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琴囡
(華僑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362021)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與舊城改造、城市擴張相關的拆遷不斷涌現(xiàn)。城市建設離不開拆遷,這是城市新陳代謝的需要,但房屋拆遷又關系到公民財產權,實踐表明兩者關系處理不當將產生嚴重后果。2009年12月4日上海虹橋居民潘蓉,為維護自家一幢建筑面積480平米的四層小樓以汽油瓶企圖抵制強行拆遷;2010年4月8日,遼寧省撫順市高灣區(qū)住建委主任王廣良在組織強制拆遷過程中,被拆遷戶楊義刺死;2010年9月10日,江西撫州宜黃縣發(fā)生一起因拆遷引發(fā)的自焚事件,包括戶主在內的四人燒成重傷??梢?,當前拆遷矛盾沖突問題凸顯,已成為了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之一。那么,拆遷矛盾沖突產生的根源是什么?
已有研究分別從不同視角探討了拆遷矛盾沖突產生的根源。較多的學者從制度方面分析拆遷矛盾沖突的產生。規(guī)范程序和制度保障的缺失導致拆遷沖突(季永蔚,2005)。沒有一個完備的機制進行約束也是關鍵原因(于建嶸,2011)。城市拆遷糾紛問題內在本質是地方政府、拆遷人、被拆遷人等直接利益主體的利益博弈沖突,而根源在于城市房屋拆遷相關制度不健全(鄭榮娟,2010)。公共利益界限不清、征收程序混亂、征收補償標準單一及不一致、爭議解決制度缺乏是形成拆遷矛盾沖突的原因(劉文忠,2010;王蕾,2006;鮑海君,2009)。除了以上制度外,國家政策法規(guī)滯后、政策執(zhí)行缺乏協(xié)調、政策供給與農民需求差距過大也是主要原因(朱東亮,2007)。另有學者從文化觀念視角探討?;谖幕瘍r值視域認為拆遷沖突的產生是因為拆遷缺乏從政治、經濟和社會層面面對民生的文化價值倫理(彭小兵,2011)。以及拆遷中利益主體之間信任感缺失(孫標,2007)。目前以文化觀念視角分析的文章還不太多。還有學者從利益視角進行分析,認為城市拆遷利益主體之間利益追求的復雜性產生了拆遷矛盾(李懷,2005);地方政府的逐利傾向是引發(fā)城市拆遷問題的主要原因(王雪麗,2010)。
以上研究為拆遷矛盾沖突的解決提供了豐富的借鑒。但是,無論是制度視角,還是文化觀念視角,抑或是利益視角,學者們的分析均是從文化客位角度,即研究者角度探究拆遷沖突的原因。沖突的產生源于沖突雙方之間的不滿意,化解沖突就要了解雙方不滿意所在。顯然從文化主位角度——拆遷涉及群體角度尋求沖突的原因,更有助于把握拆遷矛盾所在,從而保障城市工業(yè)化、城市化順利推進。
本研究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0年6~7月對福建省某市“城市建設拆遷滿意度”的調查。調查對象為受某市某片區(qū)拆遷影響的個體,具體包括被拆遷戶、被拆遷戶親戚朋友和其它一些公眾。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321份,回收率80.25%,其中有效問卷291份,有效回收率90.6%。
滿意度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很難用具體的數(shù)值衡量。為得到更好更清晰的結果,對滿意度的調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將滿意度測評分為五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并且在分析中對五個級別分別賦予5、4、3、2、1分。部分與實際情景結合的題,如補償款是否足額領取、補償標準是否公平也與滿意度測評一樣,采用五個級別測評。滿意度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應對其進行操作化。鑒于調查對象為受拆遷影響的個體,因此我們對城市拆遷滿意度操作化為9個方面的滿意情況調查,包括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滿意情況、拆遷在經濟上是否合算的滿意情況、安置房滿意情況、房屋評估價格滿意情況、補償款能否足額領取滿意情況、拆遷中對拆遷方的工作態(tài)度滿意情況、拆遷中是否公平對待的滿意情況、拆遷中對拆遷方的協(xié)商方式滿意情況以及拆遷中拆遷方信息公開滿意情況。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希望從文化主位——被拆遷人及相關者滿意度的關注點這一角度探究城市拆遷矛盾沖突的根源。由于對拆遷滿意度的調查涉及到9個變量,變量過多,且變量與變量之間有可能存在相關性。由此,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法對9個變量進行降維,探求拆遷滿意度的關鍵因素。因子分析法是通過對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找出能綜合原始變量的少數(shù)幾個因子,使得少數(shù)因子成為能夠反映原始變量絕大部分信息的一種方法,目的是減少變量個數(shù),用少數(shù)因子代表多個原始變量?;驹頌椋簭腜個變量X1、X2、X3……Xp中找出K 個因子F1、F2、F3……Fk,各個因子與變量之間的關系為Xp=a11·F1+a12·F2+……+a1k·Fk+∑1。然后對綜合因子進行因子分析,確定綜合因子的內部結構及其代表的意義。因子形成之后,可以通過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shù),構建滿意綜合模型。
