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貴
摘要:教師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重視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
關鍵詞: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我們現在所用的初中歷史教材中,飽含著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感情的一部好教材,要培養(yǎng)好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一、古代文明歷史的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是人類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五千多年的發(fā)展歷程,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使中國和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而中國古代文明則帶著她自己獨特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業(yè)績,最為突出的古代四大發(fā)明,為今后的科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歷史學科領域,各個時期的科學家又作出了卓越的成績,同時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四千年之久,我國不僅歷史悠久且還有燦爛的文化。獨特的中國文字的誕生,為記錄和發(fā)展我國的文化,開通了一列特快列車,如《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巨著,就是中國燦爛文化的典范。通過向學生進行祖國悠久歷史和輝煌燦爛文化傳統(tǒng)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結合我們今天的實際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發(fā)展壯大中國,才能使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雖然我們的近代歷史中還有很多的恥辱,但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并沒有屈辱在列強的腳下,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撓的奮斗,使中國的文明歷史更有獨特的風味,我們今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趕上或超過世界發(fā)達國家,再現祖國的輝煌。
二、“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責任感
古人云:“人無志不立?!边@就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遠大的志向,而且要為自己的志向拼搏不止,奮斗不息。我國各個時期的歷史人物都給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如漢朝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維護了祖國統(tǒng)一;東晉時祖逖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而明末抗清名將顧炎武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為國家前途而奮斗。通過這些代表人物的教育,要使學生知道,每一個人歷史都會賦予他一個使命,只有只爭朝夕、永不止步的努力。才能不辱使命。
1840年的煙片戰(zhàn)爭,使古老的中國進入了落后挨打的時期,面對民族危亡,又有多少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而執(zhí)著探索。農民階級的代表洪秀全提出了“天國”的理想,并帶領百萬農民創(chuàng)建出極盛一時的太平天國:而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提出了“大同世界”的偉大理想;孫中山先生最終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推翻了滿清王朝,但沒能實現國富民強的愿望。為什么這些先烈的理想不能實現?因為他們不符合中國的國情,要讓學生知道,理想是建立在實際生活中,空洞的理想,只能成為紙上談兵。
所以,在以先進的共產主義思想武裝的無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經過中國人民的不懈探索,最終找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此后經歷了八年的抗日戰(zhàn)爭、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最終贏得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國。
通過運用英雄人物和革命老前輩的浴血奮戰(zhàn)、出生入死、頑強抗爭的生動史實,教育學生繼承和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從而使廣大青少年樹立起振興中華,為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祖國而獻身的精神。
三、進行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和統(tǒng)一的愛國教育
中國是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是國家的頭等大事。自古以來,一代代中華兒女都在為此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國家統(tǒng)一對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tǒng),奠定了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的內遷有力地加強了各民族的團結;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進一步推動了國家的發(fā)展,元明清的統(tǒng)一最終形成了我們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閉關鎖國,腐朽封建制度的弊端導致國家的落后,列強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而國家的統(tǒng)一是我們整個民族同仇敵愾,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史。在軍事實力遠遠強于自己的西方侵略勢力面前,全民族的斗志徹底爆發(fā),在中國各階層的努力下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妄圖瓜分中國的野心。中國共產黨人是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繼承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tǒng),為了民族的徹底解放,自“五四”以來反帝、反封建運動到八年抗日戰(zhàn)爭付出巨大的犧牲,建立了新中國。在六十年來的歷史發(fā)展中,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更是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成為世界一大亮點,科學事業(yè)的突飛猛進。更是有目共睹,中國人民就是在一張白紙上,繪出了壯美的畫卷。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澳門的回歸,使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更加輝煌,如今大陸同臺灣的交往,更是人心所向。在不遠的將來,臺灣也一定能回歸到祖國的懷抱,祖國統(tǒng)一的大業(yè)也一定能早日實現。
教師的職業(yè)是教書育人,教書只是傳輸知識,育人卻是一個長期漫長的工作。作為一名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科特點,重視學生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把歷史長河中的生動事例講給學生以獲得啟迪,在他們的心田中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并引導他們?yōu)楸Pl(wèi)祖國和實現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