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踐行學思結合、用創(chuàng)為本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課程理念。英語學習活動不僅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證據,便于教師了解教學效果開展循證研究。在實際教學中,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閱讀教學的課例雖然不少,但相關研究往往從個人經驗出發(fā),缺乏對高質量研究證據的充分運用,導致課例研究難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因此,教研組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依托中央電化教育館智能研修平臺(以下簡稱央館智能研修平臺)大數據,在實踐中形成了以循證視角進行課例研討的教研模式,并利用這一模式探索優(yōu)化英語閱讀教學的做法。
一、轉變教研模式,發(fā)展循證意識
央館智能研修平臺利用人工智能音視頻實時切片和大數據挖掘技術,對教師、學生和課堂情境進行常態(tài)數據采集、分析和報告,反饋教學效果,實現精準教學。本教研組依托央館智能研修平臺,以“發(fā)現問題一解決問題一拓展研究\"為路徑(圖1),形成了“實踐學習,提出問題(S,search) $$ 團隊協作,聯合修正(U,union) $$ 概念集成,經驗共享(N,notion)\"的小學英語“三階九維\"課例循證研究模式(簡稱\"SUN\"課例循證研究模式),促進了磨課過程的數據化、智能化、精準化。
圖1“SUN\"課例循證研究模式圖
二、通過循證歸因,精準靶向問題
新課標指出,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實施教學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前期針對區(qū)域7所小學52位英語教師的問卷調查,超過 75% 的教師反映,閱讀課活動設計難以充分契合學生主體需求,導致對教學內容和活動層次進階把握不足。課堂觀察驗證,盡管多數教師展現積極態(tài)度,但活動設計在有效對接學生主體性的方面仍顯不足。
鑒于此,本教研組聚焦“以學生為主體,基于英語Guidance for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學習活動觀優(yōu)化閱讀教學\"這一議題,運用“SUN\"課例循證研究模式開展研究。首先,由授課教師設計英語學習活動并開展教學,教研組借助平臺數據切片精準定位教學改進點,結合教學經驗等聽評課。之后,課例進行二次實踐。教研組再次依托平臺數據,對優(yōu)化后的教學進行效果檢驗,并通過對比分析,評估改進措施的有效性,進而探索出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優(yōu)化閱讀教學的若干做法。
1.教學設計
本次循證研究的課例為外研版英語五年級上冊Module10Unit2的“Youshouldn’tbe late.\"一課在磨課過程中,授課教師根據個人經驗和對文本的理解設計教學(見表1)。
表1Youshouldn'tbelate.教學活動設計表
2.循證歸因
通過對央館智能研修平臺生成的數據圖式進行詳細分析,教研組能精準找到問題,借助歸因分析優(yōu)化課堂教學。
① 教學行為分布圖
本課教師的講授時長為36.57分鐘,巡視時長只有0.6分鐘,師生互動時長僅有4.5分鐘,生生互動時長為8.38分鐘??梢姡處熢诒竟?jié)課上以講授為主,學生主體地位不凸顯。
歸因分析:互動不足,活動形式多為教師問、全班答。“MakeEnglishClassRules\"任務出現在復述環(huán)節(jié)之后,有所滯后,導致學生主體難以形成強烈的語言學習動機,學生的語言運用目標不夠明確。
② -T圖
S-T圖是表示師生行為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曲線偏向S時說明學生行為占比高,偏向T則說明教師行為占比高;曲線在45度位置,說明師生行為相對均衡。
本節(jié)課S-T圖中,縱軸S有4次學生明顯的行為,橫軸T也有4次教師明顯的行為,教師和學生的行為占有率約各占 50% ,但是師生的行為轉化率僅33% ,處于偏低水平。
歸因分析:師生行為轉化率偏低,說明教師未能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獲取和梳理語篇信息。例如,在學習理解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引導學生逐條獲取MsSmart的英語課堂規(guī)則等語篇信息并講解,將自己語篇研讀結果呈現給學生,而非引導學生主動獲得語言。
③ 參與度曲線圖
參與度曲線圖包括課堂表現度、課堂參與度和課堂關注度曲線,采集對象均是學生。課堂表現度曲線指學生參與某種課堂行為的比率;課堂參與度曲線反映出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的變化軌跡;課堂關注度曲線反映課堂中學生抬頭聽課、舉手或應答等行為發(fā)生的人數占比,曲線越高表示教師活動越有吸引力。
教研組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數據按照學習理解、運用實踐和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次與參與度曲線圖結合分析??梢姡瑢W生課堂參與度較高,大部分數值保持在70%-80% ,相對平穩(wěn);課堂關注度曲線始終保持高位,數值在 90% 左右;課堂表現度卻出現了兩次較為明顯的波谷。回看教學視頻發(fā)現,曲線的第一次波谷(約24分鐘處)出現在學生小組合作復述MsSmart'sClassRules環(huán)節(jié),第二次波谷(約36分鐘處)出現在完成大任務\"MakeEnglishClassRules\"之前。
