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琴(寶雞文理學院外語系, 陜西 寶雞 721013)
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初寫成于1950年,后經(jīng)屢屢修改。它是張愛玲比較重要的作品。不同的讀者,不同的感受。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嘗試從女性讀者的視角對小說《色·戒》中“美人計”故事進行解讀,以期達到和眾多讀者交流的目的。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歐美的女權主義文學批評(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是西方女權運動高漲并深入到文化、文學領域的成果。正如肖瓦爾特所說:“如果說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是婦女運動的女兒,那么它的另一個父母則是古老的父權制的文學批評和理論成果。”①凱特·米勒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性主義的先驅。凱特·米勒特的《性政治》一書中寫道:男男常常獲得權勢并在女人身上運用權勢,男性通過性政治支配女性,所以,“性別支配是當今文化中無處不有的意識形態(tài),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權利概念”。男性把女性局限在性、生育和家庭事務中,規(guī)定了性角色的行為、姿態(tài)、態(tài)度與作風②。米勒特在《性政治》中首次引入一種女性閱讀的視角,已成為“婦女形象”批評的經(jīng)典之作和理論源泉,它的出版標志著女權主義批評正式誕生。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出版于1949年的《第二性》被奉為“女權主義的寶典”,該書嚴厲抨擊男人在生理、心理與經(jīng)濟上對女人的歧視。波伏娃指出:“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沒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經(jīng)濟上的定命,能決斷女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而是人類整體文化,產(chǎn)生出這居間于男性與無性中的所謂‘女性’?!雹?/p>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和顛覆性的文學批評理論。女性主義批評在其發(fā)展中廣泛吸收了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批評的思路與方法,體現(xiàn)了它的開放性,增強了其對父權文化的顛覆性。它是以婦女為中心的批評,其核心是性政治,研究對象包括婦女形象、女性創(chuàng)作和女性閱讀等。它要求以一種女性的視角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它探討文學中的女性意識,聲討男性中心主義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的歪曲及壓抑、丑化。女權主義提倡對于文學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評價來喚醒人們對于女性價值的再認識,大力提倡一種抵抗性閱讀,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認同文本中壓迫女性的性別偏見的,并且培養(yǎng)一種真正從女性視角進行閱讀、拒絕與自己的壓迫者合作的女性讀者。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把讀者與作品的關系作為研究的主體,探討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反應與接受,并研究對作品產(chǎn)生不同理解的社會的、歷史的和個人的原因。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強化閱讀主體的功能,淡化作者的權威話語,讓讀者的想象得到解放,使讀者不再被動地接受作者的奴役。一部作品的意義是讀者個人的“產(chǎn)物”或“創(chuàng)造物”。正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主觀性的存在,不同讀者對于同一部作品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讀者反應批評的目的,不在于尋求文本意義,而是要求盡可能準確地描述、分析讀者閱讀過程對文本的反應和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只有從讀者的角度去分析讀者感受才是真正客觀的。讀者是文學服務的對象,也是文學從文本符號走向意義系統(tǒng)的闡釋者。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關系中,讀者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的力量。作品是寫給讀者看的,作品的審美價值只有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才能體現(xiàn),讀者有權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認識、觀念與思想表達出來與他人分享。
從父系社會開始,男性一直處于家庭和社會的決策者地位,處于社會主流文化的中心,而女性則一直處于社會文化的邊緣,屬于一個被壓制、被束縛、被控制的社會弱勢群體。父權文化的一些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曾不遺余力地丑化女性,說了很多女性的壞話,因此占人類總數(shù)一半的女性們就這樣“合情合理”地被丑化了數(shù)千年,也被壓制了幾千年。而且這些“壞話”被封為“經(jīng)典”,還常常被現(xiàn)代人引用、傳誦。
基督教的《圣經(jīng)》說女人是上帝用男人的一根肋骨做的,女人就應附屬于男人。伊斯蘭教的《古蘭經(jīng)》告訴男人:“你們的妻子好比你們的田地,你們可以隨意耕種?!北环鉃橹袊笆ト恕钡目鬃泳驮鴶嘌裕骸拔ㄅ优c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惫畔ED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說:“女人、奴隸和下等人都不應該為高等人所模仿。懦弱的或不義的人,來生要變成女人?!眮喞锸慷嗟抡f:“事實上,女人是殘缺不全的男人?!蹦岵烧J為:“女人的一切都是謎,同時婦人的一切,只有一個答案:這答案便是生育?!雹芘吮唤缍椤皻埲辈蝗娜恕薄ⅰ吧墓ぞ摺?。提倡“天賦人權”的洛克所指的人并不包括“女人”,他強調(diào)“男人”的權利,丈夫有支配妻子的權威⑤。著名的丹麥語言學家Otto Jespersen認為女性的語言能力存在缺陷,她們多用一些無實質(zhì)意義的強勢詞、空洞的形容詞,詞匯量小且語句不完整等⑥,從智力上貶低女性,認為女性不適合接受教育。以革命性觀念著稱于世的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一書中指出:“兩性之間在理智能力方面主要的區(qū)別是,男子無論從事什么,造詣所及,都要比女子高一籌?!雹哌_爾文是被稱為改變了人類歷史思維的“偉大人物”,可惜他未能讓后人改變性別歧視式的思維模式。我國宋朝大詩人蘇軾深信“萬惡淫為首”;“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瘠”。在父權文化的眼里,女人是弱智、是殘缺不全的“廢人”;是“生育與性的工具”;美女是“禍水”,是會帶來災難的。
父權文化說了很多女人的壞話,目的只有一個:讓女性老老實實地承擔犧牲的角色。試想想,人類歷史上高等教育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為何只到19世紀末女性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怎么可能造就出像柏拉圖、黑格爾這樣的女哲學家和像亞里士多德、馬克思這樣的女思想家?
