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又一只“工蜂(Worker Bee)”,以涂鴉、雕像為載體,搭載著多樣化的藝術(shù)表達,“飛落”在維多利亞時代和新哥特式建筑之間,而如“蜂箱”(hive)一般熙攘繁榮的城市盛景,喚醒了人們對于當年這座“棉都(Cottonopolis)”開啟世界工業(yè)革命的記憶。曼徹斯特,這座曾經(jīng)的“世界工廠”,隨著棉紡貿(mào)易和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華人在曼徹斯特的最早記錄也源于那時。150 多年前,清廷特使斌椿在他的海外見聞錄《乘槎筆記》中記載:“此地……為英國第二埠頭。中華及印度、美國棉花皆集于此?!痹谶@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中國海員和華工跨海而來。退役的海員和華工定居下來,決定用“中餐”這一項特殊技能尋找就業(yè)市場,簡陋的海員食堂“破圈”進入餐飲市場。19 世紀初,英國的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中餐館誕生了。20世紀初,又多了一批留學生,陸續(xù)加入了定居者的行列。后來,新一批南粵移民從中國香港來到英國,陸續(xù)定居從事餐飲行業(yè)。
20世紀70 年代,曼徹斯特市中心出現(xiàn)了中國餐館群,隨后發(fā)展成了當?shù)氐奶迫私郑ㄖ袊牵?,六角亭、中式牌樓和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街飾把唐人街裝點一新。那時候,中餐館還是傳統(tǒng)粵菜的江湖,大部分餐廳以口味清淡的南粵菜肴為主,清一色都是各種粵式點心、叉燒、燒鵝和蒸海鮮,而粵語也是唐人街的通用語言。來自香港的楊鉅文和楊鉅森兄弟于1977年創(chuàng)辦的“羊城樓”(Yang Sing),是當時城里中餐的金字招牌,他們的父親是著名粵式點心師傅楊添坤。
自從英國化的港式粵菜出現(xiàn)以來,中餐已經(jīng)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正如《唐人街之味》一書中所言,“第一代香港移民身上,既有獅子山下的進取意志,也有積極融入和變通的精神,在最艱難的歲月中也沒有放棄過對生活的追求,他們苦苦尋找自己的身份,抱有對祖國的深情寄托?!彪S著大批中國留學生來到英國,新一代年輕人希望吃到自己家中的風味,是中國人自己吃的,沒有被英國口味影響的中餐。隨著川菜崛起,辣味兇猛的湘菜、東北菜和陜西菜也借勢來襲,曼徹斯特中餐業(yè)愈發(fā)多樣化,也迎來了百花齊放。而散落在鬧市里的中餐館,是一個靜水深流的江湖,人來人往,五湖四海,口音各異,聚了又散,卻也樂在其中。
自成一套味覺體系的川菜,率先用活潑刺激的味道、立體豐富的味型掃平了英國中國城的大街小巷,以火鍋、串串、水煮魚、回鍋肉、麻婆豆腐為主的川菜館很快就在英國的中餐江湖中站穩(wěn)了腳跟。但在川菜的體系里,街頭小吃是出了名的生機勃勃和豐富多彩。鐘水餃、紅油抄手、擔擔面、碗雜面、燃面、粉蒸牛肉米線、狼牙土豆……在正餐領(lǐng)域之外的這些四川街頭小吃,土生土長、更接地氣,對于英國中餐后廚而言,算是打開了通往新口味和新風格的微型窗口,也打破了人們對“中餐”刻板單一的刻板成見。
曼徹斯特中國城里的這家“寬窄巷”,開在一家麻辣烤魚店的樓下,三個方方正正的漢字,提醒著這里與八千多公里以外巴蜀大地的煙火連接。入口正對著川劇變臉的面具,墻面上則是川渝人民愛耍的麻將,紅綠相間的桌椅,呼應著川味里紅綠辣椒,明媚而嬌俏,向南來北往的食客們彰顯著獨一味的巴蜀特色。餐廳老板任溫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川妹子,從讀書到工作,已經(jīng)在曼城生活了二十多年,此前一直從事酒店行業(yè)。溫迪喜歡在家里做川菜,尤其是各種川味面食,家里廚房的瓶瓶罐罐里,裝著的是從家鄉(xiāng)雅安帶回來的花椒、泡椒、辣椒粉。但在曼城沒有專門做家鄉(xiāng)小吃的餐廳,于是,她找到了這個風味缺口。
