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溪
摘 要:我國農村的法律援助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嚴重不但不利于原告的合法權益,更是阻礙了農村訴訟活動的有效進行。只有正確的農村法律援助模式,才能夠指導人們應對農村法律問題中的問題,并且提出最佳解決方案。我國是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眾多,所以有必要在法制建設取得進步的同時,將農民維權納入法制建設,并提上日程。
關鍵詞:農村;法律援助;訴訟;解決;方案;維權
中圖分類號:D9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9-0104-03
農民在我國是一個龐大的人群結構,但大多數農民教育水平和素質偏低,生活環(huán)境也較差,導致他們對法律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所以他們屬于弱勢群體,既無法享受到城市人口的待遇,更無法通過有效的法律援助來維護自己的權利。本文通過闡述了我國農村法律援助模式的一些問題,并且提出了重構的措施和想法,希望對廣大的法律工作者及農民朋友有所幫助。
一、我國農民維權的現狀
農民的權益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幾年來出現了很多農民工工資拖欠、農民子女在城市里上學難、農民的戶口遷徙難等問題,這些問題反映了農民在我國的社會地位,更反映了農民在維權問題上的被動化。雖然說農村的條件已經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農村法律援助的根本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農民權益得不到維護還體現在很多方面甚至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民,他們的利益長期受到迫害,法律這把保護傘卻沒有起到保護的作用。
(一)社會保障制度不夠完善
如今,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都把農民排除在保障人群以外,農民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失業(yè)保險以及再分配政策?,F有的土地優(yōu)惠政策更是不能滿足農民的生活和生產需要,一些較為落后的地方甚至出現了強行征用農民土地的現象,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的滯后性與片面性,還有農民自身對法律知識的認識不夠等。
(二)農民最普遍的社會權利被漠視
最集中的體現就是,農民進入城市打工受到諸多不平待遇,電視上多次報道農民工的工資被卷走,農民工的生活條件太差,一日三餐的伙食達不到標準。或者農民在城市里打工,其子女不能在當地學校接受教育,即便是校方接收了農民工的子女,學費也比一般學生高。甚至有農民工在打工的過程中,受了工傷卻得不到應有的賠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弱勢群體生存和維權的困難。
(三)農村污染問題得不到法律解決
一些農村有關部門為了快速提高農村的收入和經濟水平,大量的招商引資,在農村興辦企業(yè),所以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大量的污水、化工垃圾、塑料廢棄物等被排向農村的河內,也造成了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對農村居民的生活環(huán)境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但農民們卻沒有向當地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進行投訴,更沒有向企業(yè)提出停止迫害。原因在于農民在法律知識方面的欠缺,或者因為維權的成本過高、訴訟的渠道不暢通等等,導致農民們的權利無處伸張,這也是農民維權的一個重要問題。
(四)對農村的土地承包權給予必要的保護
很多偏遠的農村出現政府強行征地的現象,而土地是農民的財產,也是農民基本權益之一,如果失去了財產,就等于被剝奪了生存的權利,更不能提發(fā)展了,所以國家需要對農村的土地承包權給予必要的保護。
然而我國在農民土地方面的法律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第一是權屬主體的缺少,從法律規(guī)定來看,我國憲法曾經規(guī)定,“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除了由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外,屬于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然地、自留地,也屬于集體所有。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求,可以依照法規(guī)來對土地實行征用?!边@條規(guī)定里的所表面的農村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是“集體所有”,但卻沒有明確標明這個“集體”指的是什么。導致農村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模糊不清,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土地權益。
我國的法律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規(guī)定存在嚴重的缺少,這種缺失不但影響了農村的耕種效率,更是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所以一些政府或是有關部門趁機鉆了空子,強行奪取了農民的土地,給予的補貼根本不能滿足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需要。
二、如何重構農村法律援助的模式
(一)完善立法制度
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關于農民維權的法律法規(guī),更沒有為農村法律援助制度制定專門的規(guī)定。我國的農村一直存在人數多、經濟情況落后、發(fā)展不均衡、人口素質偏低等問題,法律機構應該針對這些問題,依照我國現有的國情,起草和制定一份關于農村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規(guī)。并且多渠道、多方向的設置援助措施,為他們提供法律援助。并且在偏遠地區(qū)可設置法律援助機構,防止再出現一些農民的權益長期受到迫害的現象。同時,在刑事訴訟進行時,要給予原告和被告同等的保護,保障他們的人身、財產安全,這點也是最為重要的。
(二)針對城鄉(xiāng)居民待遇不同的現象,應該修改法律制度
我國的戶籍制度目前還存在對農村人民的歧視及不公平待遇,甚至農民根本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和社會保障,雖然近幾年來我國的一些制度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嚴格,但仍然不能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待遇,對農民的歧視性做法還普遍存在。我國屬于發(fā)展中國家,需要將大量的農民引入城市,因為過多的剩余農業(yè)人口如果束縛在土地上,會阻礙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并且不利于我國的發(fā)展。2003年,廣州市的一名叫孫志剛的普通農村青年因為缺少暫住證,被當地警察送往救助站,在救助站里,孫志剛被毒打致死,這件事也是中國戶籍制度的錯。所以關于當前戶籍制度中對農民的一些歧視性規(guī)定,應該加以修改、補充。
(三)合理的建立關于農民的維權組織
