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新軍, 李向農(nóng)
原發(fā)性肝癌(簡稱肝癌)是全球第5位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發(fā)病患者數(shù)居全球首位,死亡率在各種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1]。由于其早期癥狀隱匿,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即大肝癌或巨大肝癌(約占臨床確診患者的75%),因此療效差,平均5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2]。目前,大肝癌外科治療最主要的方法仍是根治性手術切除,而大肝癌手術切除的死亡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相對較高。近年來,由于外科手術技術水平的提高、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治療觀念上的更新,大大改善了大肝癌的手術治療效果。我們對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5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大肝癌外科治療的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根據(jù)腫瘤直徑的大小分為兩組:大肝癌組(n=457,腫瘤直徑>5 cm,包括大肝癌和巨大肝癌);小肝癌組(n=298,腫瘤直徑≤5 cm,包括小肝癌和微小肝癌)。大、小肝癌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見表1,術前肝功能情況見表2。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病例的年齡、性別比例、肝硬化合并率、AFP陽性率、肝炎史、嗜酒史以及術前肝功能情況等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大肝癌組和小肝癌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采用右肋緣下斜形切口或上腹正中切口或雙側肋緣下“人”字形切口。大肝癌組根據(jù)不同情況,采用相應的肝血流控制方法,其中423例(92.6%)采用常溫下間歇性第一肝門阻斷方法,25例采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斷法,9例采用保留腔靜脈通暢的全肝血流阻斷法。在斷肝方法上,415例(90.8%)采用鉗夾法、刀柄分離法或刮吸法離斷肝實質(zhì),其中鉗夾法159例,刀柄分離法132例,刮吸法73例,上述各法聯(lián)合使用51例;另42例(9.2%)采用超聲刀斷肝。
表2 大肝癌組和小肝癌組術前肝功能比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大、小肝癌組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第3天、第7天肝功能恢復情況。
2.1 肝功能的比較 術后第3天兩組的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均明顯升高,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大肝癌組的總膽紅素(TBIL)水平明顯高于小肝癌組(P<0.05),見表3。術后第7天兩組肝功能均有明顯改善,但大肝癌組的總膽紅素水平仍明顯高于小肝癌組(P<0.05),見表4。
表3 大肝癌組和小肝癌組術后第3天肝功能的比較
*:vs.小肝癌組,P<0.05。
表4 大肝癌組和小肝癌組術后第7天肝功能的比較
*:vs.小肝癌組,P<0.05。
2.2 術中出血量的比較 大肝癌組術中出血量300~2 000 mL,平均(923.81±416.09)mL;小肝癌組術中出血量50~500 mL,平均(301.53±118.90)mL。大肝癌組術中出血量明顯多于小肝癌組(P<0.05)。
原發(fā)性肝癌(以下簡稱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肝癌早期癥狀隱匿,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因此,大肝癌(直徑>5 cm )在我國大陸地區(qū)很常見。大肝癌的治療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但目前手術切除仍是治療大肝癌的首選方法及最有效的措施。
