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紅 胡 玲
摘要:每個時代的人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經驗,都會遭遇到獨特的現實問題。學習問題交顯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深層上與社會變革引發(fā)的人的問題、尤其是人的生存問題相關聯。解決這些時代問題需要樹立新的學習生存理念。使學習成為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馬克思主義實踐生存哲學思想為深層理解“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的概念意旨和本質意蘊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關鍵詞:學習;生存;方式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09-0044-03
一、學習問題與人的問題
“問題”是人們在前進道路上所遇到的且必須加以解決的矛盾和困惑。每一時代的人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經驗,都會遭遇到獨特的現實問題?!皢栴}”總是表征著人的現實存在狀態(tài),“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笆侵湟磺袀€人的時代之聲”。
“學習”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問題是由社會的變革所直接導引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信息技術革命、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學習對于個體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使學習問題日益突顯,學習不僅關系到個體的發(fā)展,而且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fā)展走向。這個問題不僅成為當代多學科共同探討的前沿和熱門話題,而且成為關心人類命運的企業(yè)家和政治家們所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由此推動著當今全球范圍內倡導終身學習、創(chuàng)建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會的時代潮流。
“學習”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問題在深層上與社會變革引發(fā)的人的問題相聯系。當今時代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經過對傳統(tǒng)惟經濟的發(fā)展模式以及人類的生存狀況的清醒而深入的反思,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因素在社會發(fā)展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人的主體性、價值和意義等在當代獲得全面發(fā)展的可能性;但問題是,在觀念上我們可能已經理解和接受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但在實踐中。我們卻基于某種利益、效率的尺度撇開了這一理念,使人在全面展現其內涵時卻陷入了重重困境。困境的體現是多層面的,從學習上看,學習指的是人的學習,是人自覺地改造、提高、完善自身的過程,是使自身成為主體并不斷增強主體性的過程。而在現實中,本來是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學習卻被僅僅當成了獲取分數、學歷、文憑、證書的手段,成為獲取金錢、地位、榮譽、權力的工具,學習視野中的人被遺棄了,學習非但不是為了人的發(fā)展與完善,反而成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學習中尋找不到快樂,反而成為一種負擔和壓力。這種“無人的學習”的問題在于:一方面,人們愈來愈意識到學習對于完善人、提升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人在從事學習活動時卻出于某種功利的目的而偏離了學習的根本旨趣,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與困惑。使學習突顯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學習問題與生存問題
人與學習的關系是密切而復雜的,學習問題的根源在于沒有全面、深刻地理解人與學習的關系,從而也預示著人的問題是解決學習問題的支點。而在諸多人的問題當中。最基礎的莫過于人的生存問題。因此,解決學習問題最需要將其與人的生存問題聯系起來思考。
誠然,生存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存在狀態(tài),是當今時代發(fā)自內心的最實際的呼聲。近代工業(yè)社會以來,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fā)展,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物質上的豐裕,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存條件、提高了人們的生存質量和水平。然而,正當人類在驚嘆科技的神奇、享盡科技帶來的繁華與便利之時,科技的負面影響卻悄然而來,人口膨脹、能源枯竭、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核武器威脅等問題逐步侵入了人們的生活世界,擾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這種狀況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會和人類生存的極大威脅。諾貝爾獎獲得者P·克魯芩于2000年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人類世”(也譯作“人類紀”),成為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視角。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東生院士認為,“人類世”的意義在于提醒人類:“人的活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地質營力,對于地球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劇,已經引起了地球環(huán)境一些不容樂觀的變化,正在加劇侵蝕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系統(tǒng),因此,我們人類必須注意自己的行為。以免引起大的人為的自然災害。”這絕非危言聳聽,生態(tài)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要障礙。
