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想坐過山車,但身高不夠被拒絕,于是大聲哭鬧、撒潑打滾兒。這位媽媽不打不罵,用四兩撥千斤的技巧化解了一場尷尬
冷處理的第一步,與孩子保持適度的隔離,不關注他,也不回應他,讓他冷靜下來,自行平復情緒,反思自己的行為
周末的游樂場人頭攢動,歡聲笑語和尖叫聲不絕于耳。我和兒子誠誠上午9點入園,準備在這里度過快樂的一天。
誠誠十分興奮,扯著我的手向前跑,每個娛樂項目都想試試。遺憾的是,他身高不到1.4米,許多刺激的項目不能玩。漸漸地,他有點不高興。
我用歡快的口吻調(diào)動誠誠的情緒:“我們?nèi)ネ嫘D木馬吧!那里有很多和你差不多大的小朋友?!?/p>
“好吧?!闭\誠懶洋洋地回答。
旋轉木馬前排隊的游客很多,足足等了一小時才輪到我們。即將進圍欄的柵欄門時,誠誠突然情緒失控,拉著我的衣服向后扯,拖著哭腔嚷嚷:“旋轉木馬沒意思,我要坐過山車!”
我把誠誠領出排隊的隊伍,溫柔地安慰:“誠誠不哭,聽媽媽解釋。游樂場有規(guī)定,坐過山車必須身高超過1.4米,不然不安全。你剛剛1米,不能坐。以后你好好吃飯、好好鍛煉身體,等你超過了1.4米,媽媽一定……”
“不,我現(xiàn)在就要坐!”誠誠歇斯底里地打斷我,用力踢打圍欄,大聲哭鬧。
不少游客投來好奇的目光,幾位媽媽朝我同情地微笑。誠誠似乎感覺眾人的圍觀是要挾我的籌碼,哭鬧得更加激烈,哭腔中還夾雜著幾句不知從哪兒學來的粗話。
我決定給他“上手段”,用冷處理的方法給他點顏色看看。我深吸一口氣,走到離他不遠的地方坐下,不再理他,也不與他交流眼神,但讓他能看到我。
誠誠發(fā)現(xiàn)我沒有像往常那樣不停地哄他,哭鬧得更厲害,甚至開始躺在地上打滾兒。我雖然心疼,但還是保持沉默,只是用余光觀察著他的動靜。
這是冷處理的第一步,與孩子保持適度的隔離,不關注他,也不回應他,讓他冷靜下來,自行平復情緒,反思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認為,5 歲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的階段,萌發(fā)了強烈的自我需求,但還缺乏情緒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當孩子想通過哭鬧、發(fā)脾氣等方式來達到目的時,如果家長立刻妥協(xié)或過度關注,實際上是在無意中強化這種不良行為。冷處理可以打破這種強化模式,讓孩子明白哭鬧不能成為實現(xiàn)愿望的有效手段。
此外,家長的冷處理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自我冷靜的空間。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大腦中的“情緒腦”占據(jù)主導,理性思考的能力被抑制,家長的任何說教和安撫都很難起到作用。通過冷處理,讓孩子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理性腦” 重新上線,這樣有利于后續(xù)的溝通和教育,同時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讓孩子學會在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自己平復情緒,增強心理韌性。
冷處理時,家長要確保孩子的安全,同時又不能讓孩子覺得被完全隔離。我選擇坐在離誠誠不遠的地方,既能保證他的安全,又讓他知道我沒有離開他。在這個過程中,我沒有表現(xiàn)出憤怒或不耐煩的情緒,始終保持平和的態(tài)度,因為家長的情緒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家長在冷處理時表現(xiàn)出消極情緒,可能會讓孩子更加緊張和不安,不利于問題的解決。
冷處理的第二步,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揣摩他的心理變化,適時結束隔離
誠誠仍在圍欄處哭鬧,不時偷偷看我一眼,見我沒有讓步的意思,就放聲大哭,明顯是在提醒我。我不為所動。
一位好心的大爺心疼誠誠,親切地勸慰:“別哭了,快去向媽媽道歉吧,你看媽媽多傷心啊,她要是不要你了怎么辦?”
誠誠的哭聲更大了,明顯是加入了被拋棄的恐懼,因為他偷看我的頻率加快,似乎怕我突然消失。過了一會兒,哭聲減弱,他坐在地上夸張地擦眼淚,偷看我的眼神中透露出不安和委屈。
我猜測誠誠在納悶,為什么哭鬧不管用?以前只要他哭鬧,家人出于心疼,總會很快滿足他的要求,這讓他形成了錯誤的認知,認為只要哭鬧就能達到目的。這次被我冷處理,他感受到了規(guī)則的嚴肅性,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這是冷處理的第二步,不動聲色地觀察孩子,揣摩他的心理變化,適時結束隔離。
對于 5 歲的孩子來說,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控制在 3~5 分鐘比較合適。時間太短,孩子還沒有冷靜下來,無法達到教育目的,時間太長則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被拋棄的感覺。
誠誠哭鬧了大約4分鐘,情緒有所緩和,哭鬧變成了抽泣。我覺得是時候結束隔離了,于是走到他身邊,蹲下來,與他保持目光平視,輕聲問:“現(xiàn)在感覺好點了嗎?”
誠誠低著頭,小聲“嗯”了一下。我沒有立刻批評他剛才的行為,而是先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感受到我的愛和關心,緩解他內(nèi)心的不安。
冷處理的第三步,與孩子和解,就事論事地討論他的行為,引導他學會控制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
我?guī)д\誠去衛(wèi)生間洗臉,用濕巾擦去他衣服上的灰塵,然后和他一起在游客較少的水池邊坐下,準備和他心平氣和地聊一聊。
我先肯定他的感受:“媽媽知道你很想坐過山車,不能坐一定很不開心。”
誠誠抬起頭,眼神中有委屈,也有被理解的感動。
我耐心地解釋不能坐過山車的原因:“你的身高沒有達到坐過山車的要求。游樂場的規(guī)則是為了保護你的安全,如果你不遵守規(guī)則,可能會發(fā)生危險?!?/p>
誠誠低下頭,撒嬌地用頭蹭我的胳膊,表示他同意我的說法,愿意接受游樂場的規(guī)則。
接著,我引導他思考剛才的行為是否合適:“你剛才又哭又鬧,還躺在地上打滾兒,這樣的做法對不對呢?”
誠誠搖了搖頭:“不對,那樣不好。”
我摸摸他的頭,肯定他的理智:“以后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想要什么東西,要好好地對媽媽說,不要哭鬧,媽媽會認真聽你的想法,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好嗎?”
誠誠使勁兒點頭:“好的,媽媽?!?/p>
為了強化誠誠的積極行為,我和他約定,如果他以后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就會得到一個小獎勵,比如周末去他喜歡的公園玩耍。
這是冷處理的第三步,與孩子和解,就事論事地討論他的行為,引導他學會控制情緒,用正確的方式表達需求。
我溫柔地對誠誠說:“今天你能平靜地和媽媽討論問題,說明你長大了,媽媽很開心,準備獎勵你一下,想不想吃雪糕?”
誠誠的臉上露出笑容,扯著我跑向冷飲亭。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