日本侵華期間,汪精衛(wèi)成立了偽政權,易先生任偽政權中負責特務工作的部長職務。為了除掉易先生這個漢奸,六個愛國青年大學生展開了暗殺行動,并接受了當時蔣介石政權中特務機構的領導。王佳芝是其中愛國青年之一,她利用美色成功接近了易先生,并成為他的情婦。在接觸中,王佳芝對易先生動了感情,并在關鍵的時候救了他。王佳芝暴露了身份,與另幾名愛國青年一并被處決。
“色”的含義十分豐富,如顏色、色欲、好色、臉色、色彩、姿色、氣色、景色等。在自然界,“色彩”在客觀上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在主觀上是一種視覺感受。人類長期生活在色彩環(huán)境中,逐步對色彩發(fā)生興趣,產(chǎn)生了對色彩的審美意識。色彩是最通俗易懂的表達元素,色彩最能影響觀眾的視覺感受和情緒狀態(tài),能夠寄托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使作品通過色彩與觀眾產(chǎn)生情感共鳴。第一次聽到小說《色·戒》的名字或看到小說《色·戒》的題目的讀者大都會有一種強烈的好奇感,有一種似懂又非懂的感覺,有一種非常想知道的沖動。
使用“美色計劃”是父權制文化的許多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的傳統(tǒng)的故事敘述模式。在美人計故事中,出現(xiàn)在觀眾視野或讀者腦海中的女性通常很年輕美麗、性感可人,嘴唇上涂著鮮紅的口紅,描有彎彎的柳葉眉,走路婀娜多姿,楚楚動人。這樣的女性一出場,幾乎沒有哪個男人不沖動。男人的動物性也在那一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小說《色·戒》一開始就將讀者的眼球引到了室內(nèi)麻將桌前的女主人公之一王佳芝上,“臉上淡妝,只有兩片精工雕琢的薄嘴唇涂得亮汪汪的,嬌紅欲滴……”與其他年長的太太們相比,王佳芝那年輕的外表與鮮紅的嘴唇十分突出。讀者此刻馬上預測這位年輕美貌的女性肯定是故事的女主角,由此腦海中展開翩翩遐想。與此同時,《色·戒》中的“色”的一種暗含蘊義:“色情、欲望”等情緒,再與影片的社會大背景相聯(lián)系,“血腥、戰(zhàn)爭”又會涌上讀者的心頭。
與王佳芝的妖艷相對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易先生“穿著灰色西裝,生得蒼白清秀……”⑧冷色象征權威、高貴、含蓄,同時也意味著冷漠、陰暗、沉悶、防御。作品中那壓抑的、昏暗的“暗灰色”突出了對那段特定歷史環(huán)境的渲染。整個畫面深沉、暗淡,這一方面迎合了作品宏大的敘事背景,讀者不由自主地會想到魯迅先生對“故鄉(xiāng)”的一段描寫,到處是灰蒙蒙的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村莊與樹木。就在這樣一個政局動蕩、民不聊生的年代,一群懷抱理想、充滿智慧但又缺乏自信的大學生(王佳芝只有大一),拼著一腔愛國熱血,自發(fā)實行暗殺汪偽特務頭目易先生的“美人計”。王佳芝就是“美人計”中的勾引男性易先生的焦點人物之一。
“色”反映了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社會地位。男性的色彩是以暗色的衣著為主,與當時時代的主背景色一致,他們代表權威,是控制者與謀劃者的角色,言行暗含“陰險、狡詐、暴力”。女士身上所折射的耀眼的鉆石色、大紅唇色只是灰暗的大背景下的陪襯色。語言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通過語言這面鏡子,我們可以觀察社會,分析社會。在傳統(tǒng)的男權社會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屬品,是男性的一種裝飾品,是男性可觀、可看、可用、可發(fā)泄的對象,是被男性控制的對象。女性屬于弱者,是波伏娃所說的“第二性”?!吧钡母行耘c“戒”的理性也反映了一種世俗的思維定勢:女性是感性的,男性是理性的。傳統(tǒng)的文學作品中,女性常被描寫成男性的玩物。波伏娃和米勒特都揭露和批判了勞倫斯小說中的性愛描寫及所反映出來的性政治傾向。《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的梅勒斯把康妮視為獵物,讓她對他服服帖帖,不允許她對他有絲毫的反對。“他的心里是難過的,她看見了當她要反對他時,他是多么的厭惡她。”⑨
