWI:TR為6202 ms,TE 101.7 ms利用場回波序列(FE)對患者展開橫斷掃描,TR為880 ms,TE為17.9 ms,間隔為1 mm,層厚為5 mm[2]。
1.2.3 治療方法 本組所有患者均以缺血性腦血管病防治指南治療方案為依據(jù),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降纖以及神經(jīng)保護等對癥治療方法。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以第4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量表的評分結果為依據(jù)[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相關數(shù)據(jù)采用SPSS14.0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急性胼胝體梗死核磁檢查結果
經(jīng)統(tǒng)計得知,本組32例患者共有35處梗死。胼胝體梗死部位分布情況為:嘴2處,膝部5處,體部20處,壓部8處。有7例患者累及額葉,9例患者表現(xiàn)為半卵圓中心。本組32例患者中胼胝體梗死合并陳舊性梗死者23例(71.88%),其中多發(fā)性20例(86.96%),孤立性3例(13.04%)。32例胼胝體梗死患者中有17例合并有白質稀疏,占53.13%。經(jīng)T2 掃描發(fā)現(xiàn)有8例患者存在微出血現(xiàn)象。
2.2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經(jīng)統(tǒng)計得知,觀察組患者合并高血壓者18例,合并冠心病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神志異常者18例,語言障礙者19例,肢體運動障礙者24例,血管狹窄10例,異手綜合征者4例。對照組患者以上各項臨床表現(xiàn)和合并病史所占比例較觀察組低(P<0.05)。詳見表1。
3 討論
目前在臨床上對于胼胝體梗死而言,其發(fā)病率相對較低,這主要是由于胼胝體的血液供應豐富,不易發(fā)生缺血梗死,然一旦發(fā)生胼胝體梗死,則表明患者存在相對廣泛的動脈硬化以及多支血管病變?,F(xiàn)階段在臨床上對于胼胝體梗死的診斷率較低,這主要是由于胼胝體的癥狀不具有典型性,很容易被忽略或者是被掩蓋[4]。曾有學者指出:(1)胼胝體梗死會同時累及臨近的腦組織;(2)受累的腦組織范圍較廣;(3)臨床上沒有統(tǒng)一的診斷胼胝體綜合征的標準,或者是臨床醫(yī)師認識不足;(4)忽略了對患者健側肢體的異常行為的關注[5];(5)沒有對語言的分析檢查予以重視。幾年來影像學的發(fā)展,使胼胝體梗死的檢出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特別是MRI檢查,優(yōu)勢明顯,能夠對急性胼胝體梗死進行準確診斷,MRI矢狀T1 掃描以及DWI橫斷掃描能夠對急性胝體梗死進行清晰的顯示,這對于提高診斷率具有重要的意義[6]。本次研究中對32例急性胼胝體梗死患者展開了MRI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該檢查能夠準確判斷梗死部位以及累及情況。
本次研究中對比分析了急性胼胝體梗死者與單純腦梗死者的臨床資料,結果發(fā)現(xiàn)急性胼胝體梗死患者高血壓、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合并癥,神志異常、語言障礙以及肢體障礙等臨床表現(xiàn)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心腦血管疾病為誘發(fā)急性胼胝體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臨床應給予關注,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對高?;颊呓o予重視,降低急性胼胝體梗死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松,周媛,王菲.胼胝體梗死21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14(2):314-316.
[2] 石士奎,季立平,程敬亮.胼胝體變性與梗死的MRI診斷及鑒別診斷[J].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2009,15(1):426-427.
[3] 王艷淑,李新,王曉丹.回顧性分析20例胼胝體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治療和預后[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09,17(2):572-574.
[4] 石士奎,陳俊清,謝宗玉,等.胼胝體梗死的MRI診斷[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6(12):325-327.
[5] 宋本華,于洪,浦巖柏,等.胼胝體梗死7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7(1):789-790.
[6] 溫宏峰,萬里姝,任艷.胼胝體梗死10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21(6):356-357.
(收稿日期:201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