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香芹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采取措施,充分誘導學生認真領會深入品味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調(diào)動學生的感情參與,促進學生情感的體會與升華,對于幫助學生準確、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本內(nèi)容,激發(fā)學習興趣,陶冶情操是很重要的。因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文章中的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一、語言感知、領會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過具體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表達文章的思想感情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反復朗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在對語言感知、理解的基礎上準確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文章主要表達人民對總理的愛戴及失去敬愛的總理的悲痛心情。課文的開頭寫道:“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樣長,人是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教師讓學生反復多次朗讀,在讀準讀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采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從而使學生從朗讀中體會到天氣的描寫是為了渲染凄悲、肅穆的氣氛,從而襯托出人們失去敬愛的總理的悲痛心情。從對“擠滿”、“長”、“多”、“不見頭”、“不見尾”這些詞語的理解和重讀中體會出等候總理靈車的人多,進一步領會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和懷念的感情之深。
《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jīng)幾夜沒有合眼了,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為什么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教師指導學生采用激昂的語調(diào)、輕快的語速反復地朗讀,從而使學生體會到朝鮮大娘對志愿軍的依戀、惜別之情。進而感悟到朝鮮人民和志愿軍之間的深情厚誼。對“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和“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边@兩個句子我讓學生采用高亢激昂的語調(diào),先輕快后舒緩的語速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吟誦,使學生準確體會到志愿軍戰(zhàn)士將要離開朝鮮親人,離開這片曾經(jīng)灑過鮮血的土地時的難舍之情。
二、問題思考、品味感情
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些比較含蓄,沒有直接表露出來,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發(fā)掘。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從問題的思考中促進學生深入揣摩品味出蘊涵于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作者安徒生為了揭示當時丹麥社會制度的黑暗這一主題,沒有用鋒芒畢露的筆端直接對社會進行抨擊。而是巧妙地通過小女孩四次劃燃火柴出現(xiàn)幻景來完成,而在文中寫道“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边@里,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小女孩會飛嗎?文中寫她跟著奶奶一起飛走了說明了什么?(2)為什么只有飛才能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呢?這說明了什么?學生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討論,終于品出當時在丹麥的現(xiàn)實社會里窮苦人只有痛苦、寒冷和饑餓,想要擺脫寒冷、饑餓和痛苦是不可能的,從而喚起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同情,對黑暗社會制度的憤慨。又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主要是表現(xiàn)邱少云烈士嚴格遵守紀律的崇高品質(zhì),文中寫道:“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擔心這個年輕的戰(zhàn)士會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叫起來。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zhàn)友被活活地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現(xiàn)什么奇跡——火突然間熄滅?!边@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1)“我”發(fā)現(xiàn)烈火燒到邱少云時是怎樣想的?(2)“我”為什么不敢朝他那兒看,又忍不住不看呢?(3)邱少云會突然叫起來或突然跳起來嗎?他為什么能任憑烈火燒身呢?通過以上問題的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朗讀,從內(nèi)心深處油然萌生我對邱少云的崇敬與景仰之情:邱少云為了戰(zhàn)斗的勝利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這難道不是自覺嚴格遵守紀律的具體表現(xiàn)嗎?
三、聯(lián)系實際、升華感情
《心理學》告訴我們:“理解材料不僅有賴于對語句和課文的正確感知,而且有賴于人們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痹谛W語文課本中有些文章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相差很遠。因而其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感情,學生不易理解、接受。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有的生活實際,把現(xiàn)在的實際與文章所處的時代進行比較,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識、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系、比較,從中全面理解與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與主觀感情,進而與作者感同身受,達成情感共鳴,實現(xiàn)認識的升華與深化。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文中主要是通過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凍死在街頭的事,借小女孩在臨死前出現(xiàn)的四次幻景來揭示當時社會的黑暗,痛斥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而這一主題學生感到比較陌生,特別是什么是資本主義制度學生更是心中無數(shù),但是我們又不能強加給他們。于是,在這一課的總結(jié)課時,我指導學生圍繞“我與小女孩比童年”這一主題展開討論:(1)、女孩四次劃燃火柴出現(xiàn)了什么?(2)這些是小女孩的希望,這些希望能實現(xiàn)嗎?(3)你在大年夜是怎樣過的?(4)你與小女孩的童年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通過聯(lián)系我們的實際,通過鮮明的對比。學生認識到小女孩出現(xiàn)的幻想即小女孩的希望。這些希望并不高,但卻不能實現(xiàn),這是當時的社會制度造成的,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而我們今天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靠的是我們優(yōu)越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樣,既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又激發(fā)了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文章的感情得到深化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