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鳳躍
【摘要】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推動著語文教學改革繼續(xù)向縱深方向發(fā)展。語文問題教學研究也必須適應素質教育的新形勢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構建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語文問題教學已勢在必行。本文以初中語文新課改理念為指導,探討語文問題教學的實施策略,證明問題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試圖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提供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初中 語文教學 問題意識 培養(yǎng)
一、問題意識的含義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所產(chǎn)生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理狀態(tài)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產(chǎn)生問題意識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應該把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產(chǎn)生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
二、學生問題意識存在的問題
在問題意識上,學生主要存在著以下三種情況:
1.無疑可問。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學生在語文課上過分依賴老師和書本以及傳統(tǒng)的結論性教學,即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習慣于教師給出現(xiàn)成的結論或答案。同時,學生的練習和測試也通常是建立在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原則上,這種封閉式教學的結果必然使學生從不懷疑教師給出的結論,而且面對本來就有多種答案的大多數(shù)問題也不可能產(chǎn)生探究多種答案的意識。第二種是:由于部分學生基礎差或缺乏較強的思維能力,碰到問題時主觀上就不往下思考了。
2.不敢問。從學生心理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學生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愿提出來。
3.沒有機會問。課堂上時間緊迫,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大多數(shù)的教與學均由教師或部分優(yōu)生包辦代替,其他學生則得不到發(fā)言的機會,學生下課后有問題也不問。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
1.教師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巧妙設計一旦扣住了課文最突出的構思特點,就能帶動對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既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又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理解能力的訓練。建構主義提倡情境性教學,認為要使學生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到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環(huán)境中去感受、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于這種經(jīng)驗的介紹和講解。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向學生呈現(xiàn)與當前學習內容相關的情境,使學習能夠在和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發(fā)生,使學生情感的內部心理條件得以激發(fā),達到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共鳴,從而自然進入“憤”、“悱”狀態(tài),即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
2.引導思維生成,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一般而言,語文學科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是從閱讀教學開始的。語文問題是由對構成文章的字、詞、句、段、篇,或由對約束限制語言表達的語法、修辭和邏輯,或是由對文章涉及的諸多因素質疑批判而產(chǎn)生的,還可以從聽說讀寫、知識積累等方面尋找問題。在這里,筆者主要從語文學習中的一般性問題角度進行分析。一從文章的整體角度分析,問題可以是“文章的論題和內容是什么”、“文章的結論和意義或作用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能夠得出這個結論(即作者對內容的表述分析所形成的理由)”、“結論同作者自身背景的關系是什么(即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什么)”、“文章結構布局合理緊湊嗎(即推理合理與否)”,等等;二從局部分析,問題可以是“用字用詞準確嗎?有無歧義?如有,哪種意義更恰當”、“語句表述合乎邏輯嗎”、“修辭恰當嗎”、“選擇材料精確嗎”,等等;三從文章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來說,文章與社會、文章與人生等又能產(chǎn)生許多問題。如“文章反映了社會的什么現(xiàn)象?應如何對待,如何解決”、“文章反映了人們怎樣的生存狀態(tài)?人們應該怎樣生存、生活”等。師生及課堂環(huán)境也是課程資源,在互動交流與合作中,會產(chǎn)生許多可供探討的問題。另外,其他閱讀、寫作和聽說課等還會有許多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被發(fā)現(xiàn)。
3.充滿情趣的情境體驗。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情境中,進行實踐體驗,對課文進行探究學習,同樣也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教課文時,可讓學生編排課本劇,在表演中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角色扮演可以使表演者及觀眾處于一種真實的情境之中,并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愿望。
模式程序分為六階段:小組準備活動?邛挑選扮演者?邛布置場景、組織觀眾?邛表演?邛討論和評價表演?邛總結。
例如:《這就是我》(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的模擬面試:
階段一,將學生分為考官、接待員、應聘者,每個角色準備各自的表演內容:考官們準備好考題;接待員負責考試的順序、叫號;應聘者則準備好應答內容。
階段二,在班級中競聘角色,讓學生自己競爭上崗,要求應聘者占班級人數(shù)的大部分。
階段三,布置考場,確定表演的程序;組織觀眾,讓觀眾帶著任務看表演;表演后還要進行評論。
階段四,表演。
階段五,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和評價表演過程的好壞,最后教師再進行點撥。
階段六,可選出最佳考官、最佳應聘者,布置學生以《這就是我》為題,寫一篇作文。
這種模式讓學生通過表演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以真切的情感體驗,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4.引導初中生反思,促進學習策略的生成。問題解決的過程,不僅是問題意識和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也是學習策略,特別是問題策略的生成過程。引導初中生反思對策略學習有很大的作用,能促進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認知過程、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能促使學生對學習情境的變化增強敏感性;能誘導學生考慮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采用最適應自己學習能力、學習特點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并相應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
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為內核的初中語文問題教學,是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必然產(chǎn)物。不但是對灌輸式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革命,也是對傳統(tǒng)語文問題教學的革新發(fā)展。它突破了囿于“師問生答”的傳統(tǒng)問題教學,突出了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范麗嬌.初中語文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J].學語文,2009,(2).
[2]肖春暉.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考試(教研版),2008,(11).
[3]潘琳.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導刊,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