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要:葉圣陶教育思想,存在著三種來自不同方向的“遮蔽”,這種“遮蔽”事實上影響了人們對其內涵、價值和意義的認讀。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總綱,即“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從而形成自己的素質教育觀、教學哲學觀、學生主體觀、全面發(fā)展觀、語文教育觀、師表風范觀。清晰辨認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歷史方位,對今天的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葉圣陶;教育思想;為人生
中圖分類號:G4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10-0055-04
葉圣陶是20世紀中國著名教育家、文學家,是中國現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師。文化史冊上的葉圣陶,無疑是一個熠熠生輝的名字;作為一位教育家,葉圣陶,卻同時也是一個被深度“遮蔽”了的符號。換言之,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還遠未為人們所揭示、認識。
一、葉圣陶教育思想的三重“遮蔽”
對葉圣陶教育的“遮蔽”,至少有三重。
其一,是來自葉圣陶自身多方面成就的“遮蔽”。
葉圣陶是著名文學家。1921年1月,曾參與發(fā)起成立“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最早的文學社團,并以《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等一批文學力作享譽文壇。他是著名編輯家。1923年到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聲譽鵲起。是茅盾、巴金、丁玲等眾多著名作家處女作的“助產婆”。他也是著名出版家。曾長期主持開明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小說月報》、《中學生》、《國文月刊》等一大批影響深遠的雜志以及深受歡迎的國語(語文)教材。一系列卓爾不凡的業(yè)績,成就了葉圣陶,同時也遮蔽了作為偉大教育家的葉圣陶。檢索有關葉圣陶研究的文獻,你會發(fā)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對葉圣陶文學以及出版成就的評論,從20年代起即已見于報端,而且不絕如縷汗牛充棟;而對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章卻寥若晨星。1974年,香港《良友之聲》發(fā)表一篇題為《教育家葉圣陶》的文章,這是研究教育家葉圣陶見諸史料的最早的文字,此后便寂然無聲[1]。1980年代中期,對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曾經一度形成熱潮,但是,因為多停留在學科教學層面,缺乏對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學的整體把握和本原探究,因此,并未深入持久,并且容易流于表面甚或片面。一直到1990年代,國內學術界才陸續(xù)有一些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成果問世。質言之,葉圣陶文學、編輯和出版事業(yè)的成就,的確部分地“遮蔽”了其教育思想的巨大光芒。
其二,是源于葉圣陶教育著作風格和體式的“遮蔽”。
按照葉圣陶自己的說法,“編輯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文學也是教育。如果這樣算來,葉圣陶25卷皇皇巨著都沒有離開教育范疇。撇開這層意思不說,僅就葉圣陶專門論述教育的著述而言,葉圣陶教育著作有一個鮮明特點,那就是如有些論者所說“不追求教科書式的靜態(tài)的理論體系構建”[2],而是始終緊貼教育教學實踐的土壤,及時而敏銳地回答和探索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不是為構建體系而著,而是為回應現實而寫。就體式而言,沒有高頭講章,而是不拘一格,論述、談話、書信、隨筆,應有盡有;就語言而言,不追求名詞概念,而是如話家常,用語平實、樸素、簡單、明了。這種樸素平實的體式和風格,絲毫也不影響其教育思想的深邃和教育智慧的圓融,但是,對于一些習慣于“以貌取人”思維的人來說,葉圣陶教育思想,似乎還缺少了點思想理論應該有的“架勢”,譬如宏大體系,譬如滿紙術語等等。
其三,也是最為重要和根本的一點,是囿于歷史條件的時代的“遮蔽”。
20世紀中國社會風云激蕩,波瀾壯闊。葉圣陶積極投身時代洪流,以深厚國學根底、廣闊文化視野和現代教育理念,躬身從事文化教育工作70余載,深思慎取,博采眾長,總結、提煉和積淀出豐厚珍貴的教育思想。時代成就了葉圣陶,時代也“遮蔽”了葉圣陶。和20世紀社會風云膠著在一起的中國教育,潮起潮落,波譎云詭,這種復雜語境事實上也影響了人們對現當代杰出教育家的準確判定和評價,整個20世紀,時代都沒有顧得上把它的焦距對準教育家這一特殊的群體,當然也包括葉圣陶。被人們忘卻的不止是一個葉圣陶,寂寞的是一個教育家群體。蔡元培、黃炎培、晏陽初、陳鶴琴、陶行知,那些風云一時的名字,有幾人的教育思想被人們真正認真地研究并付諸實踐?這是時代的隔膜和疏忽。當真正的教育家被人們冷落,當教育家們的思想和智慧為人們所慢怠,種種“偽教育”、“反教育”現象紛至沓來就是一種無法逃脫的宿命。
于是,對葉圣陶的誤讀幾乎成為必然!
