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麗
聲樂,顧名思義就是指以人的嗓音和身體作為“樂器”表現出的音樂。人聲表現音樂不可缺少的要素是語言,人聲與語言相結合的音樂就是歌唱。聲樂藝術又是一種聽覺的藝術,也是人們最能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特點在于通過語言和旋律的有機結合、通過美好的聲音、清晰的語言直接抒發(fā)人們內心的情感。在當今文化生活中唱歌可以說是最受人們喜愛和歡迎的一種音樂活動了。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愛好聲樂、學習歌唱藝術的人越來越多,聲樂已成為人們熱烈追求并悉心研究的一門學問,成千上萬的人們專門或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它,其中大多數人都希望能通過一定的途徑來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試圖使自己的嗓子唱出美妙的歌聲來。特別是在廣大青年中,渴望學好唱歌、向往進入高等音樂學府深造的聲樂愛好者起來越多,因此選擇報考各級各類音樂、藝術、師范、高職等院校的學生在逐年增加。而高職高專學校的聲樂又與藝術專業(yè)院校的聲樂課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怎樣上好高職高專的聲樂課是我們每個高職校專業(yè)教師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迅猛發(fā)展,極大地優(yōu)化了我國教育結構和體系。高職院校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操作能力,同時也在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因而藝術教育是任何其他學科都不能替代的。隨著高校的擴招使高等職業(yè)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許多考生把高等職業(yè)院校藝術教育視為無路升入普通高校的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伴隨而來的是生源質量的參差不齊。眾所周知,學習聲樂藝術首先要具備良好的音樂素質,所謂音樂素質就是人自身的嗓音條件、在音樂方面敏銳的聽覺、鮮明的節(jié)奏以及對音樂特別的興趣和愛好。而這類參差不齊的生源無疑給高職校教師的授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說高職校的聲樂教學既具有與其他院校相同或相似的共性化特征,又具有自身的一些個性化特征,而這些個性化特征(包括教學規(guī)律等)直接關系學校的教學質量。
聲樂教學是一種感覺教學,因為從表面上看,在聲樂教學中,學生聲音的好壞及改善,都是通過教師自己的聽覺判斷來進行的。而實際上聲樂教學卻是一門涉及面相當廣的科學。它不只是簡單的歌唱技巧訓練,它涉及到聲樂理論、視唱練耳、樂理知識、鍵盤樂器基礎、中外音樂史、音樂欣賞、合唱訓練與指揮等等諸多方面的知識,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教育理論,教學法等。它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較強的實際演唱能力、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且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與實踐演、唱、教相結合。
高職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面向文化市場,關注技能,要求學生具備適應就業(yè)崗位所需的職業(yè)能力,除了一技之長外,關注職業(yè)遷移能力,注重一專多能的培養(yǎng),要求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yè)素質,具有適應社會生存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培養(yǎng)具有較全面音樂素質的應用型、技能型、復合性、創(chuàng)新性的音樂人才。根據其招生條件的限制、考生生源的參差不齊及聲樂教學現狀,在聲樂教學上制訂出相應的教學計劃,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學達到既定的效果,從而使學生在隨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充分發(fā)揮其專業(yè)特長。
聲樂教學課堂是師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根據教學目標,一定的教學方式,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有計劃進行的多邊互動生成的活動和過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每個學生的嗓音條件、樂理知識等都是有差異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條件,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使學生得到有差異的發(fā)展。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先天條件、后天成長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和技能掌握的情況,學生學習態(tài)度、以及學生通過多渠道獲得的知識信息和資源,都對學生學習聲樂技能技巧取著決定性的因素。與專業(yè)音樂院校不同,針對高職校聲樂專業(yè)的教學目的和特點,在授課上不僅采用一對一小課形式,還可根據學生的不同條件進行小組課和集體課的選擇。在具體的技能技巧發(fā)聲訓練上,給學生的發(fā)聲練習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并且向學生講明具體的發(fā)聲練習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在曲目的選擇上,一、二年級以短小中等的藝術歌曲為主,著重為訓練發(fā)聲打基礎。三、四年級開始先演唱簡單的詠嘆調、宣敘調及其他語種的藝術歌曲,之后重在掌握難度較大的詠嘆調、重唱及歌劇片段等,在學習外國作品的同時,穿插一些中國藝術歌曲及創(chuàng)作歌曲的演唱,形成以外國作品為主、中國作品為輔的歌曲訓練模式。在演唱作品的同時,應通過不同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歌曲教學啟發(fā)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正確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感受歌曲的藝術形象,做到有感情地歌唱。因為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學生在歌唱、欣賞實踐中,通過想象、聯想來認識音樂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并獲得對藝術形象的情感體驗,進入音樂所描述的意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學生通過在校的學習,教師應盡可能地挖掘學生專業(yè)方面的潛力,讓學生能夠充分開發(fā)自身的歌唱潛能,建立正確的聲音概念,掌握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并具備一定的演唱能力,這是高職校聲樂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學生畢業(yè)后既要具備在各種社會音樂活動中登臺演唱的基本能力,又要能適應本職工作崗位的需要。其中包括施教能力和聲樂活動的組織能力兩個方面。施教能力是指學生畢業(yè)后從事教學工作,面對自己的學生能講得明白,同時能夠準確、到位地進行范唱,并能及時糾正學生的演唱錯誤,提高學生對聲音的鑒賞力。另外,畢業(yè)生還要能夠組織、輔導不同形式的聲樂活動。除此之外,高職校聲樂專業(yè)的學生,單純在專業(yè)技能技巧上與音樂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學業(yè)上可能會處于劣勢,但如果教師在聲樂授課學習中有意識地拓寬知識面,強化“多能”訓練,力爭滿足社會的多方期望,那么,其畢業(yè)后的社會競爭力將大大提高,尤其在基礎音樂教育或普及音樂教育層面中的優(yōu)勢將更加明顯。
總之,提高聲樂教學質量,提升聲樂教學內涵,進而服務于高職校聲樂專業(yè)的總體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做到一專多能,適應科技進步、社會發(fā)展和職業(yè)崗位變化的需求,成為21世紀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