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個立足整體的絕妙提問能起到提綱挈領、引領學生深入探索、撥云見日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應是在把握文章主旨后,高屋建瓴式的提問。問題的提出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閱讀文本。
[關鍵詞] 提問;語文教學;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1-1270(2009)1-0066-02
新《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程理念有這樣的論述:“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從以上理念出發(fā),總結傳統(tǒng)教學經驗,我們認識到,教師一言堂的“填鴨式”和滿堂問的“牽牛式”教學都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那種只在乎知識系統(tǒng)、肢解性的、面面俱到的“講”語文和“研究語文”必然被陶汰。取而代之的是更適合學生學習語文,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文能力的“研究性學習、討論式教學”。教師在課堂上既要發(fā)揮 “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牽制影響學生,要想使語文教學成為創(chuàng)造性活動,使語文課堂教學既有的放矢,又不至于禁錮學生的思想,既做到靈活有創(chuàng)意,又不會信馬由韁,教師惟有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文本內涵,尋找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才能掌握開啟學生思維之門的鑰匙。
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應是把握課文內容,挖掘文章主旨后的精要提示,其要義貴在精要,切忌瑣碎,切忌不得要領。其設計主要應體現如下特點:
一、 整合性
教師的提問應是在把握文章主旨后,高屋建瓴式的提問。問題的提出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閱讀文本,“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精神和進取精神?!彼釂栴}的答案應是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經整理內化而得的論斷,而決非憑借斷章取義的閱讀能簡單的以是或非進行裁定的問題,問題本身在于調動學生對知識進行探求。如學習《勇氣》一文時,在學生初步了解文意的基礎上,設計這樣的提問:“ 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兩個人中,你更敬佩誰,為什么?”問題一提,學生需要認真閱讀、揣摩,從而內化整合成一個具有完整認識的概念,并能在與同學、教師平等的交流討論中,不斷獲取信息:或修訂偏頗的認識,或完善仍有疏漏的觀念。問題作為一大契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勇氣》教學實踐中,此問題一經提出,學生便深入地學習探究,甚至于文章的細枝末節(jié)都能仔細的品味、領悟。有的學生為了尋找“法國婦女的勇氣更值得敬佩”的根據,竟然發(fā)現了:“美國傘兵胸前閃耀著的勛章綬帶比我記憶中任何將級官銜以下的人都要多.”是因為:法國婦女以和平為終極信仰博大情懷和非凡勇氣的鼓舞在發(fā)揮作用。其聯系細微、含蓄,但合理而深刻。可見,一個立足整體的絕妙提問確實能起到提綱挈領、引領學生深入探索、撥云見日的作用。
二、開放性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教師的課堂提問更應注意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見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所以問題的設計應是值得探究和可融入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如學習《勇氣》一課,在學生基本了解了文章主旨的基礎上,提問:你認為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現可稱為“勇氣”?這種明顯帶有個人獨創(chuàng)性的提問激發(fā)學生深化所學內容,調動知識儲備,聯系現實生活,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和發(fā)散思維,更培養(yǎng)了學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使知識得到了完美的遷移,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三、實踐性
新《課程標準》關于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語文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生活處處有語文。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遠在課堂之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照顧到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獨特感受。并能引導學生應用知識于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辨證的看待問題。
教授蒲松齡的《狼》時,在學生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可設計這樣的提問:假如在生活中,你也像文中的屠戶一樣,遇到了貪婪、兇殘的狼(或象狼一樣的壞人)你怎樣做?學生的答案不但精彩紛呈、出人意料、個性鮮明、見解獨到,更能做到聯系生活、聯系實際、注意具體環(huán)境,分析具體情勢,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币粋€精心設計的提問便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人生,走向現實,在學生學習乃至成長過程中,其功夫必能遠在提問之外。
四、全體性和層次性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規(guī)定:“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
獲得語文素養(yǎng)?!苯處煹奶釂?,既不能偏難偏高,走拔尖的極端,又不可偏易偏低,流于形式和空泛。適情的提問要注意提問內涵的廣度和提問形式,使每個學生都找到思維的領域,能有選擇學習內容的余地,能力強者可加深認識,能力略低者也可談出一般體會和見解。這樣,既能面向全體學生,又兼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同時,還使學生具有了選擇學習內容、思維形式的空間。如學習《斑羚飛渡》一課,在學生初步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問:文章中哪一處給你感觸最深,請有理有據的說明。這樣,每個學生便可從文法到語言、從內容到形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對初步感悟中印象較深但仍缺少概念性理解的內容,給以理性的強化,從而使每個學生各有收益。在以上論述中,所舉各例也均是從全體性和照顧學生層次入手的典范。
五、探究性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如能立足文本整體,面向全體學生,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見性,那么,教師的提問定然是探究性的提問,是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創(chuàng)造性解答的問題,而非判定式的是非問。
當然,以上所談的“問題設計”只涉及理解文章內容,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主旨時的提問,一些過渡性、反饋性、鞏固性的提問不在此列。
設計提問,是一個尋找教學突破口的過程,突破口找到了,教師在具體實施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 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變依附學習為自主學習。
2、 提供學生閱讀、思索以及相互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自我矯正,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
3、 營造全班交流研討的氛圍,讓學生在鼓勵、渴望中探求知識,修正認識,獲取知識。
4、 教師要把握全局,加強點撥、引導,適時的輔以方法的指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不但要善于設計關鍵問題,還要善于抓住問題關鍵給以適時點撥,引領學生進入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從而緊握“課堂提問”這把金鑰匙,進行研究性學習,討論式教學,以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
【作者簡介】關宏軍,沈陽市東陵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教師。遼寧 沈陽 11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