二、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深刻內涵
“遮蔽”與“去蔽”,“誤讀”與“還原”,“湮沒”與“發(fā)現”,是人類認識史上循環(huán)往復永無止境的過程。當人們有一天驀然回首,突然發(fā)現自己離真正的教育越來越遠而急切地尋找教育原點的時候,于是,人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投向教育大師,投向那些經過歲月淘洗積淀下來的教育經典。
那么,教育家葉圣陶究竟向人們言說了什么?葉圣陶教育思想究竟具有怎樣的思想內涵、邏輯力量和理論魅力呢?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總綱,即“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中小學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成長和終身發(fā)展,為學生一生發(fā)展奠基。這是葉圣陶一以貫之的教育思想。一個世紀前,剛走上教壇不久的葉圣陶就多次著文疾呼:“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3]“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人生觀,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與人生的關系。”[4]后來又多次提到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現代教育的最后目標在養(yǎng)成一個個的自由人,在建立一個民主的自由社會。”[5]正是這一著眼于人、人生和人的發(fā)展思想,使葉圣陶教育思想根本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從而獲得了鮮明的現代意義和價值,躍上了20世紀那個時代的思想潮頭。從這一總綱出發(fā),葉圣陶在知識與生活、學科教學與教育目標、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教師師表風范、現代語文課程建設等一系列重要領域,提出了諸多見人所未見、發(fā)人所未發(fā)的思想觀點,其要旨可概括為如下七點:
(一)“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
(二)“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素質教育觀;
(三)“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
(四)“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
(五)“德育總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的全面發(fā)展觀;
(六)“國文是發(fā)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應付生活的工具”的語文教育觀;
(七)“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的師表風范觀。
必須著重說明的是,以上諸觀點雖取自葉氏本人語錄,但絕不只是支離破碎尋章摘句的只言片語。這些觀點,有的萌生甚早,貫穿其70年教育生涯的漫長過程,如“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的教育本質觀;有的在實踐中產生思想感悟,然后逐步完善、深化和升華,如“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哲學觀;有的則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因不同背景環(huán)境而有所側重,如“國文是發(fā)展兒童心靈的學科”、“應付生活的工具”的語文教育觀;即使如“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學生主體觀,因受呂叔湘“教育像農業(yè)而不像工業(yè)”比喻的啟發(fā)提出,但其實尊重孩子、解放兒童的觀念也是其一貫思想。總之,這些觀點是葉圣陶長期思考、孕育和積淀的結晶,也如珍珠般反復不斷地閃爍于葉圣陶的浩瀚的教育文字之中[6]。誠然,葉圣陶無意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但是,他豐富、廣闊和深刻的教育智慧,事實上支撐起一座素樸謹嚴而不失恢宏氣度的教育思想大廈;葉圣陶的名字,因此而毫無愧色地躋身于中外著名教育家的行列。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特點,在于它的實踐性、民族性、創(chuàng)新性。
葉圣陶從不做“學究式”的概念推演和“書齋式”的坐而論道,而是深入植根中國教育實踐的土壤,始終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fā),不斷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現實中的重大問題。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教學履歷,從教學活動到編輯出版多種深受歡迎的教科書和中學生課外讀物,從學校微觀教改到關注全局教育問題,70年的教育生涯,使葉圣陶對教育教學獲得了一般人難以比擬的豐富實踐體驗。問題就是課題,挑戰(zhàn)就是機遇,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回應,也成就了葉圣陶教育思想可貴的實踐性品格。
