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革
【摘要】 目的 評價微波加溫治療深部或表淺巨大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應用加溫合并放射治療深部或表淺巨大腫瘤42例,其中鱗癌25例,占59.5%。42例均為晚期復發(fā)病例,其中9例同時應用了化療。熱療用WR-II型微波治癌機,頻率915 mHZ,治療功率50~250 W,1~2次/周,每次加溫30~45 min,在放射治療后60 min內進行,加溫2~14次,平均每例6次。放療總劑量40~70 GY,平均產(chǎn)51 GY。結果 CR:19%,PR:52%,NR:29%,總有效率:71.1%。并發(fā)癥有皮下脂肪硬結1例。結論 臨床應用微波加溫治療深淺部腫癌,療效確切。
【關鍵詞】 放療;熱療;惡性腫瘤
近20年來,熱療在腫瘤治療中表現(xiàn)出明顯增效作用,并且不良反應少,無累積中毒,患者易耐受,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本鋼胸科醫(yī)院自2003年8月開始應用WR-II型微波治癌機治療42例晚期腫瘤,合并應用放療,取得一定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收治晚期復發(fā)腫瘤42例,其中女15例,男27例,年齡26~84歲,平均57歲。臨床診斷:食道癌21例、肺癌10例、直腸癌術后復發(fā)5例、胃癌3例、宮頸癌3例。病理診斷:鱗癌25例、腺癌15例、另2例無病理診斷。
1.2 治療方法 加溫治療應用WR-II微波治癌機,其采用了微機控制。同時監(jiān)測溫度以及控制加熱溫度,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對它所采用的陰極直熱式磁控管而言,陰極、陽極之間有正向的高壓直流電場,場電壓最高可達到700 V左右。筆者常規(guī)采用頻率915 MHz,治療功率50~250 W,1~2次/周,每次加溫30~45 min,在放射治療后60 min內進行,加溫2~14次。放療用GO-60機,5次/周,2 GY/次,劑量36~70 GY,中后劑量51 GY。
2 結果
2.1 療效 所有病例均有臨床可測量的數(shù)據(jù),表淺部位直接測量,深部腫瘤根據(jù)B超、CT或MR影像檢查測定體積。所有病例均在治療后觀察2~3個月,按實體瘤放放療直接效果判定標準評價近期療效為CR、PR和NR。5組病例中腫瘤完全消失8例,腫瘤縮?。?0%的22例,CR、PR分別為19%(8/42)和52%(22/42),總有效率(CR+PR)為71%,療后CT檢查,6例出現(xiàn)大面積壞死區(qū),3例治療后手術切除,病理可見大量壞死組織。
2.2 不良反應皮下脂肪硬結1例,其中1例治療后6個月消失。
3 討論
本組42例深部及表淺巨大腫瘤,并用加溫治療后,CR、PR分別為19%和52%,總有效率(CR+PR)為71%。說明雖然晚期腫瘤單純放療效果差,預后不良,但如并用加溫治療可以提高療效。這與國內外的文獻報告是一致的。大量的基礎實驗結果證明,加熱對癌細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高熱(41.5℃)可使癌細胞的結構代謝改變,即使其周圍酸質增高,從而使癌細胞受到抑止。
3.2 高熱可以抑制RNA和DNA的合成,從而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腫瘤生長。
3.3 更主要的是癌細胞對熱敏感,實驗證明當加熱至41.5~43℃時就能有效地殺死癌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組織,因此熱療是一種有選擇作用的療法。
3.4 高熱能使藥物對細胞膜的滲透增加,這是熱療與化療的結合基礎,從而提高化療療效。
3.5 高熱后可使癌細胞對放療增敏。在放射治療中,目前使用的G0-60機,電子直線加速器不能有效地殺死癌組織中的乏氧細胞以及處于S期的癌細胞,只有采用快中子、負π介子等高能加速器才具有殺傷作用,而這些設備價格昂貴,設備龐大,因此只有很少國家研制采用。但是由于熱療作用可以使乏氧細胞轉化為含氧細胞,可使S期癌細胞對治療敏感,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放療作用。經(jīng)典的觀點認為單純加溫治療時熱對腫瘤細胞的殺滅以43℃為界,43℃以上對各種細胞的曲線幾乎接近同一斜率[1]。
3.6 因此,臨床認為加溫到42.5℃以上為有效加溫。但是,由于實際治療中腫瘤內的升溫是不均衡的(即使瘤內測得的溫度也只能反映溶點的溫度,不能代表腫瘤內組織的溫度),而且許多腫瘤患者一般情況較差,對熱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因此達到均勻的經(jīng)典有效的治療溫度往往較難。Uramo等[2]認為有40.5℃~42.5℃之間,動物腫瘤的熱增強比(TER)是一個恒定的數(shù)字,溫度增加到43.5℃~44.5℃時,熱增強比并未顯著提高,因此過去一味強調的有效加溫溫度的理論可能不夠全面,持續(xù)中度加溫40℃左右,持續(xù)60~180 min,并不降低療效,但不良反應輕,患者易耐受,是今后深部加溫治療中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目前對實體瘤治療的療效觀察多依靠影像學,但CT、MRI和B超檢查,只能反映腫瘤體積的大小,用于判斷療效,很可能發(fā)生估計過低的情況。根據(jù)CT判斷腫瘤的縮小率不是判斷療效的唯一標準。日本熱療學會采用按CT片上腫瘤內低密度區(qū)域的大小變化,綜合評價臨床療效。本組二例在治療后4周進行CT檢查,腫瘤較治療前有縮小,但仍有較大軟組織腫物影,直到治療后3個月再進行CT復查才見腫物影明顯縮小,因此在評價熱治療和其他療法合并時的療效需要新的標準,但是否應包括組織學尚須討論。
參 考 文 獻
[1] 林世寅,李瑞英.現(xiàn)代腫瘤熱療學.學苑出版社,2003.
[2] 李鼎九.腫瘤熱療學.河南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