在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存與發(fā)展危機面前,風險與機遇同在,人類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終的災難。而將要發(fā)生哪一種情況,人們愈來愈認識到這依賴于一種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動。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動主要依賴于人的學習來發(fā)展。而人的學習現狀如何?現實讓我們不難作出判斷:當危險和復雜性在我們的生活中達到新的水平時,人們的理解、行動、決策和價值卻仍然根植于一種不合時宜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中。
對于人類的這種學習狀況,早在20世紀70年代羅馬俱樂部在《學無止境》中就已深刻指出:“當代學習的不足,導致了人類狀況的惡化和人類差距的擴大。我們的學習方法是令人震驚地落后,這種狀況使個人和社會在對付全球問題所提出的挑戰(zhàn)方面。都未能作好準備?!薄皩W習的失敗從根本上說是我們一切問題的問題,這是因為這種失敗限制了我們對付許多全球性問題中的其他每個問題的能力?!庇纱恕W習日益與生存聯在一起,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大會討論了世界經濟、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提出了終身教育、走向學習型社會的根本對策。會后成立了以埃德加·富爾任主席的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開展全面的國際合作研究,1972年富爾以“學會生存”為題向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指出:“唯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夠培養(yǎng)完善的人,而這種需要正隨著使個人分裂的日益嚴重的緊張狀態(tài)而逐漸增加。我們再也不能一勞永逸的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去如何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這是在人類學習和發(fā)展史上,首次將人的生存問題與學習問題在深層次上聯系起來。
將人的生存問題與學習問題聯系起來,是伴隨人們對追求現代性的生存方式的反思進行的。對人類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轉型所引發(fā)的人類生存問題,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早有批判。早在18世紀,法國的思想家盧梭就曾經對科學技術在工業(yè)生產中的應用所引發(fā)的社會道德的墮落。提出過尖銳的批評。到了19世紀,馬克思以他深遂的洞察力和科學辯證的思維方式。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勞動和人的本質的異化問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異化理論,指出了人類社會和人的生存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20世紀初。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更進一步暴露了人類生存方式的弊病和危機。后現代思想家對現代性生存方式所引發(fā)的社會和人的危機更是揭露無遺。這種現代性的生存方式深深地影響了人們對學習的認識。本來。
一切學習都是關涉人的學習,都是為了人的學習,但在工業(yè)社會工具理性的極度張揚下,任何事物都難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學習也突出地呈現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學習成為應付考試和尋找職業(yè)的工具,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日益功利化。從整體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義。結果是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個體和社會世俗發(fā)展的要求,卻導致了個體的人格危機、精神危機、德性危機以及產生的嚴重的片面發(fā)展和畸形發(fā)展,培養(yǎng)了許多有知識、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單面人”和“非道德的人”。人的學習存在的危機與問題。是對學習認識的片面、扭曲、停滯與不足所造成的。
三、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
人類的生存現實、人類的學習現狀以及人類對學習的認識不足都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學習的本真意義。學習究竟是什么?應該樹立怎樣的學習新理念?人應該怎樣生存?基于學習、人、生存問題之間的有機關聯,結合當代哲學的生存論旨向,我們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存論哲學思想為指導來深層認識這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實踐生存哲學是從生存實踐活動的分析研究出發(fā),以“實踐”為核心概念和理論線索,來探討人(包括人類社會以及現實的個人)的生存問題的。在過去的語境中,實踐遺失了它的生存論意蘊,即遺失了實踐作為個體的生命表現和體驗生活的生存境域性與內在目的性。仿佛“實踐”可以在人的生存之外展開。似乎“實踐”就是改造外部世界?,F代的實踐生存論認為,實踐首先是人類的生存活動,它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所進行的活動,它是人類的生命活動,人類要維持自己生命的存在與發(fā)展,就必須進行改造環(huán)境的活動,通過改造環(huán)境的活動,創(chuàng)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存在和發(fā)展。在此意義上,所謂實踐是人類的生命活動。是人類的生存活動方式,是人生存的特質所在,人的生存活動是通過實踐方式展開并得到闡釋的。因而人的生存是實踐的,而實踐是生存的。
在當代,把學習當作人的一種生存方式,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重要的是實踐。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從深層上去理解“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的概念要旨和本質意蘊,以廓清理論上的迷霧,提升實踐上的自覺。