在做因子分析前,先要對變量進行Bartlett球度檢驗和KMO 檢驗,用于判斷變量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KMO 檢驗值范圍為0~1,如果KMO 檢驗值在0.5以上,Bartlett球度檢驗伴隨概率表現(xiàn)為顯著,則適合做因子分析;如果KMO 檢驗值在0.5以下,Bartlett球度檢驗伴隨概率表現(xiàn)為不顯著,則不適合做因子分析。將9個變量納入拆遷滿意度模型中進行檢驗,結果顯示:KMO 檢驗值為0.611,Bartlett球度檢驗X2為662.888,伴隨概率為.000,表現(xiàn)為顯著。這表明將9個變量納入拆遷滿意度模型中適合做因子分析。
將9個變量納入拆遷滿意度模型中,經過最大方差法旋轉,共抽取出3個因子。根據(jù)因子負載,分別將3個因子命名為利益分配、拆遷行為和承諾踐行。3個因子的特征值分別為1.432、2.596、1.327,總解釋量為59.494%(見表1)。
表1 城市拆遷滿意度的因子分析
利益分配因子包括拆遷補償安置政策方案滿意情況和拆遷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兩個變量。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是拆遷人就被拆遷人因拆遷失去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損失做出的補償方案。其既關系到被拆遷人因拆遷而能得到的利益,同時也關系到拆遷人需付出的利益,是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利益分配的直接體現(xiàn)。拆遷在經濟上是否合算是被拆遷人主觀上對拆遷引起的利益分配的認識。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和拆遷在經濟上是否合算均指向因拆遷而形成的利益分配情況。以城市拆遷總體滿意度為因變量,利益分配因子、拆遷行為因子、承諾踐行因子為自變量,其中回歸分析顯示利益分配因子與城市拆遷總體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見表2),且利益分配因子在滿意度模型中所占比重最大,可見對滿意度影響也最大。被拆遷人對拆遷中利益分配越加滿意,其對拆遷總體滿意度越高。另外,以城市拆遷滿意度為因變量,將利益分配因子包含的兩個變量作為自變量,顯示結果一致:對拆遷補償安置方案越滿意,拆遷總體滿意度越高;認為拆遷在經濟上越合算,拆遷總體滿意度也越高(見表3)。
拆遷行為因子是指在拆遷過程中,由拆遷人做出的直接作用于被拆遷人的態(tài)度行為表現(xiàn)。該因子包括拆遷中拆遷人工作態(tài)度滿意情況、拆遷人公平對待情況、拆遷人的協(xié)商方式滿意情況以及拆遷人的信息公開滿意情況四個變量。從表2可以看到,雖然拆遷行為因子對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不及利益分配因子和承諾踐行因子,但它與拆遷總體滿意度成顯著正相關,拆遷人在拆遷中的態(tài)度行為越規(guī)范,拆遷總體滿意度越高。同時,以拆遷總體滿意度為因變量,行為規(guī)范因子下設的四個變量為自變量,回歸分析也表明,四個變量均與拆遷總體滿意度顯著正相關,其中拆遷人的協(xié)商方式、拆遷人的工作態(tài)度對拆遷總體滿意度的影響最大(見表4)。
表4 城市拆遷總體滿意度與拆遷行為因子各變量的回歸分析
承諾踐行因子是指拆遷人是否按照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安置,即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的執(zhí)行情況。該因子包括安置房滿意情況、拆遷房評估價格滿意情況和能否按時足額領取補償款三個變量。表2表明承諾踐行因子與拆遷總體滿意度也呈顯著正相關,承諾踐行越加切實,拆遷總體滿意度越高。且其對拆遷滿意度的影響程度居于利益分配因子和拆遷行為因子之間。同時拆遷總體滿意度與承諾踐行因子下設三個變量的回歸分析顯示安置房滿意情況、拆遷房評估價格滿意情況以及能否按時足額領取補償款均與拆遷總體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見表5)。
表5 城市拆遷總體滿意度與承諾踐行因子各變量的回歸分析
通過城市拆遷滿意度的因子分析,我們得出拆遷中的利益分配、拆遷人的行為表現(xiàn)和拆遷承諾踐行情況是拆遷滿意度的關鍵因素。而拆遷滿意情況直接關系到拆遷沖突的產生與否,由此,拆遷中的利益分配、拆遷行為和承諾踐行情況與拆遷沖突的發(fā)生具有直接關系。
