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21-0189-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1]2015年國務院印發(fā)的《中國制造 2025? 指出,沒有強大的制造業(yè),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強調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這對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政治認同關乎政黨執(zhí)政基礎,關乎社會穩(wěn)定。“沒有全體中國人民高度的政治認同為基礎,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就難以持續(xù)推進并達到預期目標”。[2]“四史\"是指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高校通過“四史\"學習教育,使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增強政治認同,堅定聽黨話、跟黨走,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基于“四史”學習教育的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
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四史\"學習教育,提升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促進新時代工科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一)順應時代,培養(yǎng)時代新人
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黨的二十大特別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通過“四史”學習教育使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明理增信,實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立德樹人,“政治認同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牽引”,[3]開啟時代新人培育工程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向著更高的目標奮斗。中國共產黨繼續(xù)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站穩(wěn)人民立場,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時代的奮斗目標既是我們黨對中國發(fā)展大勢的準確判斷,更是對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提出了要求。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們黨之所以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是因為青年的覺醒,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正是在充分認識國內外發(fā)展大勢的情況下,認識到中國落后于時代,進而認識時代賦予的責任,積極拼搏,緊緊跟隨中國共產黨的步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然需要廣大青年覺醒,明確在新時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成為時代新人,而非舊人。廣大青年是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生力軍,更是主力軍,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工科大學生更要勇挑重擔。通過“四史\"學習教育,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中、在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發(fā)展中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奮斗目標,明確使命擔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努力成為時代新人。
(二)擔當使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解決近代以來國家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意義重大,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畫出最大同心圓,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偉大夢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偉大夢想的實現(xiàn)不是輕輕松松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辛苦。國家強,經濟必須強,制造業(yè)必須強。我國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工科大學生所學專業(yè)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關。中國夢是國家富強夢、民族振興夢、人民幸福夢,歸根到底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青年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親歷者,更應該是建設者。通過“四史\"學習教育,增強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使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中,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怎么從歷史中來的,如何堅持的;新中國是如何建立的、怎樣發(fā)展的;改革開放是解決什么問題的;社會主義是怎樣發(fā)展的,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怎樣蓬勃發(fā)展的。從而使新時代工科大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深深熱愛祖國,勇于創(chuàng)新,實干苦干,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促進工科大學生成長成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為強烈,新時代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必須滿足學生對教育的美好期待,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偉大成就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這些成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新時代的大學生生逢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期,人生出彩的舞臺越來越寬廣。與過去相比,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注重內心情感體驗,期待接受的教育不僅僅是“教書”,更是“育人”,期望大學教師不僅僅是“經師”,更是“人師”,既渴望獲取專業(yè)技術知識,更渴望價值方向的引領,達到心有所信行得更遠的目標追求。中國共產黨胸懷千秋偉業(yè),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解決中國在不同時期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在成才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同樣需要價值引領。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適應社會不斷社會化是個體一生面臨的課題,政治認同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內容。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樹立正確歷史觀,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近代以來,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能夠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因為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八氖穃"教育以講歷史的方式講政治,重在價值引領,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引領大學生堅定跟黨走,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
二、基于“四史”學習教育的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的主要內容
歷史總是要前進的,贏得光明的未來,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拔覈慕逃巧鐣髁x教育,這是由國家性質決定的”,[4]培養(yǎng)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學生的素質和本領影響著中國夢實現(xiàn)的進程。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通過“四史\"學習教育,增強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領路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實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政治認同是個體為了適應政治生活而進行的政治社會化,因為認同而產生歸屬感,堅信并且身體力行,在政治生活中維護所信內容。在統(tǒng)一的政治認同基礎上政黨能夠順利執(zhí)政,國家能夠有序發(fā)展,因此,政治認同首先是政黨認同。在新時代,工科大學生堅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解決的是中國共產黨如何長期執(zhí)政、執(zhí)好政的問題。
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首先是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在新時代的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一經誕生,就擔負起時代重任,成為中國人民堅強的領導核心。一百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從被動挨打到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共產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是世界上最自信的政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沒有大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力量,中國共產黨就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在新時代的中國,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維護我國民族團結、經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的優(yōu)勢,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四史\"學習教育內容各有側重,整合各部分內容,夯實新時代工科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中國共產黨黨史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接續(xù)奮斗。新中國史重點闡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奮斗歷程。改革開放史主要關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解放發(fā)展生產力走向共同富裕的歷程。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中,中國共產黨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21世紀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在新時代的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穿整個“四史\"學習過程,使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新時代工科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
(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和新時代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前進的道路上,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不變質,新時代的中華兒女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四個自信”。
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廣大青年應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歷史自信,發(fā)揮主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是由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四個方面構成,道路是決定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取得的,是我們黨領導人民100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xù)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中得來的。近代以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當代中國發(fā)展的制度基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在世紀之交、新世紀新形勢中堅持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國共產黨堅持問題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是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凇八氖穃"學習教育的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沿用工科學科思維,既遵循教育規(guī)律,契合學生成長需求,闡明基本的歷史知識,又注重潛移默化地滲透價值引領,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促進工科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四史\"學習教育講清楚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chuàng)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實踐,使新時代的工科大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跟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建功立業(yè)。
(三)堅持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順利開啟新征程,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四史\"學習教育融合思政課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既深入學習領會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又增強大學生政治認同,“‘四史'融入思政課,就是要引導青年學生運用大歷史觀,把握歷史的主題與主線,”[5]從而洞察歷史規(guī)律,把握歷史大勢,順應時代潮流。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回答時代課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三次飛躍,產生了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主要回答了中國為什么革命、為誰革命、靠誰來革命,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新形勢下如何發(fā)展等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是強國建設、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教育傳承過去,開創(chuàng)未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新時代中國實際出發(fā),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堅持“兩個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其實質就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深化了對三大規(guī)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一以貫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堅持和發(fā)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真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基于“四史\"學習教育的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中國和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偉大成就和偉大變革,傳承紅色基因,增強政治認同。
歷史是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以“四史\"學習教育總結歷史經驗,增強在新時代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增強新時代工科大學生政治認同,激勵新時代工科大學生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做新時代的追夢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9.
[2]蔣紅,范曉.鞏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政治認同基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3):5.
[3]包麗穎,任寶龍.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4(07):36.
[4]《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1.
[5]王炳林,劉奎.關于“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103.
(責任編輯:張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