理解“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首先要把握它的概念要旨。在這里,生存不是一個簡單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個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諦的反思性的哲學概念。生存并非簡單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著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終完成于某一確定的狀態(tài),而總是向未來,向新的可能的開放。一旦凝固下來,它就會失去生命的活力、張力,物化甚至腐化。在這里。方式也不是簡單的詞典意義上的“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而是一個表現事物屬性的哲學范疇。方式并非簡單地指“某種外在的形式或某種可供選擇的手段”,而是指“從結構和功能的統(tǒng)一上去表現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直接實現出來的本質屬性”。方式具有歷史性,它所表現的是一定歷史時期人們(或某一社會集團、社會階層、社會公共體等)認識事物、思考問題的本質特點,是特定時代、特定人群特殊的,對某一事物屬性的模式化。因此。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的具體樣式,是生存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形式。推演之,“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可以這樣理解:當下的學習是生活在當今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時代的人“生成著的存在”的一種具體樣式。它含有如下意蘊:當下的學習,不是簡單地為了一種生命的存活,而是為了一種生成著的存在;當下的學習。不是為了那種動物式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而是注重生存意義與生命質量,強調人、社會、自然全面協調發(fā)展且具有自我反思、約束及調節(jié)機制與效應的屬人的生存;當下的學習,不是一種簡單的物化的手段或謀生的工具,不是為著眼前的活著,而是為著人的內在需求的樂生的目的,為著未來的新的可能的生活;當下的學習,不能僅僅為著單個個體的生存,更應著眼全人類的生存,因為沒有全人類的生存也就談不上個體的生存;當下的學習,不是一種凝固的、靜止的表達,而是一種始終開放的、不斷發(fā)展的追求。
理解“學習是當代人的一種生存方式”,還需要進一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生存論哲學思想來深層認識其本質意蘊。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存,“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二者在實踐——生存論意義上是同一的。人的存在是個體、群體與類“三位一體”的存在,他們分別是人的存在的個別形態(tài)、特殊形態(tài)和一般形態(tài)。從馬克思的實踐生存論視角,從人的存在的這三個維度我們可以進一步明晰學習與人的存在的關聯以及學習作為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的本質意蘊。
首先,個體存在與學習。人首先是一個個體的存在。這種存在是現實可感的,用純粹經驗的方法就可以確定的存在。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的個體存在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作為實際活動的現實的有生命的個體。人的存在與動物的存在不同。動物具有完成了的、特定化的和具有確定性的本能,動物的存在是其遺傳本能和生物習性的展開,是與自然環(huán)境直接同一的求生活動。人的存在則不同,一方面,人是一種非特定化存在,具有生物習性的未特定化、生理上的未完成性。人的非特定化特性決定了人“必須從他的環(huán)境中不斷地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術。為了求生存和求發(fā)展,他不得不繼續(xù)學習?!绷硪环矫妫瞬皇菫榱舜嬖诙嬖?,而是為了更好地存在而存在,人不是象動物那樣適應環(huán)境,而總是不斷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于動物的物質需求而屬于人自己的內在精神。
其次,群體存在與學習。人雖然表現為一個個體,但是每一個個體又總是隸屬于由相同或相近的地緣、血緣、文化、利益等組成的由許多個體成員共同生活的統(tǒng)一體。就此而言,人是一種“合群”的動物。在人類社會初期,面對巨大、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壓力,人們集結成自然群體,借助群體的力量謀求生存。美國人類學家羅杰·雷文經過長期研究指出。原始的學習活動是通過群體生活來體現的。群體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庫”,它保存、選擇群體中有用的行為,并在傳遞中促進新行為的創(chuàng)造。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交往的廣泛。個人聯合為社會。借助社會群體的力量超越個人的能力實現自我發(fā)展。在處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個人不僅意識到人們之間的共同性,而且還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互制約性;不僅意識到他的活動應是自由自覺的,而且也感到在現實中也會受到社會所制約。所以,一定社會群體的形成,必定伴隨著相應的群體制度的形成,人作為群體存在,需要學會制定規(guī)則、制度,使不同的人能和諧地共存。不僅學知、學做,更重要的是學會共同生活、學會關愛、學會理解,學會與人合作。在現代社會,個人所歸屬的群體之間圍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必然會發(fā)生各種利益關系、競爭關系,群體需要通過共同學習來協調、來化解。
第三,類存在與學習。將人類作為整體來考慮時,人是一種類存在物。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有其“類本質”,人的生活是一種“類生活”,人的意識是一種“類意識”。人可以是一個個個體,也可以從屬于某一群體,但是,無論個體還是群體,都是人類大家族中的成員,生活在一個地球的大家庭里,就有一個如何面對人類的共同問題,如何尋求人類的共同利益而開展共同學習的問題。歷史上看。人類很早以前就產生了“類”的意識,但這種類意識由于人們生活地域、交往狹小的局限,人們往往拘于“族群”的狹窄視域,如在封閉的原始部落,群體就是他們現實和現象中的類。人的類存在的突顯與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經濟全球化,伴隨通訊技術和交通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的發(fā)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時空壓縮,整個地球壓縮成一個地球村,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集中表現為促成了人類共同利益的形成。人們由于交往范圍的擴大而形成的個人、群體與類的極大關聯性,要求以人類共同利益作為其價值取向來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攜起手來共同學習,解決共同的問題。尋求共同的發(fā)展。
總之,學習本來就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當人們意識不到它時,它是隱蔽的、被動的;當人們覺醒時。它將從人類的諸多生存方式中脫穎而出。有參照地成為一種起主要支配作用的方式。學習作為新時代新世紀的一個生存概念,“不學習即滅亡”將直面所有的人和社會。因此,無論從人的本性還是時代的發(fā)展,抑或從當下人類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問題而言,學習化生存,都應當成為我們時代一個最緊迫的口號。
責任編輯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