葉圣陶的教育教學思考,以代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根本的語文教育為豐厚基礎,以自身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為堅實依托,以豐富的漢語文學創(chuàng)作體驗為經驗源泉,以現代教育理念為理論指導,其形成的教育思想包孕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圖景和現代文化底蘊,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幼時苦讀經典的五年,為葉圣陶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幾十年的語文教育經歷再加上其他教育家極少具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功體驗,使葉圣陶對漢語文特點和規(guī)律,有著極其深刻的把握和領悟。這種對具體某一學科的把握和領悟,和葉圣陶對整個教育的宏觀思考,彼此交替,相互升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我們似乎很難說清其實也無須說清,是葉圣陶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把握影響和決定了他的語文教育觀念,還是他豐富的語文體驗奠立了其教育思想的堅實基石。無可置辯的是,葉圣陶對語文乃至教育許多關鍵問題的認識,對祖國教育傳統(tǒng)和西方現代教育思潮,始終是兼收并蓄,揚長避短,放膽“拿來”,植根本土,民族性因而成為葉圣陶教育思想的一種底色;而他的漢語創(chuàng)作體驗和語文教育實踐,無疑使這種底色更為豐厚而鮮明。
葉圣陶教育生涯發(fā)軔于民國肇造;其教育思想萌生于五四新文化浪潮,形成于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發(fā)展深化,八十年代臻于完善。終其一生,葉圣陶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順應現實社會變革要求,不懈地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教育文化和外國教育思潮、教育理論進行反思批判和繼承革新,充分體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生命活力。葉圣陶從登上教育舞臺的第一天起,就致力于革除舊式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在甪直,葉圣陶和志同道合的幾位朋友,意氣風發(fā)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運動,“做了中國教育史上從沒有過的事”,上演了一出有聲有色的“為人生而教育”的教育改革活劇。翻開葉圣陶教育篇章,教育改革、教育改造、教育變革之類的字眼俯拾即是,貫穿始終,晚年的葉圣陶借呂叔湘關于“教育更像農業(yè)而不像工業(yè)”的比喻,提出“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的著名論斷,尊重個性,凸顯主體,包孕著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寶貴思想。變革與創(chuàng)新是葉圣陶教育思想一以貫之的主旋律。
葉圣陶教育思想,是在20世紀我國社會改革和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中國氣派的現代教育思想,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教育思想財富。
三、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歷史方位
高度決定視野。也許,變換觀察視角,我們會更加清晰地判定葉圣陶以及20世紀(主要是上半葉)那批教育家群體的歷史方位,也會更加準確地認識他們的思想意義和實踐價值。
自1840年鎖閉的國門被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之后,中國就進入了如史學家所說的“驚濤駭浪的歷史三峽”(唐德剛語)。亡國滅種的危機,使得那一代教育家的教育思考和實踐,無不和救亡圖存的社會改革理想聯系在一起。葉圣陶也是這樣。他所接受的主要教育是中學五年的新式教育。中學畢業(yè)時,葉圣陶即在日記中認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此身定當從事于社會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7]從踏上教育舞臺初期,就主動自覺地應和著現代文化運動、社會改革思潮的節(jié)拍和旋律。正是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使葉圣陶在長期的教育思考和實踐中,不斷沖破封建教育的思想羅網,積極汲取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精華,艱辛探索一條適應社會需要的現代公民培養(yǎng)之路。葉圣陶教育思想是對封建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叛逆,具有鮮明的科學民主意識,劃清了封建傳統(tǒng)教育和現代公民教育的界限,也因此獲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代品質。
葉圣陶教育思想的這種現代屬性,是我們理解葉圣陶以及那一輩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總鑰匙。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艱難曲折的轉型過程中,我們已經并且還會繼續(xù)遇到葉圣陶當年奮力抵抗的種種問題,如陳腐落后的“臣民意識”、“利祿主義”、“知識本位”、“瓶子觀點”等等。正因為此,葉圣陶及葉圣陶們的教育思想價值非但不會過時,常常有時候,他們思想的高貴雍容還會和教育現實的寒傖鄙陋構成一種緊張,一種對峙,以至有時候我們不清楚到底是先賢們走得太遠太過浪漫,還是我們的教育太過現實太過功利或者干脆就是在原地踏步甚或退步?
