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有沒有讀過當(dāng)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許多人可能都知道這一段話:
所謂千秋霸業(yè),萬古流芳,與一件事相比,其實都算不了什么。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整個明朝,無論朱元璋,朱棣,朱由檢,還是張居正,王陽明等等,這些人,都是被時代裹挾著往前走。他們或許在政治上,或許在思想上,占據(jù)頂峰,睥睨一切,可是他們在漫漫人生中,真的快樂嗎?至少,徐霞客是真正快樂的。當(dāng)同朝的其他人在執(zhí)著富貴與功名時,徐霞客卻坐在黃山絕頂,聽了一整天的大雪融化聲。
循著最后一句,翻開《徐霞客游記》中《游黃山日記》章節(jié),便遇見那一場四百年前黃山聽雪的故事。
萬歷四十四年,二月初。氣候雖入早春,但山中氣溫依然寒冷。遙遙望去,冰雪幾乎覆蓋黃山,毫無消融跡象。對當(dāng)時人來說,他們面臨的時代同樣是一個寒風(fēng)肆虐的凜冬時節(jié)。剛過去的一歲,萬歷四十三年,神宗皇帝早已怠政多時,各路黨派紛爭喧囂不已,張差持棗木棍闖入東宮引發(fā)“梃擊案”,大明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的對立日益加??;暫且稱臣納貢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正式設(shè)定八旗,暗中籌備起日后的大金政權(quán);全國多地接連大旱,京東、山東等處饑民嘯聚,劫掠蜂起的隊伍里不乏“搶掠嘯聚,聲勢充斥”的起義軍……世界的巨變紛至沓來,時代的災(zāi)難無法預(yù)料,天下的安危與百姓的命運,無不經(jīng)受著翻天覆地的殘酷考驗。
然而,無論天下的風(fēng)霜,抑或黃山的大雪,這一切都無法妨礙徐霞客的出行興致。
林間雪中野湯泉
二月,初三日,徐霞客剛結(jié)束白岳山之行,黃山依然布滿了層層積雪,“北望黃山諸峰,片片可掇”。當(dāng)日,從高橋出發(fā),跟隨向?qū)ч苑蚍皆綆X,再一路穿過江村,一共走了十五里山路與二十里村路,方才抵達(dá)黃山門戶,也是香溪與各地溫泉所出的湯口。入山時,人們才發(fā)覺行路之難。前方再無路可進,只好逆著山澗溪流蜿蜒而下的方向,蹚著樹林中沒過腳面的厚厚殘雪,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行進,一寸寸向山上挪步。如此這般,且止且行,大約再走出五里山路,終于抵達(dá)寄宿的祥符寺,漫山的寒氣早已隨凍僵的肌膚刺入骨髓。
不遠(yuǎn)處,隔溪的溫泉水尚好,皚皚白雪的林海正氤氳出一絲一縷的朦朧水霧,空中隱約傳來一股清新溫潤的香氣。它好像早已在此,靜候那猶似歸人的過客,仿若是要竭盡一山一水一石所有的溫情,來消解世人趕路的疲累。
這個時節(jié),黃山大雪已封山足足三月。從峰頂?shù)缴铰矗瑥亩纯叩街︻^,漫山遍野不乏經(jīng)年未消的灰冰雪漬,天地穹廬下流竄的冷意刺骨如冬。唯獨這一湯泉的四周顯出雪腴冰銷的模樣,下有一汪青濕黑潮的小池。泉水濕熱飄蕩,三面水霧盤旋蒸騰,湯泉石縫間持續(xù)迸涌出暖熱的水流,一串串細(xì)密水泡隨之汩汩升起。這里的水溫也許是偏熱偏燙,恰似火爐微微鼎沸的湯鍋,或炕上鋪好的暖床一樣,令人迷醉。因為雪本身的蕭瑟與寒意,所以它令人格外向往溫暖。
靠近溫泉,眾人踏著烏亮的石塊慢行,小心繞過沾滿泥濘的濕滑小路,紛紛更衣除靴。爬了一整天的山,性急的徐霞客脫了一只鞋,不等解下另一只腳的足布,就著急把凍僵的雙腿迅速沒入滾燙的湯泉。不難想象,這些人如何咬牙屏息地入水,怎樣吸氣吐氣地適應(yīng)水溫,再一直浸泡到氣沖血涌,神魂俱暖、萬累盡消。此情此景,引人想起王世貞《弇州山人稿》記述花朝節(jié)的溫泉詩會:“諸君解衣磅礴于桃李樹下,落英滿池,竟不知身在湯泉或武陵源。”盡管此地不見飛花墜水的風(fēng)流,但寒山深處的浮沉湯泉已足夠令人振奮,也必然多一份慰勞風(fēng)塵的素樸之美,更何況那臨溪觀雪、湯煙裊裊的野趣呢?
