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摘要】寫作是作者認識事物用語言反映客觀事實的過程。因此教師就要啟發(fā)引導學生認識生活、觀察生活、分析生活。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指導小學生運用觀察手段來積累素材,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觀察;作文指導;小學
當前,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現(xiàn)象,小學生不喜歡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臉,提不起興趣,總覺得無話可說。迫于師命,寫不出又不能不寫,無奈就拿起《作文選》這塊敲門磚,搞移花接木,改頭換面,以一當十。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墨守成規(guī),沒有真才實學,沒有開拓精神,難以適應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興趣是最好的心理醫(yī)生,是鼓舞和推動學習的中堅力量。因此,從激發(fā)興趣入手,是調動學生積極寫作文的關鍵。那么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呢?
首先講明道理,引起興趣。教師要讓學生懂得,作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生活離不開作文。因此,要使小學生覺得作文有東西可寫,幫助他們過好作文選材關,除了讓學生多閱讀課外書外,指導學生運用觀察手段積累寫作素材也是十分重要的。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主要途徑,是從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種基本能力,尤其對指導學生的寫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作文訓練的主要任務。只有引導學生觀察,才能從生活中獲得寫作素材,寫起文章來內容有血有肉,真實感人。那么,又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一、要激發(fā)學生觀察的興趣
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是學生活動最直接最活躍的推動力。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知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無意知覺。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說的:“知之者,不知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备鶕?jù)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抓住時機,指導學生對觀察對象的直接興趣,引起無意注意,勾起學生觀察動機,從而激發(fā)他們觀察興趣。
二、養(yǎng)成觀察習慣
對觀察已經(jīng)有了興趣,就要促成對其養(yǎng)成習慣。由于少年兒童閱歷窄,常常為寫作文而發(fā)愁,但他們的生活又是豐富多采的,所以關鍵是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時時處處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我認為在低年級的作文教學中,應重視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圖畫,觀察與課文有關的事物,如實物、圖片、影片等,并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看圖說話是作文教學的起點,也是培養(yǎng)觀察力的極好途徑。觀察是看圖說話的關鍵要素,教師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和培養(yǎng)觀察習慣,這是第一步,關鍵是指導學生怎樣進行觀察──即觀察方法。因為小學生觀察的目的性、持續(xù)性、細致性、概括性都比較薄弱,故而引導學生觀察時,要先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學生有目的、有準備地去觀察。
(一)觀察要講究條理,以此來增強他們思維和作文的條理性。
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應教給學生觀察方法、順序,使他們學會有條理地觀察事物,從而在作文時就會有條理地表達。我們周圍的客觀事物,無論是動的還是靜的,雖然錯綜復雜,但都有一定的序。以靜物來說,方位有遠有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發(fā)生、發(fā)展、結果的過程。因此,在觀察時,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同樣,觀察的順序也有多種: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或由遠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體或由整體到部分。故觀察時,應根據(jù)觀察對象的特點,選擇觀察順序。比如,觀察一個較為常見的草莓就可以同時采用幾種不同的觀察順序:由整體到部分、從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嘗的順序。
(二)觀察要有重點、有目的。
只有有了明確的目的和鮮明的重點,才會使人的思維活動產生一種進取的意念,從而對思維活動起到激勵和促進作用。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引導學生按作文題目要求尋找觀察對象,然后根據(jù)觀察對象的本質特征有重點地進行觀察。
(三)觀察要細致。
小學生觀察最大的毛病是觀察事物籠統(tǒng),往往滿足于表面認識,所以要教給學生從細處著眼,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看得細,看得全面,也不難看出甲事物乙事物的區(qū)別,觀察能力也從中得到提高。
四、要從觀察中產生聯(lián)想
聯(lián)想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沒有聯(lián)想就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聯(lián)想就沒有創(chuàng)新。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時,應啟發(fā)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積極的思維,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在腦海中生成種種畫面。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力,起到了一箭雙雕的作用。
魯迅曾經(jīng)說過:“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能下筆。”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周圍人和事的習慣,從生活的海洋里一點一滴地捕捉浪花攝取素材,學生的作文不再擔心無米下鍋,寫的內容自然達到言之有物,寫作水平一定會隨之提高。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之路畢竟是艱難的。老是要引導學生時刻關注身邊正在發(fā)生的生活,幫助學生把習作與生活的手牽起來,學生的習作材料才會豐富多彩習作思路才會更開闊,表達才會生動,富有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