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峰
摘 要:課堂上如何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例題“活”起來,教師“靜”下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入口處,增加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是新課標對每個教師的基本要求. 本文對2012年江蘇高考第19題進行了多樣化的探索與多元化的思考,并以此為例,與同行共同切磋如何在數(shù)學例題講解中既能在思路上“破套”,又能在技巧上“出新”;既能在思維引領上“求同”,又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求異”.
關鍵詞:高考試題;思維;破套;出新;遷移;求異
在對高三理科學生進行2012年高考卷評講時,筆者講了江蘇高考第19題.
[?] 題目再現(xiàn)——引領學生從“已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zhuǎn)化,努力搭建科學的思維支架
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橢圓+=1(a>b>0)的左、右焦點分別為F1(-c,0),F(xiàn)2(c,0). 已知(1,e)和e
,都在橢圓上,其中e為橢圓的離心率.
(Ⅰ)求橢圓的離心率;
(Ⅱ)設A,B是橢圓上位于x軸上方的兩點,且直線AF1與直線BF2平行,AF2與BF1交于點P.
(?。┤鬉F1-BF2=,求直線AF1的斜率;
(ⅱ)求證:PF1+PF2是定值.
按照答案講解如下:
解:(Ⅰ)由題意a2=b2+c2,e=. 由點(1,e)在橢圓上,得+=1,解得b2=1,于是c2=a2-1. 又點
[?] 結(jié)論推廣——知識的交叉決定了方法的交叉,而能力則是數(shù)學測試的最基本立意,因此在研究試題講解中的科學性與導向性時,教者的一個重要責任是“寓教寓思”、“寓題寓變”,努力向思維的縱深進軍
“點P的軌跡是一個橢圓,”一個學生說.
“是不是本題還具有普遍性呢?”又一個學生提問.
聽了學生所講,點P的軌跡是一個橢圓沒有問題,但本題結(jié)論有沒有普遍性呢?筆者不敢下結(jié)論,于是決定當場研究本題.
筆者接上來,“點P的軌跡顯然是一個橢圓,問題②有沒有普遍性呢?這個問題老師也沒有研究過,我們一起來研究怎么樣.”
學生的積極性又被調(diào)動起來.幾分鐘后有學生回答:
設橢圓方程為+=1(a>0,b>0),AF1∥BF2,直線AF1的方程為x=-c+l·cosθ,
[?] 反思
學生的潛能開發(fā)一定要有序進行,有路可循,有支架可支撐. 從特定橢圓到一般橢圓,再至雙曲線,最后到拋物線的偏正質(zhì)疑正是遵循智力的再開發(fā)、思維的再起航所進行的. 這一道試題的解法中的出新還給我們這樣一種啟示:教學的最佳效果應當以典型試題為載體,多元解法為平臺,以學生思維開發(fā)的“路”與“橋”為終極目標. 這樣才可收“舉一反三”之效、獲事半功倍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