山林之間,云蒸霞蔚。越過眾人嬉鬧沐浴的熱絡(luò)場景,恍若一瞬穿過四百年的時光,有意無意間聽到黃貞父一個人喃喃自語的抱怨,他說湯口焦村來往的人多又雜,泥土的腥氣攪渾了干凈的水質(zhì),很難比得上盤山溫泉……
沐浴后,返回寺廟的游人沒來得及休息,就跟從揮印和尚去游覽蓮花庵了。眾人再次躡雪循澗,一路上山參觀了鬼斧神工的林泉石景:雪澗溪水回環(huán)下瀉的白龍?zhí)?,山巖間蓄水的丹井,因石貌平凹而得名的藥臼、藥銚……移步換景,頓覺周身涼爽,目之所及的天然景致竟無與倫比:“宛轉(zhuǎn)隨溪,群峰環(huán)聳,木石掩映?!?/p>
直至歸來,徐霞客仍念念不忘于蓮花庵佛堂的禮器之美:“堂中香爐及鐘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為?!眱晌锛葹楣拍靖窨潭桑鹎暗南銧t應(yīng)是一體通色,古樸光潤,爐腹部的蓮花紋飾明晰可辨,散發(fā)出沉靜且深邃的幽香;伴隨一次次暮鼓晨鐘的響聲,室中的鐘鼓架興許已被各色金器震出深淺不一的樹脂裂紋,包漿間或斑駁處,流露出一股飽經(jīng)滄桑的禪意。
它們連同僧人與佛像、青燈、山石一起安靜為伴,古木仿佛亦安頓在此,放下了前世之身,斬斷了生命輪回之苦、轉(zhuǎn)世之累的牽掛,讓魂魄和時間一起凝固在山川歲月之中。正所謂,尋常之景的不凡之情,有待于慧心之人的觀察與發(fā)現(xiàn)。
當(dāng)夜日記,徐霞客在燈下花費不少筆墨,記敘一路見聞,尤其是冬末春初的溫泉體驗:“前臨溪,后倚壁,三面石甕,上環(huán)石如橋。湯深三尺,時凝寒未解,而湯氣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氣本香冽?!蓖高^字里行間,人們能依稀窺見一瓢浮光照雪的湯泉水,似還沾染著若有若無的硫黃味??傊?jīng)過趕路、沐浴與游覽,徐霞客應(yīng)是對這一段充實旅程十分滿意。不然,他不會在次日一早登上黃山頂,決意做出那一件名垂青史的“小事”來。
坐聽雪化的一日
冬去春來的群山深處,仍駐留一處雪白圣潔的世界。太陽出來,細(xì)碎的光影漫隨一朵朵雪片浮沉悅動。滿覆冰雪的玉樹瓊枝,宛如琉璃一般透徹清亮。初四日,那天一定風(fēng)和日麗。藍(lán)天晴日下,立足白茫茫群山之巔,一處天下無人知曉的角落,徐霞客從云山的高度放眼,俯瞰一整片潔白耀目的銀白人間,如同隱居當(dāng)世的雪山大士。
他坐聽漫山遍野的白雪點滴消融,看紅芽綠葉初綻在林樹枝頭,一任悠悠浮云為漲水的冰溪投下朦朧的光影,漫觀山脈的輪廓在霧靄流云中時隱時現(xiàn)。大地、林野與廣袤的天空,一如人體的肌膚運轉(zhuǎn),呼吸出暖融融的熱氣。遠(yuǎn)方的天盡頭,一凝神便能窺見岫煙漫卷的春山隱隱浮翠。
人與藍(lán)天、白雪融為一體。他讓身下的黃山端坐在心中,那是一座光芒萬丈的金山。
