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安
摘 要:高三數(shù)學二輪復習應是有針對性的復習,而不應被形形色色的教輔資料所左右,為此筆者組織了全班學生自己出題、編題;高三數(shù)學課堂的解題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思路中生成解法,而不應是教師一個人的解題天下,本文就是一篇以學生為解題主體的課堂實錄.
關鍵詞:高三數(shù)學;解題教學;課堂實錄
[?] 課例背景
在新課程背景下,為了更好地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高三復習的有效性與針對性,開展好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及提高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在完成高三一輪復習前,筆者給任教的曲靖一中2013屆1班的全體學生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全班54名學生自由組合成11個學習小組,每組5名學生(其中一個組有4個人),各組推舉出小組長,按照高中數(shù)學的章節(jié)知識,將高中數(shù)學分成集合與函數(shù)、導數(shù)的應用、三角函數(shù)、平面向量、數(shù)列……共11個單元,每個學習小組負責一個單元的復習工作,收集5-6道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最后匯集在一起,成為本班二輪復習的專用資料,收集試題的時間約一個月.接下來在課間、自習等時間各組在小組長帶領下,認真做題、研題、選題、編題,于2013年1月20日各單元試題匯集出爐,然后筆者復印給學生人手一份(不含答案). 進入3月份,到了二輪復習時,以此資料為復習資料.
[?] 課例過程
在三角函數(shù)單元中,第3題題目如下:解不等式+>0.
教師: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研究《三角函數(shù)》單元中第3題的解法. 唉,在三角函數(shù)單元中,怎么會出現(xiàn)一道解不等式的題目呢?
眾生:應該通過三角代換,轉化到三角函數(shù)來解答.
教師:不錯的想法,如何進行三角代換呢?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檢查他的解法,有沒有什么漏洞呢?
學生6:對于不等式x+1>x2兩邊同時平方時,還要保證x+1>0,解出該不等式的解集,再與上述過程解出的x>-取交集,才是最后不等式的解集.
教師:說得太對了,學生5雖然也考慮到要使不等式x+1>x2成立,必須有x+1>0,從而可以同時平方,但不加上限制條件x+1>0,就不能保證x+1是正數(shù)了,平方后的不等式與原不等式就不是同解不等式了,所以在解不等式時一定要保證同解變形,本題雖然最后結果是對的,但卻存在漏洞.
本節(jié)課學生從三角代換、解不等式的角度給出了這道題目的解法. 在解的過程中,有的地方還不夠嚴謹、嚴密,好在我們的學生可以共同地加以完善. 在高三二輪復習中,我們要進一步規(guī)范自己的學習習慣,這不僅是復習中的要求,更是我們整個人生中的要求. 時間很快,本節(jié)課即將結束,但對于問題的探究還沒有結束,課下學生在這節(jié)課的基礎上,繼續(xù)思考還可以從其他方面解決該問題嗎?
第二天上課,筆者繼續(xù)追問“這道題目經過探究,還有其他解法嗎?”
學生7:對于上節(jié)課生5談到的通過分類討論解不等式,其實還可以變形到不同的形式解不等式,不等式變形到x>x2-1時,也可以如下解答:
這時,學生8有些激動,手早已舉得高高的.
學生8:對于學生7變形到第2、第3種情況時,我們還可以從形的角度看出解集.
令y1=,y2=x-,函數(shù)y1圖象是雙曲線y-x2=1(y1>0)的上支,函數(shù)y2是奇函數(shù),且在(-∞,0),(0,+∞)都是增函數(shù). 當x=±1時,y2=0,它們的圖象如圖1所示.
大家熱烈地鼓掌,可掌聲后,很多學生還有疑問:若當x>0時,函數(shù)y2的圖象并不在y1圖象的下方的話,就不對了.
學生8(瞇笑著說):我們在解方程y1=y2時,只有兩個解x1與x2,再沒有其他解了,說明當x>0時y2與y1不會有交點,又當0
學生們的掌聲更熱烈了,筆者也很激動.
教師:解法巧,解釋妙,真是巧妙??!
