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建平 指導 馮倉懷 陜西省鳳翔縣中醫(yī)院 (鳳翔 721400)
寶雞市名中醫(yī)馮倉懷主任醫(yī)師從醫(yī) 30余載,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尤其在冠心病的中醫(yī)治療方面。我有幸隨馮老師侍診學習,收益良多,現(xiàn)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冠心病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胸痹”、“心痛”、“心悸”等范疇。其發(fā)生多因年老體虛,腎氣漸衰,腎陽虛不能鼓舞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心主血脈,氣為血帥,心氣不足則運血無力,血行不暢,心脈瘀滯,心陽不振,血脈失于溫煦,鼓動無力,痹阻不通而發(fā)病。另外,飲食不當,咨食肥甘厚味,或情志不暢,思慮傷脾,均可損傷脾胃,致運化失司,聚濕成痰,或有怒郁傷肝,肝郁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亦可發(fā)病??傊?冠心病的根本病機就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為氣、血、陰、陽不足,標實則為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等病邪痹阻心脈。故氣虛血瘀,痰濁內(nèi)阻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機。
2 治則治法 氣虛血瘀,痰濁內(nèi)阻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機,治療當以益氣活血,化痰通絡為其治療原則。馮老師抓住氣虛血瘀,痰濁內(nèi)阻這個基本病理環(huán)節(jié),擬定了冠心病基本方—丹參二香生脈湯:丹參 30g,降香、川芎、紅花、砂仁、赤芍、檀香、栝樓、薤白、麥冬、五味子、半夏各 10g,參類藥 10~30g。方中丹參、降香、檀香、川芎、赤芍、紅花理氣活血通絡;栝樓、薤白、半夏化痰行氣止痛;生脈散益氣斂陰。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止痛之功。其中參的應用,根據(jù)患者體質及脈癥特點,酌情用人參、黨參、太子參、沙參等治療。
3 辨治體會 臨床治療以丹參二香生脈湯為基本方,并結合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酌情配伍其他方藥,以提高療效。如冠心病行 PCI治療后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入土鱉蟲、澤蘭各 10g,白花蛇舌草 30g,以搜剔絡脈,通脈消瘀;合并心力衰竭者,在基本方中加入桑白皮、葶藶子各 30g,以瀉肺化痰,利水消腫;合并心律失常者,加入桂枝 10g,炙甘草 15~30g,補骨脂10g,牡蠣 30g,以溫通心陽,補益心氣。對伴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的患者,囑正規(guī)服用降壓藥和降糖藥以控制病情,避免誘發(fā)或加重冠心病。
4 病案舉例 例 1 趙某,男,56歲。 2008年 6月 13日初診?;脊谛牟⌒慕g痛 4年,常服復方丹參片、阿司匹林片、消心痛等治療,心絞痛仍反復發(fā)作。 3月前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左前降支完全閉塞,遂行 PCI治療,術后胸痛好轉,仍精神不振,納差,乏力,惡心。查其形體偏胖,面色無華,言語低沉,舌苔白微膩,脈細弱。此為氣虛血瘀夾有痰濁阻滯。當益氣化瘀,行氣滌痰,給予丹參二香生脈湯加味:丹參、太子參、白花蛇舌草各 30g,降香、檀香、川芎、赤芍、紅花、栝樓、薤白、半夏、麥冬、五味子、土鱉蟲、澤蘭各 10g,砂仁 6g每日 1劑,服藥 1周后,癥狀明顯緩解。 1月后癥狀消失。
例 2 王某,女,55歲。 2010年 3月 4日初診?;脊谛牟?8年,一年來勞累后自覺胸悶、心悸、氣短,顏面及雙下肢浮腫,腹脹、納差、尿少,外院診為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心功能Ⅲ級。給予擴管、強心、利尿治療,癥狀時輕時重。近一月受涼后上述癥狀明顯加重,伴咳嗽,咳少許白色粘痰。舌質暗紅,苔白膩,脈細數(shù)。輸液治療后效不佳。證屬氣虛血瘀、陽虛水泛痰阻。給予益氣活血,溫陽利水化痰,方用丹參二香生脈湯加味:丹參、桑白皮、葶藶子各 30g,川芎、降香、赤芍、紅花、栝樓、薤白、半夏、檀香、高麗參、麥冬、五味子各10g,每日 1劑,連服 3劑,癥狀明顯減輕。 1周后腫消,胸悶心悸氣短不明顯。后間斷服前方治療,病情穩(wěn)定。
例 3 周某,男,59歲。2009年 8月 10日初診。胸悶、心悸、氣短 5年,加重 1月。 心電圖示:頻發(fā)室性早搏。運動試驗陽性,診斷為冠心病,心律失常。經(jīng)輸液、營養(yǎng)心肌等治療半月后,效不佳。查體:BP120/80mm Hg,心率 83次 /min,律不齊,可聞及早搏,呈二聯(lián)律,心臟各辨膜聽診區(qū)無病理性雜音。舌質暗略胖,苔薄白,脈沉細結代。診斷為胸痹,辨證為氣虛血瘀,胸陽不振。治療以益氣活血,溫通心陽為法,方用丹參二香生脈湯加味:丹參、牡蠣、太子參各 30g,川芎、降香、赤芍、紅花、栝樓、半夏、檀香、麥冬、五味子、桂枝、補骨脂各 10g,炙甘草 15g。每日 1劑,連服半月,胸悶心悸氣短明顯減輕,復查心電圖示:偶發(fā)室性早搏。原方化裁后繼續(xù)鞏固治療,病情平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