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姬
〔關鍵詞〕青春期;叛逆;傾聽;心理敏感區(qū)
眾所周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一個時期讓父母特別頭疼。在這段時期里,孩子會出現很多“離經叛道”“特立獨行”“不聽教誨”的言行舉止,如抽煙、喝酒、留長發(fā)或者染發(fā),頂撞父母,無心向學……這些行為都被冠上一個名詞——叛逆。
其實,我們都清楚,叛逆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很多父母自己當年也都有過叛逆的行為,男孩子也曾背著父母偷偷抽煙、打架,女孩子也曾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涂指甲油、看言情小說……那么,現在已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變壞了嗎?答案固然是沒有的。所以,導致“壞孩子”出現的原因肯定不是這些“叛逆行為”,那會是什么呢?只要我們仔細分析那些出問題的孩子的家庭環(huán)境,不難發(fā)現,粗暴的教養(yǎng)方式、冷漠的親情關系、不懂傾聽的溝通方式……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因此,作為父母,讀懂叛逆、理解叛逆、接納叛逆,才能教育孩子正確表達叛逆,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時期。
一、耐心傾聽,翻譯孩子的言外之音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父母都覺得與孩子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難。父母與子女之間經常話不投機,不是沉默相對,就是矛盾沖突頻發(fā),親子關系變得非常緊張。所以,父母要想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更好地開展教育,首先應該學會與青春期的孩子對話,正確解讀孩子的言行傳遞的意思。
很多孩子和父母的對話里,既有單純的“逆反心理反應”,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也包含技術性的父母“不會傾聽”因素。
比如,孩子說:“學校不準用手機,我覺得很不合理?!备改咐斫獾囊馑己秃⒆酉氡磉_的意思可能會截然不同。孩子可能僅僅表達了沒有手機這種現代通訊工具,與人保持聯系有點不太方便。而父母的解讀可能是:孩子又想玩手機,耽誤學習。這樣的誤解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沖突。
記得在一次家長沙龍上,有位母親跟我提到她兒子說的話:“我不喜歡上數學課,不喜歡數學老師,我做錯的時候,他罵我罵得特別兇,可是我做得好的時候,他又看不見,只表揚我同桌?!弊鳛楦改?,你怎么解讀這句話呢?如果父母說:“老師罵你,批評你,是為你好”,那么,孩子就會覺得爸爸媽媽都不能明白和理解他,他們和老師是一伙的,懶得跟他們說了。久而久之,也就導致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沉默和冷淡,讓很多父母心痛不已。
表面上,那位兒子在指責老師,其實他是在向媽媽傳達一些情緒信息、內心感受。父母首先要聽得出語言背后的情緒信息,關注孩子的情緒,而不需要介入事件、評論老師。比如,孩子說:“老師今天當著全班同學罵我了?!眿寢專骸澳悄憧隙ㄓX得沒面子了?!焙⒆樱骸笆前?,其實我只是向人借橡皮?!眿寢專骸芭?,你覺得被老師冤枉了?!边@樣,理解了孩子的內心感受,接納了他的情緒,等孩子平靜下來,他自然會明白,雖然老師當眾批評自己使自己很丟臉,但自己在上課期間借東西,影響其他同學聽課也是不對的。那么,孩子在這件事情中就學習到了遵守紀律,而不是怨恨老師。
再如抽煙的例子。很多男孩之所以抽煙,只不過是想通過“抽煙”這一行為向父母傳達“我長大了”的想法。如果父母愿意承認孩子的成長,然后再宣布規(guī)矩——我知道你長大了,但你在學生時代還是不準抽煙。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接納父母傳遞的命令和要求。至于抽煙的危害,估計現在的孩子知道的并不比我們少。
這就使家庭的規(guī)則變得簡單,孩子可以盡情表達內心的想法,但行為必須參照父母、社會、學校的規(guī)定做,這就叫“服從性”品質?;旧?,孩子3歲時就要開始訓練這一品質。盡量回避跟孩子進行“辯論”,“辯論”等于在訓練孩子的“對抗性”,也會把父母帶進冒險地帶,萬一說不過孩子怎么辦?父母的立場必須鮮明——你表達的觀點我能理解,但行為上你必須這么做。
青春期的孩子追求自我價值的肯定,即希望得到父母、老師的認可——我長大了。如果家長忽視甚至否認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情緒、言行就會“失控”,出現青春期常見的沉默、暴躁、對抗、孤僻、寂寞、敏感、易怒等現象。
如果成年人學會“描述性”地說話,而不輕易進行評價,就不會傷害到孩子:描述孩子的行為,描述自身的感受,描述事件對自身的影響。比如:“這次你分數下降了17分,讓我感到擔心,是不是最近遇到什么困難,能和我談談嗎?”這比傳統(tǒng)的指責、挖苦更有效果。