然而,歷史的吊詭之處恰恰在于:一方面,葉圣陶教育思想因其深刻的現代性被有些人認為是超越現實,是難以企及的理想和浪漫;另一方面,因為近些年社會轉型的急劇加快,大量西方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接踵涌來,葉圣陶教育思想卻又因其深厚的傳統(tǒng)色調和鮮明的民族特質,被有些人認為是明日黃花。不僅僅是葉圣陶,對于傳統(tǒng)教育思想,人們在教育改革進程中都會有意無意地輕慢、淡忘甚或遺棄。
事實上,這種現象并非教育所獨有,幾乎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文化通病。因為,一方面,傳統(tǒng)文化中確有沉重的歷史糟粕需要清理和剔除,不打破傳統(tǒng),就無法邁出走向現代化的步伐;而另一方面,文化傳統(tǒng)中又積淀著民族文化的精華,保留著民族的文化胎記,現代化必須從這片豐饒土地上出發(fā)而不可能在一片廢墟上起步。這也正是社會轉型的艱難和復雜之處,是現代化歷史進程中需要高度警惕和回避的“陷阱”。如同社會轉型離不開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創(chuàng)新一樣,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在大力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的同時,也絕不應該忘記我們的教育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對于我們豐富而優(yōu)秀的民族教育傳統(tǒng),必須認真學習和借鑒。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既敞開我們的胸懷,學習國外一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牢牢守住我們民族教育的根,汲取傳統(tǒng)教育思想精華,成功實現傳統(tǒng)教育的現代轉型。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對于20世紀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那一代教育名家,如蔡元培、黃炎培、晏陽初、陳鶴琴、陶行知、葉圣陶等人的教育思想,應該給予特別重視和高度關注,原因在于,在他們身上既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精粹,同時又具有鮮明的現代意識和現代精神,或者毋寧說,他們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就是中國社會轉型和教育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個性化縮影。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黃炎培的職業(yè)教育思想、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陳鶴琴的幼兒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葉圣陶的為人生教育思想,無一不是西方現代教育思想和中國傳統(tǒng)教育智慧相結合植根于中國教育土壤中的產物,他們相互映襯,相映生輝,共同譜寫出現代化交響曲中屬于教育的輝煌樂章。對于今天常常令人眼花繚亂的基礎教育而言,葉圣陶教育思想尤其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適切性。
中國社會處于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深刻轉型之中。社會轉型必然呼喚教育轉型,教育轉型必然面臨種種挑戰(zhàn),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困惑和觀念沖突必然逐漸浮上水面。在這艱難痛苦而又執(zhí)著前行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葉圣陶的巨大價值和重大意義,已經并且必將越來越清晰地為人們所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商金林.葉圣陶研究資料索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9.12.
[2]任蘇民.教育與人生(導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3]葉圣陶.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A]/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4]葉圣陶.教育與人生[A]/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
[5]葉圣陶.教育改造的目標[A]/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9.
[6]葉圣陶.如果我當教師(導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4.
[7]葉圣陶日記(1911-12-02).葉圣陶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