《色·戒》中,雖然是王佳芝主動勾引老易的,但在兩人的交往中,王佳芝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王佳芝制造機會接近易先生,挑逗他,但約會時間、地點全由他決定,她永遠在等待,他才掌控情勢。當她要換下新做的旗袍時,易先生命令式地說:“穿著”;當她要脫下試戴的鉆戒時,他依舊是命令的語氣:“戴著”。她在服從中衡量他是否上鉤。在第一次的性里,他施虐,而她企圖扳回劣勢,但仍被打壓下去。傳統(tǒng)的女性的“性玩物”形象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許多現(xiàn)代影視作品及網(wǎng)絡中,女性的“性玩物”形象總是“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觀眾視野或讀者的腦海中。女性的被玩弄、被人娛樂的角色有增無減。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目的就是要喚醒讀者的性別意識,聲討文學作品中對女性形象的歪曲與丑化,最終顛覆和解構父權文化,獲得兩性的真正平等。
自古男人好色。排練話劇節(jié)目時,王佳芝含情脈脈地注視著鄺裕民,那種朦朧的、甜甜的愛意是言語無法傳達的,這也為后面她為所愛的人所做的犧牲做了情緒上的鋪墊。遇到鄺裕民之前,王佳芝的眼神是單純而清澈的;遇到鄺裕民之后,王佳芝的眼神逐漸變得復雜而模糊。
戒指是女人相互之間攀比、炫耀的資本。在小說《色·戒》開篇第一句話就有如下描寫:“麻將桌上白天也開著強光燈,洗牌的時候一只只鉆戒光芒四射?!遍熖穆閷⒋髴?zhàn),討論的主題就是鉆戒。“馬太太你這只幾克拉——三克拉?前天那品芬又來過了,有只五克拉的?!薄澳隳侵换鹩豌@十幾克拉,又不是鴿子蛋?!边@時主角易先生出場了,他板著個臉孔,目光深邃地說:“對我說,再好的鉆石也是石頭,你看你們戴在手上牌都打不動了?!币紫壬惆橥跫阎サ接《戎閷毜耆°@戒,那顆閃閃發(fā)亮的超大鉆石不光讓觀眾驚呼,也讓王佳芝的嘴角一直抽動,對易先生喃喃道:“走吧,走吧?!迸藭榱艘患硗庵锒涀约旱纳矸?,也會為了那所謂的“情”而放棄原則,甚至丟掉自己的性命。就這樣,一場精心布置的鋤奸計劃就在鉆石的光環(huán)下以失敗而告終?!耙驗槟腥怂土艘幻督渲妇托能浟?,這就是女人?!迸藶榱艘幻躲@戒而放棄原則、丟掉了區(qū)區(qū)性命。這就是男人眼中所謂的“殘缺不全”、“弱智”、“充當性玩物”的女人!
“美色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有不少的讀者不免對王佳芝產(chǎn)生同情、憐憫,但也有更多的讀者對她產(chǎn)生了“恨鐵不成鋼”的感慨。作品《色·戒》要告訴女性讀者“色計”不可行,必須“戒”之。它的寓意在于:女性要獲得成功,要取得與男性的平等地位,靠“色”是注定要失敗的。女性應該用知識、用智慧、用理性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張愛玲的女性主義思想在此可見一斑。
①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2年版,第343頁。
②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頁。
③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鐵柱譯,中國書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④⑦歐陽潔:《女性與社會權力系統(tǒng)》,遼寧畫報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第37頁。
⑤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頁。
⑥ 王烈琴:《優(yōu)勢與差異:言語交往中的性別因素》,《外語教學》,2005年第5期,第21頁。
⑧ 張愛玲:《色·戒》,金宏達、于青編:《張愛玲文集》(第一卷),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250頁。
⑨ 戴維·勞倫斯著,劉明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外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