溫迪是“寬窄巷”后廚的靈魂人物,雖然店里有兩位來自成都的廚師,但均是做川菜涼菜出身,“剛開業(yè)一兩個月,我都是在廚房里教他們打(調(diào)味)料的,一勺一勺慢慢地帶出來。”每一根面條上都裹上醬油、紅油、芝麻醬和花椒混合而成的調(diào)料,入口后短短幾秒,是溫迪在努力復刻的家鄉(xiāng)味道。新月形的餃子,里面是味道清淡的豬肉餡,加上甜辣味的復制醬油和店里自己做的紅油,最后加點蒜蓉,鐘水餃是店里最受歡迎的招牌小吃。為了不“變味”,空運來了成都的辣椒粉、漢源的花椒、重慶的紅薯粉、雅安的煙熏竹筍……辛辣和焦麻都不會過激,從成都送來的辣椒粉,特意選的是中辣,每道菜后都標了辣度。但這一口辣的味道還是眾口難調(diào),也許和大部分川菜館一樣,加辣、減辣,依舊在一個難以平衡的天秤上搖擺。大多菜式都與本土并無二致,口味上沒有過多處理,只是為當?shù)厝颂峁┒鄮讟舆x擇,碗雜面搭配的臊子通常是豬肉的,在“寬窄巷”會多了英國人喜歡的雞肉、牛肉與豆腐,果然奏效,一度也成了招牌菜式。開業(yè)兩年多,溫迪坦言,目前菜單上還有一個小遺憾——蛋烘糕,外皮酥脆、內(nèi)餡軟綿,是承載古早溫情的一個街頭小吃,她想帶到“寬窄巷”,因客流翻臺率和人員配置的影響,還未能實現(xiàn)。
在這20多年里,中國超市食材調(diào)料的供應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年“老干媽”辣椒醬都買不到,如今超市里四川豆瓣醬、紅油、青花椒等一應俱全。而中國城里,來來回回,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在溫迪印象中,只有一家粵菜館小羊城沒有換過老板。很多老牌粵菜館關(guān)了,在原址上就會有一家新的川菜館、湘菜館或其他菜系的餐廳開起來。
很多時候,食物的確可以治愈游子的心,一頓地道的家鄉(xiāng)飯,或許勝于萬語千言。在粵菜和川菜占據(jù)中國城之后,在曼城生活的湖南人漢妮,也想帶來自己家鄉(xiāng)的美食。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曾在一采訪中說道,“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甜,就像四川人總是帶著甜甜的體貼?!倍硪粋€愛吃辣的省份湖南,人們偏愛新鮮辣椒和剁椒,湘菜辣得更鮮,酸辣是靈魂味型。
在中國城里,已經(jīng)營十幾年的湘之味(Hunan Restaurant)也算是一家老店了,從一層門臉上到二層,穿過木質(zhì)屏風的走廊,便會瞬間回到了20世紀30年代。木質(zhì)地板、昏黃的燈光、墻面上滿是嫣紅的芙蓉花、懸掛著的四季水墨畫、處處散發(fā)出一種幽雅的東方之韻,與傳統(tǒng)印象中熱火朝天的川菜館大相徑庭。但等菜端上桌,兩個世界的分界線也就消失不見了,擺在面前的是一道道令人食指大動的湘菜,農(nóng)家辣椒炒肉、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干鍋肥腸、牛腩米粉……湖南籍老板漢妮和特地從湖南湘潭請來的大廚,挑選出了150多道菜品,從小炒、鐵板、干鍋到煲仔飯,堅持熱辣濃郁的湘之味,猛火現(xiàn)炒自帶鍋氣。漢妮和廚師試過了英國市面上能買到的各種辣椒,選出了口味最接近湖南本土湘菜的青辣椒,超市里常見的長尖椒達不到湘菜的辣度。
湘之味在不走改良版中餐路線的基礎(chǔ)上,又打開了西方人的味蕾,餐廳合伙人小夢坦言,最初讓英國人認識且接納湘菜,是從粵菜過渡來的?!霸醋院仙坳柕蔫F板牛肉,是英國人來店里常點的一道菜,與粵菜經(jīng)典鐵板牛肉共用英文名‘SizzlingBeef’,客人嘗試了加泡椒的版本之后,接受度特別高?!痹谀限@北轍的飲食文化中,尋找著那些異曲同工之妙,也順利幫助湘菜找到了在西方的文化過渡點。而在中餐配酒上,漢妮的想法是先鋒的,探索葡萄酒與湘菜搭配的可能性,在十幾年前也遙遙呼應了當下國內(nèi)的各地方菜系小酒館(Bistro)風潮。
