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鳳英
摘 要:新課程的改革和中考改革后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在中學課程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側重從教學實踐中去探討激趣藝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的運用對學習效果的影響。
關鍵詞:激趣藝術 初中歷史與社會 標準離差分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c)-0020-02
歷史與社會在中學課程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搞好這門功課的教學,許多學校煞費苦心,但是效果不盡如人意,常聽歷史與社會教師抱怨說現在的中學生對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不感興趣,不知道怎樣教才能取得較好效果。今天不是對這個話題的老生常談而是對過去一段時間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的深刻反思: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們是否漸漸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宗旨,是否由于我們的某些不當之處而使學生心中的興趣之花曇花一現呢?憑心而論,很多初中歷史與社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滿堂灌的現象,把學生看作是知識和說教的接受器,還有些老師、家長和學生認為初中歷史與社會是副課,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要期末考試的時候,臨時背一下,就能過關,輕輕松松,何樂而不為?其實正是由于這些想法,一方面造成學生對歷史與社會學習缺乏興趣,另一方面也給這些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帶來了困難。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如何充分運用《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新教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成為任課教師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艱巨的任務。
1 激趣藝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能激發(fā)和引導人們的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種事物的底蘊,直接促進其智力的發(fā)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是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習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的重要。所以,我們要想盡辦法,上好每一節(jié)歷史與社會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相聯(lián)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引起學生興趣,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的感官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有效地誘發(fā)良好的學習動機。這樣教和學得到了和諧的發(fā)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說激發(fā)興趣對歷史與社會教學而言、對學生的學習而言都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即歷史教、學的雙贏策略。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 激趣藝術實驗論證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自擔任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工作以來,雖然說自己教學工作認真負責,但很多時候都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往往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認識不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不言而喻,這種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難以得到激發(fā)。這迫切要求我要轉變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原來的“配角”變成“主角”、由“學會”變成“會學”。特別是聽了湯笑教授來我校開的激情教學法的講座后,我開始嘗試把激趣藝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下面是我進行激趣藝術實驗后的兩個班的歷史與社會成績對比結果。
其中n表示人數,表示樣本平均數,σ表示樣本的方差,Z表示兩樣本平均數的標準離差分數。
結果:
算出的Z值小于以0.05為顯著性的水平的臨界值,即,于是在0.05顯著性水平上保留零假設而被拒絕備擇假設。因此,初二(2)班與初二(1)班成績有比較顯著的差異。
3 實驗結果分析激趣藝術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
歷史與社會課堂采用激趣藝術對學生學習效果影響結果見表1所示。
由表1數據信息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前測差異不顯著,而后測差異較顯著,說明該實驗效果較顯著,這充分說明歷史與社會課堂采用激趣藝術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究其原因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深挖教材,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從教材入手,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教材不喜歡,所學的內容,對他是沒有吸引力的,學生理解起來就感到困難乏味,學生的興趣匱乏,學習的內驅力就不足。那么,課堂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要讓課堂容顏煥發(fā).放射出七色之花,就必須挖掘教材的興趣因素。
(1)巧妙導入,激發(fā)興趣。
教育學家洛克說過:“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與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币幻麅?yōu)秀的導演總是能夠在影片的開頭就吸引住觀眾,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同樣應該精心設計課堂的導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辟的導入新穎別致,讓課初的幾分鐘內調節(jié)學生進行心理準備,緊扣教學內容,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妙趣橫生的導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求知欲,令人無比的向往追求。如在講授《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采用了歌曲導入,在課堂上用FLASH播放了“松花江上”這首歌,在哀傷的歌曲中,學生們的思緒被帶到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受苦受難的歷史場景之中,悲憤的情緒充滿了每個學生的胸膛,在這樣的情緒感染下,學生很快的進入了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學習之中,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這段歷史的理解。
(2)巧用插圖,激發(fā)興趣。
課文插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課文插圖是歷史與社會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發(fā)揮課文,教學掛圖、圖冊所不能代替的獨特作用,可使學生形成生動、具體的認識。初中學生對插圖是很感興趣的,所以我在授課過程中盡量加以利用,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八年級上冊第一課《人猿相揖別》,這是他們第一次接觸歷史課程。我在上這課的時候讓他們看《攀樹的古猿想象圖》,然后請學生起來講故事。有一部分學生會自告奮勇起來講述,即使是結結巴巴的,我也給予鼓勵。后來發(fā)現,凡是講過故事被我表揚過的學生,后來對歷史課都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此我經常有意識地挑出一些有內容的插圖,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講述。在學習遠古時期的早期人類時,我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大量圖片,引導學生讀圖識圖,自己從圖片中找出信息,發(fā)現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等遠古人類能力的差別,讓學生好象置身于那個時代,既看到了人類發(fā)展進步的過程,又激發(fā)學生對了解歷史和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3)穿插鄉(xiāng)土史,激發(fā)興趣。
