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欣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記憶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國內的傳統英語教學,尤其是中小學英語教學,都把重復式輸入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然而,隨著英語教學的全方位改革、素質教育的逐步實施、先進的教學設備以及英語學習資源日益豐富,加之一些西方語言學家的學說在中國的傳播,交互、自主的英語學習模式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而傳統的以背誦為典型特征的英語教學則因其“枯燥、機械”而被學生所忽視。但是,以背誦為代表的重復式輸入仍然有著很強的理論依據。本文從語言習得的角度出發(fā),重新審視重復式輸入對英語學習的作用。
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1982)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語言習得五個假說。他的語言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認為,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因此只有首先獲得最佳的語言輸入才能促進語言習得。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一些語言學家把“輸入(input)”與“吸入(intake)”兩者做了區(qū)分,認為“吸入”是學習者接觸的語言中實際“進入”并且起作用的那部分語言。隨之發(fā)展出了注意假說(noticing hypothesis),認為語言輸入除非被注意到,即有意識地登記,否則不會變成吸收性語言。同時,Krashen的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認為,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取決于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消極態(tài)度(缺少動機、自信,或焦慮)被認為是一種過濾器,能阻礙學習者對輸入信息的運用,從而影響語言學習的效果。
Skehan(1998)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語言學習的內在機制進行了探討。根據他的理論,語言知識在長期記憶中的儲存形式有兩種:一是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分析性記憶(rule-based analytic sysem);二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套語體系(memory-based formulaic system)。前者在記憶空間中所占空間小,靈活性強,但在緊迫的即時交際中,臨場運用規(guī)則造句需要較多時間和注意力,所以難以做到準確、流利、地道;后一體系則包含了大量的套語,所以能夠在交際時間有限的壓力下快速從記憶中提取出來,并且能夠做到準確、流利、地道。Sinclair(1991)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認為語言是一個以語法為基礎的可分析的系統,又是以記憶為基礎的公式化(或短語化)的系統。英國威爾士大學心理學教授Ellis(2002)也在他的心理學理論中指出語言學習是一個逐步積累范例的過程。流利運用語言的基礎就是存儲在記憶中的大量言語范例。
加拿大語言學家Bialystok(1978)提出,外語學習者的知識可以分為顯性語言知識和隱形語言知識。前者指學習者意識層中所有關于目標語的諸如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后者指那些內化了的、存在于學習者潛意識層中的語言知識,使學習者形成對目的語的語感,不假思索地流利使用語言。學習者的隱性知識越多,語感就越好。在學習者使用語言時,真正起作用的是那些已經內化了的隱形語言知識,而這需要反復的語言輸入才能達到。
行為主義學派提出了“刺激-反應說(stimulus-response theory)”,認為學習就是形成反應與反應之間的聯系。第二語言習得是學習者通過“模仿”和“強化”逐漸掌握構成第二語言行為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雖然后來的先天論者們對行為主義的觀點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認為語言習得主要依賴學習者與生俱來的大腦語言習得機制,外在的語言環(huán)境作用主要是“激活”語言習得機制,但兩者都把“刺激”或“激活”看作語言習得的必備條件。
重復式輸入包括反復聽、反復寫和反復背誦。反復聽是指反復聽與教材同步的錄音材料,第一遍獲取大意,抓住大概信息;第二遍精聽材料,做到逐詞逐句仔細聽,將聽不懂的地方作出標記;第三遍通過同時放錄音和看材料,將沒有聽懂的地方找出,弄清聽不懂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反復聽該詞/詞組/句子,建立起條件反射,直到聽到該處就能夠反應出它的漢語意思;從第四遍起將材料全部放出,在標記處特別注意,然后反復聽,將聽不懂的地方變成輕而易舉就能聽懂。反復寫是指把不會拼寫的單詞、記不住的短語以及結構復雜難以掌握的句子反復抄寫,直到條件反射似的記住為止。反復背誦是把學習材料熟讀成誦,記住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章中的詞匯。
通過這種微觀的學習,學習者可以運用多種感官注意到學習材料的細節(jié)及固定搭配,記住一般性記憶所記不住的細微內容。通過口、耳、手并用,增加信息輸入通道,將可理解性輸入更加快速、牢固地儲存到大腦中,使“輸入”最終轉變成“吸入”,將“吸入”轉變?yōu)椤拜敵觥辈⑹埂拜敵觥钡玫竭M一步強化,將外來知識轉化為內在知識;擴大以記憶為基礎的套語體系,使學習者在緊迫的即時交際中更加準確、流利、地道地使用目標語,同時增加隱性知識,增強語感,減少母語的負遷移,克服“中式英語”。并且通過反復的“刺激”或“激活”使學習習慣得到不斷鞏固,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此外,由于學習者的語感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焦慮和消極情緒也就隨著減少了,情感過濾器隨即關閉,從而有助于以后的學習。