馬克思說過,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1]拆遷人、政府、被拆遷人是拆遷中三個利益主體,具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拆遷人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其中成本最小化往往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一種是盡可能壓低拆遷補償安置費用,如支付給被拆遷人最低補償款、僅對被拆遷人做出物質補償、降低安置房的質量標準和減少安置房的面積等。另一種是以尋租行為降低房屋拆遷價格。作為城市管理者的政府,應本著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確保拆遷的公平和公正,但在“經濟效益優(yōu)先”的政績觀驅動下,他們更傾向于追求出讓金最大化。拆遷人和政府的利益訴求往往在拆遷實踐中達成利益契合。正如溫家寶總理所指出:從總體上看,房地產開發(fā)商和投資商從土地中得到的利益過多,地方政府土地收益也很大。與拆遷人和政府利益訴求不同的是,被拆遷人因拆遷喪失了房屋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生存受到了影響,應獲得相應的補償安置。另外被拆遷人也將拆遷補償作為改善生活的主要途徑,由此他們追求拆遷補償最大化。三個利益主體中,雖然拆遷人和政府的利益達成了契合,但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的利益訴求相沖突,那么如何對拆遷中的利益進行分配以平衡三者的利益就成為了關鍵。如果拆遷中的利益分配是以損害某一方的利益為前提的,勢必引起這一方的不滿,進而引發(fā)拆遷沖突。拆遷中的利益分配主要表現(xiàn)在拆遷補償方案。拆遷補償方案是拆遷人基于自身利益在現(xiàn)有拆遷政策制度下針對特定拆遷項目做出的,其能否達成利益分配的平衡取決于拆遷人的利益傾向和現(xiàn)有制度的約束力。
拆遷人追求拆遷成本最小化,必然傾向于利益分配的自利。而我國的拆遷制度也因內在缺陷和執(zhí)行不力無法有效約束拆遷人的自利傾向。例如我國規(guī)定的拆遷補償范圍僅包括被征收房屋的價值、因征收造成的搬遷和臨時安置的補償、因征收造成停產停業(yè)的損失,并未將土地使用權、被拆遷人社區(qū)關系、生活方式、社會機會破環(huán)等計算進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中對拆遷補償市場化進行了明確規(guī)定,但實踐中拆遷補償市場機制并未真正建立,補償標準人為設定現(xiàn)象嚴重。一些地區(qū)根據(jù)群體事件涉及問題大小、上級領導關注重視程度等確定補償標準??梢哉f,拆遷人利益分配的自利傾向以及現(xiàn)行制度約束力不足,導致拆遷中利益分配失衡,引發(fā)拆遷沖突?!胺峙浜徒粨Q引起的利益沖突,是我國城市房屋拆遷產生糾紛甚至爆發(fā)沖突的經濟根源”。[2]
2011年3月,吉林長春發(fā)生開發(fā)商組織雇傭數(shù)百人、18臺鉤機進入拆除現(xiàn)場,并采取破壞門窗、投擲磚塊、將人強行拖出等暴力手段對多棟樓房進行強行拆除,致使一名被拆遷人被埋,多名被拆遷人受傷;2011年,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qū)實施強拆,導致拆遷雙方沖突,最終釀成被拆遷人持刀砍傷拆遷人員的后果;2011年8月,被拆遷人植健強因拆遷人在拆遷過程中未履行信息公開而將其告上法庭。種種個案表明拆遷過程中拆遷人的行為也是拆遷沖突的導火線?!耙恍┑胤降牟疬w之所以成為‘火藥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群眾工作不到位,方法簡單,甚至以強迫、威脅等方式對待被拆遷群眾,致使矛盾不斷激化”。[3]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對拆遷過程中的行為規(guī)范進行了相應的規(guī)定,如拆遷人不得采用暴力拆遷,拆遷要遵循程序正當和結果公開原則,但實踐并不如人意。首先,2011年四部門聯(lián)合通報的11起強拆致人傷亡案件均發(fā)生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實施后的半年內。其次,在我們的調查中一些被拆遷人反映他們并未得到公平對待。表現(xiàn)為拆遷工作人員針對不同拆遷戶提供不同的拆遷信息,有關系、有錢和有地位的拆遷戶可以優(yōu)先選擇。拆遷信息不公開的操作手法在許多地方盛行。一些地區(qū)做征地拆遷時,召集代表開會一般都不事先公布,等代表一個個簽到完畢,才宣布征地議題,不管大會結果如何,最后以代表的簽到名單作為同意征地的依據(jù)。
