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禪”為一個多音多義字,“禪”的讀音有三種:shan(去聲)時戰(zhàn)切、去、缐韻;chan(陽平)時連切、平、仙韻;tan(陽平)。在《說文解字》中,只記載著:shan(去聲);在《康熙字典》《辭?!分?,記載的讀音為兩種,一為chan(陽平)音,一為shan(去聲)音;而在《漢語大字典》中記載有三種讀音,一為shan(去聲)音,一為chan(陽平)音,一為tan(陽平)音。
一、“禪” shan(去聲)音的釋義
禪shan(去聲)古已有之,據《說文解字》《經籍纂詁》《辭海》《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可知“禪” 之意有三:祭名、以帝王位傳人、替代。
(一)第一個義項祭名,舊多解釋為祭地。古有“封土為壇,除地為墠”之說,古代皇帝巡游,封泰山而祭天,禪小丘以祭山川。《大戴禮記·保傳》:“是以封泰山而禪梁甫。”王聘珍解詁引盧辯曰:“封,謂負土石于泰山之陰,為壇而祭天也。禪,謂除地于梁甫之陰,為禪以祭地也?!薄抖Y器正義引書說》云:“禪者除地為墠,此則用于人鬼,專是祭義?!薄墩f文解字注》中注說:“服虔曰:‘封者,增天之高,歸功于天:禪者,廣土地。應劭亦云:‘封為增高,禪為祀地?!?/p>
《說文·示部》對“禪”的解釋為:“禪,祭天也?!焙笕藢Υ朔N注解進行了分析 ,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說道:“墠為祭地,壇為祭天,襢從壇省,禪從墠省,皆秦以后字,許書收禪不收襢,故云祭天耳,其實為壇無不先墠者,祭天之意,禪自得兼?!痹尽皦崱睘殪氲兀皦睘榧捞焓墙厝环珠_的,而“禪”為祭天之意,是可以這樣解釋的:“壇”“墠”合起來理解,大凡為壇必先為墠,壇墠不可分離,壇為祭天,墠也理所應當有祭天之意。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是如此解說的:“……張晏曰‘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又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然其說不如鄭君正大。許君渾言祭天蓋亦同之,但字當與祡類為伍,在此非次或天為衍字?!敝祢E聲、王筠的說法頗有道理,許書中的“祭天”包括了祭天祀地,即除地為場地以祭天地。
在解釋這個義項的時候,必須得清楚“禪”與“墠”“壇”“襢”的關系。歷代典籍中有過提法,如在《漢書·武帝紀》晉灼曰“襢,古禪字”,《后漢書·梁竦傳》注“襢,古禪字也”;《集韻·線韻》:“禪,或作襢”;《漢書·異姓諸侯王表》:“昔《詩》《書》述虞夏之際,舜禹受襢。”顏師古注:“襢,古禪字”。后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推測:“凡封土為壇,除地為墠,古封禪蓋只作墠?!表椡弧俺貫閴?,后改墠為禪,神之矣”;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推說更為明了:“墠為祭地,壇為祭天,襢從壇省,禪從墠省,皆秦以后字,許書收禪不收襢,故云祭天耳,其實為壇無不先墠者,祭天之意,禪自得兼?!睂W者多認為“禪”與“襢”通用。
(二)第二個義項為以帝王之位傳人,如禪位、受禪。先指傳位他人,例如《孟子·萬章》:“唐虞禪”;《莊子·秋水》:“帝王殊禪,三代殊繼”;《論衡·正說》:“堯老求禪,四樂舉舜。”韓愈《論佛骨表》“高祖始受隋禪”等等。后也指傳位于繼承人,有如《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至孝惠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碧脐慀櫋堕L恨歌傳》:“肅宗禪靈武。”
談到這個義項就不得不提及“嬗”與“禪”的區(qū)別與聯系?!墩f文通訓定聲》中說道:“禪(假借)為嬗,實為傳?!蹦敲词紫葋砹私狻版印钡囊饬x,《說文》是這樣解釋的:“一曰傳也?!薄版印迸c“傳”“輾轉”同源,是相互傳遞相互更替的意思,如《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五年之間,號令三嬗”。后引申為相連續(xù)的蛻變,演化,如《史記·賈聲傳》“形氣轉續(xù)兮,化變而嬗”。傳說在遠古時代帝王的位置不是由子孫承繼,而是轉讓賢者,這種王位的轉遞,更替也叫“嬗”,如:“堯嬗以天下”,顏師古注“嬗,古禪讓字也”,王位的傳承后來來也稱“嬗”了。