一些前輩曾強調過背誦式輸入的重要性,筆者在先前研究的基礎上,將背誦式輸入擴展為重復式輸入,在肯定背誦的同時增加了反復聽和反復寫。首先應該重視背誦的作用,它可以增加隱性知識,使詞組轉換更加準確、流利,更具創(chuàng)造性。說和寫同屬于語言輸出。說是一種即時行為,而這種臨場發(fā)揮的基礎便是即興思維。而寫與說相比,有寬裕的時間來修正即時發(fā)揮中的輸出不足。因此,背誦有助于提高口語和寫作。但是,如果只背誦不抄寫,很多學習者會因忽略單詞的拼寫而眼高手低,寫作時本能夠運用所背知識,卻因不會拼寫而無法使用。而反復抄寫可以彌補這一缺點。其次,由于單獨的背誦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這樣會減少練習聽力的時間。口語和寫作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聽力卻不能得到足夠的鍛煉,這樣會出現只會說不會聽的情況。而反復聽正好能夠彌補這一缺點。在聽、說、讀、寫中,聽力始終處于基礎地位,是學習和吸收語言的重要途徑。語言的學習是自聽力開始,因此聽力訓練應該先于口語。第三,通過反復聽來提高聽力,對口語也有促進作用。聽力和口語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在反復聽的過程中,可以適應、熟悉和儲存新的語言的聲音符號,從而形成有效的感知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下意識地模仿,發(fā)音和語調的標準化程度也就更高,母語在發(fā)音方面的負遷移也就隨之減少。最后,把反復聽、反復寫和反復背誦結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記憶效率、減少記憶時間、增強記憶牢固度,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丁言仁和戚焱教授(2001)對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的84名學生做了調查,結果表明,通過背誦課文和短語知識,背誦課文的實驗組學生遠遠勝過未背誦課文的對照組學生。
董衛(wèi)和付黎旭(2003)以華中科技大學2001級計算機、通訊專業(yè)四個自然班135名學生為對象就背誦課文做了一次調查,結果表明,背誦式輸入對大學英語學習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對詞匯習得、語感培養(yǎng)的作用尤為顯著。
周琳(2005)以貴州大學2002級兩個班71名學生為對象進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在學習中,背誦的地位不可取代,它有助于解決中式英語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詞匯量。
丁言仁和戚焱教授(2005)的另一項有關探討詞塊知識、語法知識與口語和寫作水平之間關系的研究表明:相對于語法而言,學習者運用詞塊的能力與英語口語成績和寫作成績具有更加顯著的相關性。也就是說,學習者運用詞塊的能力越強,英語口語和寫作的能力就越好。而重復式輸入恰恰可以增強記憶中的套語體系,增強運用詞塊的能力,從而提高口語和寫作水平。
許多學習英語的成功人士也都把背誦式輸入作為學習英語的法寶。CCTV-9的主持人劉欣說:“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語言點都被關注、被理解,知道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背誦課文的同時,單詞的發(fā)音得到了練習,單詞的拼寫得到了鞏固,句子結構、動詞變化、語法、時態(tài)等都得到反復的捶打,直到被完整地印在我的腦海里……我當時總是守在電視機前,用報紙把屏幕下方的中文字幕貼上,站在電視機跟前仔細聽每一句話,聽不太懂也愿意陪在電視機前?!避浅射撘矊⒆约旱挠⒄Z成績歸功于大量背和反復聽。
重復式語言輸入符合語言學中語言習得的自然過程,有著很強的理論基礎和研究依據。因此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效上都被證明是一種非常好的語言學習方法。然而,在現在的許多大中學,這一方法都因耗時耗力而被老師和學生所忽略。許多人認為當前學生的自主性加強,又有多媒體網絡來保證充足的語言輸入,重復式輸入這種需要花很多時間進行反復記憶的學習方式是與素質教育向違背的。教學設施確實進步了,教學條件確實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資源也空前增加了。可是,為什么大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卻沒有得到顯著提高?或許學習英語的關鍵問題不在于這些外在因素。我們確實應該重新審視一下這一傳統教學精華。
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Skehan,P.A.,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inclair,J.M.,1991.Corpus,Concordance,Col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N.C.,2002.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A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cquisi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4).
Bialystok,E.A.,1978.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28).
丁言仁,2001.背誦課文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J].外語界(5)。
丁言仁,2005.詞塊運用于英語口語和寫作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3)。
董衛(wèi),2003.背誦式語言輸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J].外語界(4)。
周琳,2005.背誦課文與大學EFL教學的相關性 [J].山地農業(yè)生物學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