當拆遷雙方就補償款、安置方式等內容達成一致后,將簽訂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是拆遷雙方尤其是拆遷人就拆遷事項對另一方做出的承諾,拆遷雙方將以此為依據(jù)踐行承諾。古人云“無信不立、信者行之基”,講信用、重承諾是社會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然而,當前社會信用危機凸顯,拆遷中失信行為、不踐行和不按要求踐行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浙江杭州周大伯十幾萬征地款一年多未拿到手,文昌市侯阿婆遲遲拿不到3000余元的征地補償款和土地承包收益款,蚌埠宋灘朱某在拆遷補償協(xié)議期過后仍拿不到補償款,拆遷人以《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是“粗獷、模糊”合同為由一拖再拖。同時,我們的訪談也了解到很多被拆遷人并沒有住上協(xié)議上規(guī)定的安置房,被拆遷人抱怨安置房質量差。
拆遷人未完全按照《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踐行承諾,致使拆遷戶等公眾對拆遷不滿意。社會燃燒理論指出,危機爆發(fā)內在機理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穩(wěn)定因素會給社會穩(wěn)定狀態(tài)以不同程度的“負貢獻”,形成社會動亂的“燃燒物質”,由此,因承諾踐行不佳形成的不滿意達到一定程度將導致拆遷矛盾沖突的發(fā)生。“從拆遷上訪戶每年同比上升50%的數(shù)量分析,補償安置不到位是拆遷戶難以接受拆遷的重要原因”。[4]拆遷人已與被拆遷人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緣何不愿踐行承諾,這有其背后的行為邏輯。
“在拆遷中,拆遷人的有限理性選擇和機會主義傾向隨時存在”。[5]“制度規(guī)范決定著利益主體的行為選擇”。[6]拆遷人踐行承諾出現(xiàn)偏差這一失信行為源于“成本最小化”利益取向和拆遷制度約束力不足的雙重影響?!秶型恋厣戏课菡魇张c補償條例》頒布實施前,《拆遷條例》中規(guī)定拆遷補償協(xié)議訂立后,拆遷人可以實施拆遷,即使被拆遷人拒絕。該規(guī)定并未考慮協(xié)議簽訂后拆遷人的不履行協(xié)議行為,無形中助長了拆遷人“打白條”現(xiàn)象。同時,雖然被拆遷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但實際中被拆遷人很少因拆遷人的違約行使這一權利。以淄博市為例,淄博市全部訴訟案件中,涉及拆遷只占的2.1%,訴訟對象均為強制拆遷?,F(xiàn)有制度也沒有建立對拆遷人違約行為相應的懲罰機制,可見拆遷人的違約成本很低。
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及城市擴張在促進城市環(huán)境改善的同時也帶來了拆遷矛盾沖突的增加和激化。制度分析學者認為拆遷政策相互打架、拆遷制度不健全、公共利益界定不清、被拆遷人權利保障缺失等是拆遷矛盾沖突產生的主要原因,利益分析學者則將拆遷矛盾沖突歸因于拆遷雙方利益矛盾的難調和性,文化分析學者提出對民生關注的文化倫理缺失也是重要原因。與前者不同,本文從文化主位——被拆遷人及相關群體角度出發(fā),在對城市拆遷公眾滿意度的調查分析后認為,拆遷中的利益分配情況、拆遷中拆遷人的行為表現(xiàn)以及拆遷人的承諾踐行情況不僅是城市拆遷公眾滿意度的三個關鍵因素,若處理不當,也是拆遷沖突之所以發(fā)生的原因。正是因為在當前的拆遷實踐中,存在著利益分配不平衡——維護強勢群體忽視弱勢群體,拆遷行為不規(guī)范,承諾踐行不足現(xiàn)象,才形成拆遷雙方的激烈對抗和以暴制暴,最終導致拆遷悲劇。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拆遷已成必然,但拆遷沖突卻不是必然的。如何減少和化解拆遷沖突,在當前,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有效實現(xiàn)拆遷中利益分配的均衡、拆遷行為的規(guī)范以及承諾的切實踐行。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彭小兵,譚亞.城市拆遷中的利益沖突與公共利益界定[J].公共管理學報,2009(2):76-84.
[3]范 正 偉.“禁 止 違 法 強 拆”是 執(zhí) 政 高 壓 線[EB/OL].(2011-03-11).http://opinion.people.com.cn/GB/8213/50661htm.
[4]蔣學舟.“釘子戶”的成因與推進和諧拆遷的思路與對策[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6):10.
[5]葉劍平.我國城市房屋拆遷的制度缺陷與路徑選擇[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5):49.
[6]白麗云.關于強制拆遷問題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