又有五、六名學生舉手示意,還可以從漸近線的角度進行解釋,雙曲線y-x2=1的漸近線方程是y=±x,當x>0時,y1>x,而y2=x-
學生9:其實,解釋x>0時,函數(shù)y1的圖象在函數(shù)y2的圖象上方,太簡單了. 當x>0時,>x-?-x> -,不等式左邊為正,右邊為負,所以顯然有-x>-,從而>x-.
眾生嘆氣,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大家都沉浸在用了妙招解釋疑點的喜悅中時,卻被學生9用了如此顯而易見的道理解釋得淋漓盡致……
教師:這就是數(shù)學的魅力呀!好的見解的背后還有更高、更妙、更絕的見解,所以我們要一直努力,不能僅僅停留在自己掌握的做法上,那么還有其他解法嗎?(這時,又有兩名學生舉手,讓筆者有些出乎意料)
學生10:+>0?+>0?-2+1>0.
令=t,則t-2t2+1>0,解得-
普生11:我的做法與生10的做法本質上是一樣的.令t=,得x2=,從而不等式可化為t2-2t2+1>0,下同學生10.
教室里又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教師:學生10通過變形,將視為整體來解不等式,生11直接通過換元的思想,令t=,減少了變形過程中的思維量,直接得到關于t的不等式. 最后,兩位同學都化到了t-2t2+1>0,而這與學生1、學生2、學生3通過三角代換后得到的形式是一致的,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從不同的起點,來到了同一個地點. 本節(jié)課又是這么快的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同學帶給我們的方法,促使我們思維的發(fā)展還沒有結束,我們都應明確一個道理: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一個人還是各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一個人都至少有兩種思想. 下課!
[?] 課例自評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評價一堂課的話,關鍵是要看學生的深層學習——“體證學習”, 體證學習要關注兩方面,一方面要讓學生看到教師的體證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生要感受體證學習. 對于一個問題,尤其是比較難的問題的解答,教師應該盡量站在學生的起點,在學生面前再現(xiàn)教師想問題、解決問題詳細的解題過程,甚至應該包括教師當初誤入歧途的過程. 教師并不一定要在學生面前展現(xiàn)完美,因為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并不是一氣呵成的,而是思索中前進,失敗中進步. 因此,課堂上教師將他的體證學習與學生分享是至關重要的.現(xiàn)在很多課堂,課上確實很精彩,課堂銜接自然,沒有什么廢話,整節(jié)課一氣呵成,甚至都有點“自動化”了!或者,課堂上很多教師都在拼命地講題,課下又讓學生拼命地做題,完全陷入題海戰(zhàn)術中,與新課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使學生掉入了畸形的發(fā)展中,這樣的課很難保證學生的體證學習,很多時候是一種表成學習,或者說看似高效而后勁不足的教學. 學生的體證學習是需要時間作保證的,這里說的時間是指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 課堂教學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共鳴的教學,學生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聽其話,領其意,在意的基礎上達到一點共鳴,或者學生在意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意,這樣的學習是更有意義的學習. 課堂上,教師不應該占據學生的“生意”時間,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那樣只能導致教師累、學生廢. 本節(jié)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學生的體證學習,知識的自然生成.
2001年修訂的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從認知過程角度把認知領域的學習由低到高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新六個層次. 反觀當前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則主要局限于記憶、理解、運用三個層次,學習過程被大大窄化. 事實上,在學校的課堂教學情境下,課堂目標和標準的強制性、教材內容的相對穩(wěn)定性、教學評估指標的客觀性,往往使“準確無誤地掌握課程內容”成為師生的共同目標,“引入新知、促進理解、練習鞏固”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記憶和分析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過程,而創(chuàng)新的機會變得少見. 本節(jié)課試圖不要將學習過程窄化,給足學生的體證學習時間,實踐證明效果也頗好. 我們應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大膽地交流(本節(jié)課中,涉及詳細解法的,都是由學生在黑板上詳細板演的),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同時也捕捉到不足及時彌補. 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 我們教師有義務塑造好學生的品格,培養(yǎng)他們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不僅僅只是為了高考的那一個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