一個人,一座山,一場雪,一瞬相遇,統(tǒng)統(tǒng)化作初四日的一行日記:兀坐聽雪溜竟日。僅此一句,不需注解,亦無他言。也許,有人會對此短短七字生出幾分感嘆??上?,徽州不是塞北,少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天賜奇景;可嘆,黃山不比江畔,缺了孤舟獨釣寒江雪的千萬孤獨。千古文人看來,因為雪是神秘的,凈潔的,稍縱即逝的,所以才需要豐沛的詩意來摹景、傳情和達(dá)意。然徐氏文字正因簡潔平實,才有一石激千浪的能量,引發(fā)后人無邊無際的神思遐想。
但凡心性穎銳之人,其實不難從這一句極簡白的話里,品詠出極為豐厚的內(nèi)涵:“坐”字直言地氣回暖,抬眼望去皆是清心悅目的絕世好景;“聽”字暗寫群山之靜,傾耳即聞千萬雪聲交織的天籟之音;“溜竟日”三字尤顯平中見奇,既指良辰美景此生難遇,復(fù)道自然造化蘊藉神奇,漫長一日竟似雪化無聲般悄然而過,有使人流連一生一世的歡愉與沉醉。
晚霞夕照之后,星月漸明之前,一片湛藍(lán)的天幕下漸次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的夢幻之色,晚風(fēng)吹拂的山頂許是有些料峭的寒意,默默襲入下山人的衣袖與襟懷。而一日間群山觀雪的情感,如此纖細(xì),如此寂靜,如此悠長。一人坐擁一世界,頭頂青天白日,眼望黃山群峰。積雪耀映,珠泫冰澌;淋澆消融,酣暢痛快。他從蒼涼中領(lǐng)略廣袤自然的季節(jié)輪替,于嚴(yán)寒中靜悟深沉冰雪的點滴消逝,在眾生不及的峰頂聽見了冬去春來的微微歌聲。
他是如此歌頌生命的自由。這份攝人心魂的自然之美,必定是千言萬語無法盡訴的。
初四一天結(jié)束時,徐霞客回寺備好紙墨,打算記下一天行程。他幾次意欲起筆,卻遲遲未動。合上眼,他甚至能清楚看見這一整天的雪景。那些語言如飛雪般從腦海涌來,再如一片片雪花,飄在心頭慢慢融化。他開始意識到,這一天沒法寫了。他比任何人都明白,這場雪大概是寫不出了。更有可能,他在某一時刻豁然開朗:不必寫了。
因為他知道,哪怕寫好這一天的雪景,也未必能寫出這一天的心情。
重回當(dāng)年,徐霞客大概不曾想過游記有機會流傳后世。這一日,不過屬于一個人獨自的歡欣與淡淡的寧靜。想到這里,他提起筆,重新醞釀起來。這時候,他或許想到過陶淵明的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甚至激動著想要仿寫一首……但最后的最后,語言消失了,一整首詩的其他句子融化了,僅留下一句:兀坐聽雪溜竟日。
一派浪漫的月影、星光和燭燈下,這一行留有余溫的筆記,正安放著一人一生中一日難得的心情。真正的美,不能不讓人沉默以對。
十六年后的另一場雪
倘若,再尋一處雪景來訴說明人的情趣與雅致,我們和徐霞客還需等到十六年以后,才會邂逅那一場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浪漫的雪景。那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中雪景如是蒼莽,如是廣闊。宇宙塵寰,天云山水,承載了白茫茫的一個世界,一白天地的二三黑點上,有蓑衣小舟,有紅泥火爐,有浮白知己。