舉個例子:孩子要出門,穿了件很暴露的衣服,父母不要攻擊孩子的衣服,更不要評價孩子的審美觀,不要說“你怎么穿成這樣?一點都不像中學生,怪里怪氣的”,而只是說“我需要你換一件衣服才能出門”,這就夠了。當孩子真的想和我們辯論的時候,我們再表達自己的觀點,以示范引領孩子的成長。強制性灌輸的觀點,孩子是不會接受的。
允許孩子思想上的“叛逆”,規(guī)范孩子的言行,就好比我們可以質疑為什么在寬敞的松山湖大道上限速80邁而不允許更快的速度,但我們必須遵守這一交通規(guī)則,否則就要接受懲罰。在歐洲很多路段,半夜沒人罰款時,人們也不會超速,這就是教育的成功典范。
孩子進入青春期,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逆反心理和行為出現的頻率在增加。而事實上,這種心理和行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包括成年人。個人認為,逆反心理并不是一種道德問題,只是一種維護自身尊嚴的本能而已。反思一下自己,當別人否定自己的觀點,指責自己的行為時,即使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都會不高興,甚至出現憤怒的情緒,從而極力為自己的觀點行為去辯駁。設身處地地想想,當孩子的觀點看法得到他人認同,他就能感受到被人尊重和重視,他的情緒就能平靜,不容易產生對抗,這個時候,家長再來規(guī)范和約束孩子的行為,就容易多了。
二、反省自身,突破心理敏感區(qū)
如果說溝通不好是因為年齡差距的原因,那么,同是成年人的夫妻,為何依然會出現溝通問題呢?其實,溝通不僅在于傾聽說話者的字面意思,更多地要讀懂對方語言背后的信息。但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靜心聆聽。阻擋我們傾聽對方心聲的原因,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極力維護的東西,這些東西構成了心理敏感區(qū),類似于一個個地雷,一觸碰到,就會引爆情緒的失控。
某次心理老師在交流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高中女生,留著比較長的頭發(fā),兩側頭發(fā)掩蓋了耳朵,劉海遮住了眼睛。這樣的發(fā)型,嚴重違反了學校相關規(guī)定。班主任多次嚴令該女生理發(fā),該女生都不予執(zhí)行。直至某一天,領導、班主任請來了家長一起對孩子進行教育。談話過后,剛離開學校,母親就將孩子拉到一理發(fā)店,拿起剪刀,強行將女生的劉海剪掉,女生傷心不已。
其實,在心理老師與該女生接觸之后發(fā)現,女生之所以不愿意理發(fā),原因是她自認為臉型胖,長發(fā)能起到遮掩的作用,是她脆弱心理的自我保護。但是,家長和老師都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不遵守紀律,所以,一再強迫孩子毀掉自己的保護層,從而觸碰到孩子的心理敏感區(qū),導致了孩子的情緒失控。
敏感區(qū)分為生理敏感區(qū)和心理敏感區(qū)。心理學的實踐研究發(fā)現,在成長經歷中,每個人內心都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敏感區(qū),類似于在內心埋下了各種各樣的“地雷”,所以,敏感區(qū)也可以俗稱為“雷區(qū)”。這些“地雷”一旦被觸碰,就很容易引起言行和情緒上的失控,傷害他人或者傷害自我。
很多老師常說:“其他同學都要按照學校的規(guī)定做事情,憑什么你不遵守,你以為你很特殊嗎?”這一類話語,特別容易傷害孩子的內心,導致孩子與老師之間的對抗。當孩子闖禍時,家長往往會生氣地責備孩子:“你為什么這么不聽話,說過多少次不準把鞋亂放!”“你為什么考試考得這么差!”其實,我們可曾靜心地想過自己為何生氣?每個人都犯過錯,為什么在孩子犯錯、學生沒考好時,我們會雷霆大怒?是孩子的過錯無法饒恕嗎?還是成年人通過對孩子發(fā)火來發(fā)泄自身的焦慮?如果脾氣的爆發(fā)源于我們自己的挫敗感,那么它對于教育是毫無幫助的,甚至還有可能釀成悲劇。
成年人應該學會覺察自身情緒的變化,發(fā)現“發(fā)火”源于自身的挫敗、擔憂,而不是真的“為孩子好”。所以,父母頭腦要清晰,不要被孩子一些表面的叛逆現象嚇住,慌了陣腳,它們只是我們自身焦慮的反映而已。
學習翻譯孩子的言行,理解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的思維,學會把情緒、思想和行為分開處理,讓孩子有向父母表達思想的權利和傾訴的欲望,才能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更加和諧,也才能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教育理念。
那樣,即使孩子偷偷燙了發(fā),抽了煙,變壞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叛逆”,也能學會心平氣和,選擇合理、科學、正確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需求和感受。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東華初級中學,東莞,523128)
編輯 / 于 洪 黃才玲 終校 / 何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