歸因分析:課堂表現度曲線的第一次波谷出現在應用實踐環(huán)節(jié),授課教師在學習理解階段缺乏“概括與整合\"的活動設計,學生在\"獲取與梳理\"環(huán)節(jié)后,未能對MsSmart的班規(guī)進行結構和內容概括,復述語篇時出現困難。表現度曲線的第二次波谷出現在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原因是大任務出現滯后且缺乏討論過程,學生被要求觀看完課堂問題行為視頻后直接制定班規(guī),此處出現困難。
三、聯合循證優(yōu)化,改進教學行為
回望本節(jié)課,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未能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課堂教學活動較為枯燥沉悶,缺乏層次感和推進
感。因此,基于對數據圖式的分析,教研組開展了集體評課議課。
1.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第一次磨課結束后,教研組總結出三點反思并開展針對性的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
反思1:如何通過活動設計,降低教師的課堂講授時間占比,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優(yōu)化:教師將大任務“MakeOurClassRules\"前置,幫助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確立主動探究的主體角色。
反思2:如何通過改變學習方式,提高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比例?
優(yōu)化:調整學習理解環(huán)節(jié)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嘗試給圖片搭配規(guī)則。隨后閱讀語篇,同桌兩人合作,在驗證中逐步梳理MsSmart的課堂規(guī)則。
反思3:如何通過優(yōu)化教學活動設計,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優(yōu)化:在學習理解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MsSmart的班規(guī)進行結構和內容方面的概括;在應用實踐階段,教師應增設“補充并完善MsSmart的班規(guī)”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內化語言,為最后大任務的輸出做好鋪墊。在遷移運用階段,教師應將原本的“制定英語課堂的規(guī)則”調整為“制定不同學科的課堂規(guī)則”,將所學遷移到真實生活中。
2.循證對比提升
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后,選取學生結構和形態(tài)基本相似的平行班,由教師再次授課,并開展數據分析。通過前后循證對比,數據變化如下:
教學行為分布圖中,教師的講授時長降至24.20分鐘,師生互動時長增至7.33分鐘,生生互動時長增至13.53分鐘。通過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教師更關注學習驅動、學生自學和同伴互學;S-T圖更傾向于學生行為,有7次學生明顯的行為,占有率為 70% ,橫軸T有3次教師明顯的行為,占有率為 30% ,師生行為轉化率提升到 37% 。在“學習理解\"環(huán)節(jié),刪去教師逐條引導班規(guī)的過程,保證學生語篇閱讀的完整性、自主性、探究感;在參與度曲線方面,學生關注度和參與度始終處于高位,優(yōu)化后的課堂更自主開放。例如,遷移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中“制定不同學科的課堂規(guī)則\"這一活動,契合學生實際需要,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梳理循證成果,形成經驗共享
通過研磨課例、精準診斷、協作修正和總結策略,教研組在本案例的循證研究中梳理出三個關注點,并將教研成果形成共享經驗,運用于其他的閱讀教學中:一是任務驅動,引發(fā)課堂真學習。任務作為驅動學生思考的主要教學活動,能形成學思結合的教學樣態(tài),提高閱讀實效。教師應充分利用任務的真實性、情境性和實踐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學生的學習期待,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表現度和參與度,使學、思、用融為一體。二是合作探究,深入挖掘悟意義。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和探索主題意義的空間,借助合作、探究等方式,促使學生與文本、教師、同伴形成互動,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三是親歷學習,設計活動顯進階。學生是語言學習活動的主體,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學習語言、獲取新知、探究意義、解決問題,確保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宋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優(yōu)化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J].英語教師,2023,23(21):121-124.
[2]梁金鈴.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探索[J].廣西教育,2023(31):96-99.
[3]何敏.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設計“加減法\"[J].教育,2023(4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