西湖連日大雪存在的意義,仿佛是為了讓三位知音遇見彼此,拏船觀湖,煮酒同飲,揮手作別……最終,史書上僅留得一句引無數(shù)人神往不已的惺惺相惜:“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雪停了,天晴了;人來過,又走了。雪還在下,一場是湖心亭的浩蕩飛揚,一場是黃山頂?shù)脑其N雪霽。后來的以后,雪落滿了人世間的肩頭,雪飄灑成文章的故事,雪化作每一行觸動心靈的文字。這兩場雪的發(fā)生,絕不止銘刻一山一湖的好景或一時一心的觸動。它還隨同賞雪者的目光,有了從歷史的高空降下來的高度與開闊。無論攀登至人生的山頂,還是漂泊在光陰的湖心,無不伴有寒風(fēng)、嚴(yán)霜與飛雪。從時代的轉(zhuǎn)軌,到意外的突變,再到生命的波折,甚至是生活中紛繁瑣碎的潑煩之事,都足以令一個人的天地為之色變。
我想,徐霞客與張岱各自賞雪的故事背后,自有一種穿風(fēng)越雪的人生啟示:唯有走出大歷史的風(fēng)雪,投身看不見的景色之時,作為自然的物候,作為生活的歷史,作為個人的情愫,終于袒露出它們之所以扣人心弦的意義。原來,人生的價值在于如何體驗不同的過程,而不是追尋同一個必然的結(jié)果。徐霞客兀坐一天,悟出千回百轉(zhuǎn)的安詳;張維城獨往湖心,與求之不得的千古知音相會。原來,一地天設(shè)之風(fēng)景,一念隨性之瀟灑,一點靈犀之快哉,本無礙于天地。個中真意,不可言傳,只可意會。
至于,徐霞客有無登上黃山絕頂?張岱與金陵遠(yuǎn)客的故事如何?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賞雪的時間?聽雪的閑暇?還有獨自等雪化的心情?
人生一世間,紛擾日復(fù)日?,F(xiàn)在的我們,總是暫坐在各種地方,忙于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坐在教室,坐在工位,坐在地鐵、飛機和公交車;坐上沙發(fā)、床鋪和電競椅、會議桌;坐下吃飯,坐下休息,坐下喘息;坐著談情說愛,坐著論道聊天,坐著失眠熬夜……下雪了,一個人該“坐”哪里?但是,我們似乎從未想過:大山原是一塊人類誕生前就存在的石頭,你我本可以坐在上面,與天地平坐在一起。不言不語,靜靜聽一整天雪化的聲音。
歲月悠悠,斯人不在,這些文字依然飛揚在每一個靈魂的大雪中,不忘提醒我們:人生在世,應(yīng)有幾分灑落、當(dāng)存一點快樂。面對心靈的一刻呼喚,面對天地造化賦予的寶藏機緣,可否騰出一份閑暇的心境,留給好景,留給記憶,留給自己?對于徐霞客,這不是一個問題,也不需要回答?!缎煜伎陀斡洝び吸S山日記》:“初四日,兀坐聽雪溜竟日?!边@七個字連在一起,有欲說還休的話和無奈,有只字未提的事與情感,有心靈深處的風(fēng)暴與生命的沉思默想。但這一行字的謎底,其實就在謎面上:如果不能用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那么你何不選擇用喜歡的方式度過一天呢?
(責(zé)任編輯:王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