從靠近中國城牌坊那邊搬到了如今店址,十幾年期間,湘之味只調(diào)整過一次菜單,忍痛割愛,去掉了湖南傳統(tǒng)火鍋:玉米雞火鍋、羊扒火鍋、牛腩火鍋、魚片火鍋和老鴨蘿卜火鍋。究其原因,“前幾年從國內(nèi)運輸各種調(diào)味料的成本激增,外加同期曼城出現(xiàn)了許多火鍋店,例如雄柒、星期八等,單就火鍋這一門類,競爭也愈發(fā)激烈?!毙舴窒淼?。
多雨朦朧的情景和工業(yè)化的基因造就了這座城市肅然且冷峻的氣質(zhì),擁有大量維多利亞時代審美風格的古董建筑,排列在扭曲的迷宮般的城市網(wǎng)格上。來自中國各地的人們在其中落腳、徜徉、工作,尋覓著新生活。工業(yè)革命時期,運河是老工業(yè)區(qū)的命脈,而如今,圍繞水道鋪展開來的運河街(Canal Street),也滋養(yǎng)著依附于此的創(chuàng)意社區(qū)。命名為一個“家”字(Home)的中式融合菜館,從60公里以外的利茲來到曼城,以同名餐廳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建筑(Red Brick)之間扎下根來。
家餐廳主打傳統(tǒng)粵菜的同時,菜單上也融入了一些經(jīng)典川菜。作為最早來到英國的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曼城的許多老牌粵菜餐廳大多保留著傳統(tǒng)老廣酒樓的風格。而家(Home)的室內(nèi)空間是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時髦設(shè)計,金色、灰色和黑色為空間色彩主調(diào),墻壁保留著紅磚,入口處連接的是特別設(shè)置的酒吧區(qū)域,從葡萄酒到威士忌再到創(chuàng)意特調(diào)雞尾酒,中西合璧恰到好處,也讓曼城的粵菜氛圍多少活潑和輕快了一些。開業(yè)兩年以來,利茲“家”餐廳老板、湖南籍華人黃河,有多年堅實粵菜底子的大廚嚴文瑞,兩位一起打理著這間呈現(xiàn)地道中式風味的餐廳。
一道用紅曲米制作的腸粉,以紅亮色彩沖擊著英國人對粵式點心的認知,率先為家餐廳在曼城中餐界打出了一個“信息差”。外層軟糯、內(nèi)含一層黃色薄脆,中間夾著大顆蝦仁,一口下去,酸甜和咸香交織。筍尖蝦餃皇、蟹黃蒸燒賣、潮州蒸粉果、翡翠羅漢齋餃……在這些招牌粵式點心中,又加入了黑椒牛肉、龍蝦和雞肉等豐富食材,無論是中西食客,他們都能從其中找到熟悉又有新意的共鳴。這些點心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后廚親力親為,前一晚包好,第二天一早來蒸,保留著粵菜里的這一口鮮。粵菜百年魅力不減,哪怕是所謂的新派粵菜也離不開傳統(tǒng)。在經(jīng)歷過“拒吃魚翅”的風潮,粵菜的核心競爭力又回到了生猛海鮮、鑊氣小炒、老火靚湯等考驗基礎(chǔ)功底的菜品中。在英國生活三十多年的大廚,在家餐廳菜單中保留著那些最質(zhì)樸又地道的風味。但入鄉(xiāng)隨俗,變通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在粵菜的烹飪中加入了西方食材,例如黑松露、龍蝦等,融入新意的同時,沒有為了討巧把粵菜的一些好味道丟掉。
中餐出走海外百年,在“四海為家”的文化征程中,有容乃大,是中餐的最佳注腳。不僅在曼徹斯特,也在整個英國。扶霞曾說過,“中餐有著接近無限大的可能性。在英國,我們是已經(jīng)到達了中餐創(chuàng)新的巔峰,還是正處于眾多新發(fā)現(xiàn)的邊緣,答案還需拭目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