很多農民朋友由于法律知識的欠缺,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針對這種情況,可以以立法的形式規(guī)定允許建立農民的維權組織。而且我國的農民占了人口比例的大多數,到2011年年底為止,人口統計我國有將近9億多的農民。如果他們的權益得不到維護,那么社會的治安和穩(wěn)定將更得不到保障,也因此而更有必要建立農民的維權組織。不但要從源頭上確立農民維權的主體地位,更使農民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法律援助問題,才能促進農村和農業(yè)的發(fā)展。
(四)完善司法基層結構,充分發(fā)揮法律的保護作用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關于農村法律援助的專門機構,大部分法律機構和政府法制機構都在城鎮(zhèn)里,離農村很遠。而離鄉(xiāng)鎮(zhèn)很近的派出所或者公安局都不適合作為農民的法律援助機構,城里的律師事務所的價錢也遠遠超過農民們的承擔水平。所以要建立一項專門的機構,既要有社會公益性,又要能給自身帶來利益并且長期性的為農民朋友們服務。目前我國一些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方已經設立了這種機構,但大部分偏遠的農村還未享受到這種服務。有的地方雖然設立了法律援助機構,但里面的工作人員素質達不到要求,法律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都不愿意往偏遠的農村走,因為農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效益偏低。
所以,國家應該鼓勵法律專業(yè)的學生走向農村司法部門,并且加大對此項工作的投入,提高他們的待遇,或者對現在的農村司法機構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的素質和能力能夠達到要求,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農民服務。
(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服務
很多農民朋友沒有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原因在于,沒有健全的法律知識,不懂如何維權,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產被侵吞或者掠奪。所以必須對農民進行法律知識的講座,讓他們普及法律知識,并且增強其自身的法律主導地位。當農民無法支付訴訟費用時,可申請由縣政府、縣財政為他們提供一部分資金支持?;蛘咭部梢孕Х職W美的一些國家,建立公益性法律援助機構,早在19世紀的時候,美國就出現了類似的組織,靠廣大的社會和各界人士籌措資金,為窮困的人們提供法律的援助和咨詢,資金由法律服務公司代替管理。
(六)由政府來主導我國農村法律援助
我國最早的農村法律援助也是由民間自行創(chuàng)辦的,其運行和管理也完全靠民間來完成。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法律援助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顯,尤其是農村這樣一個混雜、偏僻、復雜的大環(huán)境里,更需要提供法律援助。政府的責任在于為農民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服務,以及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法律援助模式。政府在農村法律援助中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領導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對法律援助的重視程度還不夠,甚至也沒有對援助機構提供大力支持。農民是個弱勢群體,常常被政府忽視,并且被排斥在了法律援助的大門之外。所以政府應當針對這一特殊情況,完善當地的立法機構,并且做到有法可依。在必要的情況下,政府不能夠處于袖手旁觀的境地,而應該在保證司法獨立的前提下,為農村法律援助的推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農村和城市的不同之處在于,農村的交通條件和經濟條件較為落后,對于法律信息的獲取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提供一些有效的法制信息,加大法律的普及工作,盡量減少出現法盲的現象。
(七)體現法律援助的公益性
一些高校和社會法律機構擁有大量的法律人才,他們能夠為我國農村的法律援助事業(yè)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在美國,法律援助性質的公益服務已經成為美國法律學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甚至大力的鼓勵和支持學生及社會人士參加公益性的法律服務活動,甚至如果不參加公益性法律服務,就拿不到學位證,畢不了業(yè)。這種形勢下,美國擁有大量的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務機構。我國也需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社會法律人才,并且針對面向農村的法律服務,設立專門的管理部門,負責一些日常事務的管理和法律咨詢援助的服務。
另一方面,國家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規(guī)定,讓貧困者、殘疾者、或者弱勢群體提供優(yōu)惠或者免費的法律服務,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
三、關于農民權益保護及法律援助的一些思考
農民的權益保護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具有復雜性、多元性和龐大性的特點,要想維護社會的治安和穩(wěn)定,就必須對農民的權益實施保護。國家、有關部門、法律機構、政府需要全力配合,這樣才能發(fā)揮出自身的作用。另外,現代法治的實施更需要的是要有適宜法律生存的土壤,這一條件的具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在目前,我國的立法機構最需要做的就是在廣大的民眾之間實現盡可能的公平、公正、公開,對有漏洞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及時的修改,以達到保護農民朋友利益的最終目的,并且使他們不再處于法律處境上的尷尬境地,減少他們的利益所受到的漠視和損害
四、總結與體會
如今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經濟水平也在飛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法律問題卻人們不得不重視,農村居民對法律援助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升。國家需要做到就是完善立法,提高農村居民的法治意識,加大法律宣傳力度。雖然執(zhí)行過程是漫長而又艱辛的,但保護農民朋友的合法權益卻是當今社會迫在眉睫的一件重要任務。只有做好了這項工作,才能建設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水平,并且建設起新農村。
參考文獻:
〔1〕張嚴冰,魏博洋,王朝.河北省新農村建設中法律援助制度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2(35):207-208.
〔2〕韓學平,王馨.我國農村法律援助制度的現狀及其對策[J].行政論壇,2012,19(6):65-67.
〔3〕陳碧嫻.農村基層組織法律援助的現狀及推進措施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24):208-209.
〔4〕劉士國.破解農村法律援助現實困境之途徑[J].神州,2012(8):236-236.
〔5〕郭要軍,李躍龍.淺談農村法律援助的推進與完善[J].企業(yè)導報,2012(2):26-26.
〔6〕張云玲.新農村建設中的法律援助制度探析[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1):109-11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