這種王位的傳承在后世為何逐漸用“禪”來表意呢?這可以從社會文化發(fā)展的角度來給以解釋,最初在史前期母系社會是由女性主持“祀神事”,反映了女性掌管“祀神”的宗教大權。而中國是農業(yè)社會,農耕經濟的發(fā)展形成了濃重的中國文化,文字作為傳播的載體,在其形成過程中與農業(yè)文化關系密切。在久遠的農業(yè)文化中,逐漸形成了對日神、月神、谷神的崇拜,由此而產生了祭祀等相關的文化,同時就有相應的文字來體現這一文化。那么由女旁加上具有谷物含義的亶(《說文》解釋為多谷也)就形成“嬗”字,而用這個字來表示神圣的氏族部落頭領的傳位是再合適不過的。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男性在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歷史發(fā)展到了封建社會這個男權社會階段,社會普遍歧視婦女,關于道德行事的字有“女”旁的常帶有貶義,有如“妒”“嫉”等等,帝王相讓以位在古代被看作最隆重的大典,最崇高的德行,用帶女的“嬗”,似有辱尊嚴,于是就借同音“禪”來代替,《釋文》“禪,讓也”。后禪讓字就通用“禪讓”,而“嬗”用于事物的更替蛻變,“禪”專用于王位的轉讓和繼承。
在古籍注解中,學者認為“禪”應為假借字,被用于假代“嬗”字,如在《莊子》的“以不同形相禪”,在《淮南子·精神》中記為“以不同形相嬗也”。《漢書·律歷志下》“堯嬗以天下”師古注:“嬗,古禪讓字也,其下亦同?!薄坝菟存右蕴煜??!薄逗鬂h書·梁竦傳》注“嬗,古禪字”。按照《說文》段玉裁注云:“依許說,凡禪位字當作嬗,禪非其義也,禪行而嬗廢矣?!鼻宕鷮W者利用聲訓對這種觀點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論證,在段玉裁的《六書音均表》中從“單”從“亶”之字皆歸十四部。王國維也認為,從“單”從“亶”之字并在元部。而聲母,從“單”從“亶”之字聲母多入端、定、禪三紐,端、定為舌頭音,屬旁紐雙聲,端為舌頭、禪為舌面,屬準旁紐雙聲。那么從“單”從“亶”之字在上古應該雙聲疊韻,合乎通假規(guī)則。所以可見,“禪”與“嬗”等從“亶”之字通用。
(三)第三個義項為替代,《正字通·示部》:“禪,代也?!薄肚f子·秋水》:“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成玄英疏:“禪,代也?!焙笠隇槔^承,清全祖望《書宋史胡文定公傳后》:“四先生歿后,廣仲尚能禪其家學。”
二、“禪”chan(陽平)音的釋義
(一)第一個義項為佛教用語(梵語dhyana)“禪那”的略稱,意譯為“靜慮”“思惟修”等,佛教的一種修行方法。禪的本義是伏除欲界煩惱的色界“四禪”,意謂心中寂靜,沒有雜念,能如實了別一切境界?!洞笾嵌日摗肪硎撸骸爸T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禪,秦言思惟修?!蓖ǔA晳T與“定”合稱為“禪定”。
在《玉篇·示部》中:“禪,靜也”;《漢語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辭海》的解釋雷同。有如坐禪,《頓悟八道要門論》:“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p>
但許慎卻未收此音,《說文解字》是東漢所著,成書二十余年時間(公元100~公元121)。而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紀前后傳入中國,是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之間。佛教傳入時間與《說文解字》的成書時間有一百多年的間隔,另外《經籍纂詁》是清時的阮元所著,也未收此音令人不解。
(二)第二個義項為泛指有關佛教的事物。隨著禪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許多與“禪”有關的用語,如禪房、禪杖、禪林、禪堂等。例如《洛陽伽藍記·景林寺》:“中有禪房一所,內置祗洹精舍?!薄端疂G傳》第四回:“魯達便去下首,坐在禪椅上?!?/p>
三、“禪”tan(陽平)的釋義
此音只在《漢語大字典》中列出,其他字典均未收入。《漢語大字典》解釋為古代的國名,《太平寰宇記·南蠻四·禪國》“禪國,后漢時通焉?!?/p>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影印),2003.
[2]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M].中華書局,1988.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M].武漢古籍書店(影印),1983.
[5]清·阮元 等.經籍纂詁[M].中華書局,1982.
[6]王力古漢語字典[M].中華書局,2000.
[7]中華古漢語字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98.
[9]康熙字典[M].中華書局,1988.
[10]古辭辨[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1]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12]吳銳.禪讓與封禪新考[J].東岳叢論,1999,⑴.
(羅朝英,廣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