人教版教材的教學內容已注重貼近學生生活、呈現方式也豐富多樣,但和當地學生的生活實際仍有較大差距。當今學生的厭學原因之一就是學生認為教師的授課方式太單一,學到的知識沒用?!敖裉斓暮⒆幼谧畲蟮倪^山車上,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鄉(xiāng)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能拉近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能讓學生課堂延伸到更精彩的現實生活中。學生能通過實地參觀、采訪、拍攝親身感受到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的教材如“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tǒng)”等課題都可以利用深圳本土資源使教學更生動,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更緊密,這樣,在開放的社會和課堂中,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建構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如八年級綜合探究一《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我就要求學生調查我們坑梓的文物古跡—— 龍?zhí)锸谰?,學生通過實地調查、采訪、拍攝,并上網查找資料,寫成調查報告,并自制課件在課堂上展示,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來合理地、多視角地解讀生活中的社會歷史現象。
3.2 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chuàng)設學生樂學的情境
(1)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激發(fā)興趣。
探究式教學法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其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活動,自主地構建知識?!稓v史與社會》作為一門進行公民教育的綜合文科課程,在其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鼓勵探究式學習。探究式學習有助于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情感和態(tài)度的發(fā)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反映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要求。探究式學習過程在課堂活動形式上宜采用討論教學法,學生是知識的發(fā)現者,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心智得到發(fā)展。如我在講授《秦朝一統(tǒng)》就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如何評價秦始皇?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這次探究活動安排在學生學習了秦朝的基本史實之后。學習目的是通過學生主動地對相關歷史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論證自己認同的觀點,經過持相同觀點的小組內部的討論和與觀點不同的小組間的思想觀點交鋒,建構學生對評價秦始皇認識和價值認同,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敢于并善于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課前師生通過剖析辯題,使學生明確學習主題,然后從課外書籍和互聯(lián)網等搜集材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課堂上首先教師用精煉的語言將學生引入要探討的問題之中,持不同觀點的學生推出代表,在闡述觀點后開始辯論。其它學生參與教學的形式是通過遞紙條出主意,為本方代表提供幫助,或參與教師就辯論中沒有深入下去的話題的群體討論。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表現了參與的熱情、思維的敏捷、表述的機智和有理有據。最后是總結階段。教師從知識理論的運用、語言的表達、心理的狀態(tài)等方面對探究過程進行總結,并就研討中不夠深入的問題加以引導。通過這種探究式學習,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講臺成為他們的舞臺,教師漸漸轉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
(2)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課,激發(fā)興趣。
在教學中我經常運用形式多樣的活動課,內容豐富的教學情境,如模擬法庭、玩游戲、講故事、小品表演、角色扮演、詩歌朗誦、歌曲演唱、小組競賽等形式,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愉快地度過課堂時間,在愉悅中提高學習的興趣。比如我在上《西安事變》一課時就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前了解西安事變的背景,了解一些富有戲劇性的故事細節(jié)和相關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確定角色,其中包括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宋美玲、周恩來等,以及配角兩至三人,準備表演,要求表演控制在5~6分鐘,然后由學生投票評出最符合歷史事實獎、最佳演員獎和最佳觀眾獎等,扮演完后小組討論西安事變?yōu)槭裁茨軌蚝推浇鉀Q。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lián)網等積極收集各種資料,一下子拉近了與歷史人物的距離。課本上生硬的人物形象了,孩子們的記憶也深刻了,并且還鍛煉了他們的分析、總結和表達能力?;顒诱n后,我及時評價,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3.3 改進教學評價的方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一直以來分數成為評價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體現,由于我們過分關注學生的分數,當他們未能達到我們要求的分數時,學生得到的是批評,體驗到的是一種失敗感,進而對學習越來越厭倦。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作為深圳中考的必考科目,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就把評價的著眼點轉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一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努力;二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體驗。同時把分層評價有機的融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為相對穩(wěn)定的若干層次或類型,通常按上、中、下分組,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在教學實踐中,我把學習的評價分為兩個部分:學習過程表現的評價與學習成果的評價。(1)學習過程表現的評價的內容包括課前準備(包括預習和搜集資料等)、上課情況(包括發(fā)言情況和紀律表現等)、小組合作表現等;(2)學習成果的評價的內容包括書面作業(yè)、錯題糾正、調查作業(yè)等。每周評價一次,得分90分以上為;80分以上為;70分以上為;70分以下為。最后把評分結果制成圖表予以公布,對有進步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既能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相對地減輕學生的學習心理負擔,又能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體會到快樂學習的樂趣,這樣既能提高學習成績,又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許冬琴.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J].成才之路,2008(6):25-26.
[2] 湯笑.激情教學法漫談.南方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