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提高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闡述了自主學習的概念,從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角度探討如何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并闡明了運用策略培訓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可行的。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訓練
一、引言
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研究領域,人們更多的側重于教師教學方法上的改進,而忽視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強調老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引進并研究了西方的教育理論,人們對學習者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進行了重新審視,強調學習者要為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正如語言學家Andrew D. Cohen指出,“語言學習的成功取決于學習者本人,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因素及其充分利用學習機會的各種能力?!?/p>
這種觀念的變革使教學由過去的以“教”為本變?yōu)橐浴皩W”為本。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把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由過去的“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轉變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上來。本文結合目前大學生英語學習現(xiàn)狀討論自主學習的內涵,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及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
二、自主學習的內涵
自主學習(autonomous learning)又稱自我調節(jié)的學習,這一概念由Henri Holec20世紀80年代初正式提出,他認為自主學習指的是“對自己學習負責的一種能力”,即讓學生能夠就有關學習方面的問題進行決策。齊莫曼(Zimmerman)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本質上是對學習的各個方面或者學習的整個過程做出調節(jié)和控制。龐維國認為從學習的緯度上講,自主學習是從學習的諸方面來綜合地規(guī)定自主學習的本質屬性。從學習的過程來講,自主學習是從學習的整個過程來闡釋自主學習的實質。David Little (1991)認為,學習者自主的實質是學習過程與學習內容的心理聯(lián)系,即進行客觀的,批判性反思的獨立學習能力。因此,他認為不能把自主學習看成是新的教學方法,而是學習者能夠獨立地確定自己的學習目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并確定自己的一套評估體系的能力。
綜合上述觀點來看,自主學習具有能動性、相對獨立性和有效性。自主學習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確定目標。就是學習者要能夠根據(jù)自己及教師,教學大綱,社會需求,確立學習目標。(2)確定學習內容。學習者必須識別并收集那些能夠幫助他們實現(xiàn)目標的學習材料。(3)運用合適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學習者在學習實踐中應總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4)控制學習時間、地點及進度。學習者能識別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并能有效保證學習時間,調節(jié)學習進度。(5)評估學習成果。學習者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評價,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三、培養(yǎng)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由于長時間以來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課堂成為傳授信息與知識的“輸送帶”,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其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未受到激發(fā)而受到壓抑。而且大學英語教學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是只注重書面語言能力的提高,忽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隨之產生了“聾子英語” 、“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中國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 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一目標和要求既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現(xiàn)代教育的最終目標。古人云,“給人以魚,一日食魚;授人予魚,終身得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F(xiàn)代社會是信息化時代,人們要處理大量信息,要適應迅速變化的環(huán)境,只有當人們掌握了如何學習,才能學會如何應變和自我調節(jié)。我國的葉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教是為了不教,要讓孩子們學會學習”,教育應以培養(yǎng)學習者自給自足的能力為目標。也就是說,要培養(yǎng)學習者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未來獨立學習所需的技巧和能力,借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其次,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目標。語言教學的開展以人們如何學習為依據(jù)。語言學習是一個積極的動態(tài)過程 是學習者綜合運用各種策略模式對信息進行加工, 并監(jiān)控、 檢查各個加工過程, 最終達到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的過程。語言學習本身是一種目標取向的行為,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掌握語言知識,而是看人們是否能夠熟練地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用語言來完成各種任務,更重要的是,是否掌握了自己日后繼續(xù)學習所必須的方法技巧,即學習的策略。語言學習的這一目標也就是學習自主。
再次,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要求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個班級四、 五十個學生, 甚至更多, 他們的需求形形色色, 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認知水平、認知方式、個性特點、語言學能、情感特征各不相同。相對而言, 每位教師總有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
方法和風格, 難以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因此, 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外語教學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語言環(huán)境, 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開展聽、說、讀、寫及譯的相應訓練, 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學習自主性被認為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先決條件。
四、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措施
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學習者完全獨立的個體學習,互動、協(xié)商和合作是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習自主性的培養(yǎng)一方面依靠學習者自己摸索,另一方面靠教師適時、系統(tǒng)地指導。對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應考慮到:
1. 更新學習觀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我國學生學習,受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影響,往往傾向于依靠老師,而不是主動采取措施來管理自己的學習。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新生入學起,就要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向學生闡明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說明教師及學生所應承擔的角色,鼓勵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合作精神,消除對教師的過度依賴心理。要讓學生明白,只有學習者本人才是學習的主人,要對自己的學習負主要責任。雖然教師的“教”在外語學習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更重要的還要靠學生自主的“學”。
2. 教師應協(xié)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確立學習目標指的是學完一門課后想要達到的目的或所能掌握的技能。確立目標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習計劃的制定建立在目標的確立之上,二者緊密相連,因此,這兩項活動是同時進行的。新生入校時,教師應幫助學生根據(jù)課程設置上對課程目標的要求以及學校教學的統(tǒng)一安排,對照自己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分析自己的不足,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采用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學習措施,以實現(xiàn)課程要求的和自己確立的目標。學生設立的在該學期或一學年內要達到的目標基本上相同,如:(1)通過本學期的各項測評;(2)通過全國英語應用能力考試或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等。我們結合學生確立的學習目標和他們的具體情況指導他們制定學習計劃:針對自己的弱點進行強化補充,擴大閱讀量,做適量的聽、說、讀、寫、譯訓練,每天記10到20個單詞或短語等。要求學生每周對自己的學習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一次反思檢查,及時調整補充以達到計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3. 鼓勵學生記錄自己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學習者評估自己英語學習效果的能力是英語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在自主學習中尤為重要。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應只是傳授某些英語知識,而應教會學習者如何獨立地進行學習,這就有必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評估、自我監(jiān)控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刹扇×艘韵麓胧?(1)要求學生根據(jù)中學的英語學習情況判斷自己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2)參加英語等級考試測試英語水平;(3) 進行課堂評估和階段評估:課堂評估主要是學生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進行評估,階段評估即要求學生評估自己半個月來的學習情況、計劃的實施以及對任務的完成情況等,并及時調整、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計劃。
4. 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者策略訓練和自主學習之間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成功的外語學習者都有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在課堂上通過以下四個階段對學生進行策略訓練。(1)展示(presentation):教師交代所要訓練的學習策略,比如在閱讀中如何猜測生詞含義的技巧,學生通過教師的介紹了解此種方法的主要特征。(2)示范(teachers modeling of strategies):向學生示范學習策略的具體操作方式。教師通過舉例說明如何利用構詞法及因果、轉折、序列等線索猜測生詞意義。(3)訓練(scaffolding):提供材料對所展示的策略進行專項訓練。教師提供含有生詞的句子,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進行模仿,通過大量練習掌握所獲得的學習策略。(4)擴展(expansion)和自我控制階段: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綜合訓練所學策略。長期系統(tǒng)的策略訓練不僅使學生具備了較強的策略意識,自覺地運用訓練過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而且還逐漸消除了學生學習外語的畏難情緒,甚至產生對英語的興趣。訓練順序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從指導練習到半指導練習,再到完全獨立自由地練習;從單一訓練到綜合訓練。
目前,我國外語教學正面臨著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挖掘其學習潛力,使學習充滿樂趣,成為每個外語教學者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和角色定位,樹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的探討對推動高校外語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0.
[2] 李紅梅.自主學習的理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6).
作者簡介:
覃春暉 (1981--),女,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論,外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