本研究通過對755例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大、小肝癌患者ALT、AST在術后1周內(nèi)均呈現(xiàn)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且兩組術后第3天、第7天的ALT、AST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大肝癌手術切除對肝臟的機械性損傷并不比小肝癌明顯增大,這可能與手術技術(如肝臟游離、肝血流控制、切肝技術)的進步和手術時間縮短等因素有關。此外,接受手術治療的大肝癌患者術前均經(jīng)過仔細的肝功能評估,而且非患側肝葉常有代償性增大,這些都有利于保證術后有足夠的肝貯備能力[3]。大肝癌術后第3天、第7天的血清膽紅素明顯高于小肝癌組,筆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有: (1) 大肝癌術中出血相對較多,滯留在創(chuàng)面及腹腔內(nèi)的血細胞破壞、吸收使血清膽紅素升高明顯。(2) 肝內(nèi)部分膽管被結扎、縫合、扭曲變形,引起肝內(nèi)膽管梗阻;周圍肝組織水腫壓迫使膽汁排泄不暢,致使血清膽紅素升高。然而,由于本研究中大肝癌患者于術前均經(jīng)仔細篩選,多數(shù)患者肝硬化程度并不嚴重或?qū)雀稳~增大,故術后7天左右大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包括血清膽紅素基本恢復正常。 本組的大肝癌切除術中出血量比小肝癌多,其原因可能是:(1) 癌灶體積大,切肝創(chuàng)面大而失血增多;(2) 癌灶位于肝膈面且侵犯膈肌,分離或切除部分膈肌致出血增多;(3) 癌灶緊鄰或侵犯右側腎上腺或重要血管,尤其當癌灶緊鄰第二、三肝門,游離肝臟或癌灶時易造成損傷出血;(4) 存在門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或膽管癌栓,取癌栓時增加了出血量。
我們在肝切除過程中采取了多種肝血流阻斷方法。第一肝門阻斷法安全、簡單、易行,適用于多數(shù)肝切除手術。其優(yōu)點是可以完全阻斷入肝血流,無需過多解剖肝門,操作簡單、省時,但此法主要缺點是阻斷時間受限制。第一肝門阻斷法分為持續(xù)性阻斷法和間斷性阻斷法。目前一般認為預計阻斷時間在60 min以內(nèi)的,可用持續(xù)性阻斷法;而預計阻斷時間超過60 min的,則可選擇間斷性阻斷[4]。本研究中使用常溫下間歇性第一肝門阻斷法占92.5%,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肝臟缺血性損傷多可在術后1周左右恢復。由于我們的切肝技術不斷進步、熟練,絕大部分病例僅一次阻斷即可完成肝切除。我們通常采用的阻斷時間為15~30 min。對于少數(shù)肝硬化較重、肝功能稍差、或手術難度大預計斷肝時間較長者,我們酌情選用間斷性第一肝門阻斷法、半肝入肝血流阻斷法或保留腔靜脈通暢的全肝血流阻斷法。
在斷肝技術方面,盡管超聲刀、微波刀、氬氣刀等新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本組90.8%的病例仍采用指捏法、鉗夾法、刀柄法或刮吸法斷肝。即先充分游離肝臟,在距離腫瘤邊緣1~2 cm 預定切除線后再切開肝包膜, 單獨或聯(lián)合使用上述各法,鈍性分離肝組織,同時鉗夾、切斷、結扎肝內(nèi)血管、膽管。此方法簡便易行,可提供良好手術視野,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尤其適用于基層醫(yī)院。少數(shù)病例(9.2%)采用超聲刀斷肝。超聲刀斷肝的優(yōu)點是安全、出血少,特別適用于險要部位的肝癌切除。主要缺點是切肝速度慢,比上述方法長近一倍時間。此外,超聲刀費用較高,對肝纖維組織多(如肝硬化)的肝臟,切割效果較差。
對于大肝癌,特別是對伴有肝硬化者,應盡量減少肝組織的喪失,以減少術后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切除方式以盡可能徹底切除病灶為原則,切緣大多不超過腫瘤邊緣2 cm,不強求行規(guī)則性肝葉切除。對于緊貼第一、第二或第三肝門處的大肝癌患者,可緊貼腫瘤包膜切除腫瘤,這樣不但可減少術后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率,而且為術后復發(fā)患者創(chuàng)造了綜合治療的條件。
[1] 錢建民. 肝癌外科治療的臨床進展[J]. 中國腫瘤外科雜志, 2009, 1 (1) :7-10.
[2] Bosch FX, Ribes J, Díaz M, et al. Primary liver cancer: worldwide incidence and trends[J]. Gastroenterology, 2004, 127(5 Suppl 1):S5-S16.
[3] 楊甲梅, 耿利. 大肝癌的手術切除治療[J]. 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8(1):3-5.
[4] Smyrniotis VE, Kostopanagiotou GG, Contis JC, et al. 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 versus Pringle maneuver in major liver resections:prospective study[J]. World J Surg, 2003, 27 (7) : 76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