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這樣一個場景:讀者捧起一本紙質書,輕翻書頁、認真閱讀,耳機里的人工智能助手隨時答疑解惑。如今,媒介與技術的發(fā)展正在重塑知識獲取的方式,重構內容與讀者的關聯,為出版行業(yè)帶來新的可能。
第二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4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9%,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80.6%。在這場知識傳播方式的變革中,一本書究竟有多少種打開方式?
以外語教材為例,從最初的紙質圖書到附帶磁帶、光盤的多媒體教材,再到集聲音、影像于一體的數字化資源體系……書已經突破載體的限制,連接起海量數字資源。新技術的應用不是簡單地將紙質內容轉化成數字資源,而是改變了知識呈現的方式。許多教材從設計之初就確定以數字課程為主、紙質書為輔;有的教材還搭載人工智能軟件,提供沉浸式的學習環(huán)境。
學習資源變得前所未有地豐富,人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卻被稀釋。如何幫助用戶找到適合的內容,并與用戶建立實時、密切、雙向的聯系,成為出版機構必然面臨的課題。
變化正在發(fā)生。線上,數字教材與智慧教輔作為信息收集的“前哨站”,可以實時捕捉教學中的關鍵信息,通過大數據形成用戶畫像,判斷用戶學習水平,進而提供個性化學習規(guī)劃;線下,出版機構通過活動、賽事、培訓等方式,逐步強化與讀者的長期關聯。
在互聯網平臺上,短視頻等載體憑借即時、互動的優(yōu)勢,為用戶提供了更便捷的知識獲取渠道。這就促使市場需求發(fā)生轉變,也給出版行業(yè)帶來轉型升級的壓力。出版機構應該深入思考如何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在堅守知識價值內核的同時,重構內容生產方式,持續(xù)擴大優(yōu)質內容的影響力;應該深入思考如何明確細分領域,走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打造差異化優(yōu)勢和核心競爭力;還要深入思考如何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逐步培養(yǎng)自主研發(fā)團隊,掌握關鍵技術,實現對數字出版全鏈條的把控。
從竹木簡牘到紙質圖書,再到數字閱讀、融合式閱讀,發(fā)生變化的是知識的載體,不變的是閱讀的價值。數字工具不應消解閱讀的深度,而應拓展閱讀的維度;算法不應局限人們的視野,而應為求知欲提供精準的錨點。一本書的打開方式或許千變萬化,但啟迪心智的功能定位應該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