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舞臺藝術多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將膠州秧歌進行創(chuàng)新性呈現,使其在保留傳統(tǒng)精髓的同時符合現代審美,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舞臺空間運用作為舞蹈藝術表達的關鍵因素,對膠州秧歌的舞臺生命力有著重要影響。深人研究其空間運用與創(chuàng)新,不僅有助于挖掘膠州秧歌的藝術潛力,更能拓展其傳播途徑與受眾范圍,讓這一古老藝術在新時代舞臺上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交織中續(xù)寫其文化傳奇,為豐富中國舞臺藝術寶庫貢獻力量。
一、膠州秧歌傳統(tǒng)空間特點
(一)場地布局與隊形變化
膠州秧歌在場地布局、隊形變化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深刻地反映出強烈的地域文化內涵。傳統(tǒng)膠州秧歌大多在鄉(xiāng)村廣場、庭院等空曠場地上演出,場地布局具有明顯的對稱性和層次感。表演區(qū)域一般分為中心表演區(qū)和外圍伴奏區(qū)兩部分,中心表演區(qū)是舞者施展高超技藝的首要場所,外圍伴奏區(qū)是音樂演奏者的場所,二者互為補充,共同建構了一個完整而有序的表演場景。這一布局方式體現出膠州地區(qū)民眾的傳統(tǒng)生活秩序和群體活動方式,顯示出鄉(xiāng)村社會的和諧和凝聚力。
從隊形變化上看,膠州秧歌有著豐富多彩而又很有規(guī)律的隊形,比如經典的“十字梅”“四門斗”“大擺隊”。“十字梅”陣形如朵朵怒放的梅花開遍整個會場,舞者站位準確,以嫻熟的位置移動、肢體配合等手法表現出緊湊有序的空間美,似乎在講述膠州人民團結合作的精神;“四門斗”則以四方對稱的形式呈現,舞者們穿梭其中,營造出開闊又規(guī)整的空間效果,恰似古代軍事陣法的演變,體現了當地人民對秩序和對稱美的追求;“大擺隊”像靈動的長龍逶迤向前,在舞者前后左右的交錯布置、平穩(wěn)運動中呈現出舒展多變的空間形態(tài),猶如鄉(xiāng)村慶典上的大游行,生活氣息濃郁,喜氣洋洋[1。這些隊形的變化不只是視覺上的盛宴,更是膠州人民生活智慧和文化傳承的生動展現,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藝術可能性。膠州秧歌因其獨特的魅力和韻味而成為民間藝術的一個標志性特點,它承載了膠州人民世世代代的情感和記憶,又給現代舞臺創(chuàng)作帶來豐富而寶貴的靈感。
(二)動作的空間軌跡
膠州秧歌以動作空間軌跡為藝術表現力核心元素,風格特點明顯,文化底蘊豐厚。舞者的身體動作主要表現為擰、碾、押、韌等動作元素,這幾種動作元素交織在一起,使肢體的空間運動軌跡表現出繁復奇妙的造型。以“三道彎”身姿為例,舞者身體處于彎曲和舒展狀態(tài),雙臂擺動柔和,步伐以特有的節(jié)奏運動,構成流暢而富有變化的曲線空間軌跡。這條曲線不是一條單純的弧線,它包含著身體重心的精妙變換與力量的精致傳達,有時舒緩雅致,有時蒼勁有力,恰如膠州灣邊波濤涵涌,呈現出一種天然靈動之美。同時,膠州秧歌的動作空間軌跡也講究高低錯落變化,舞者通過跳躍、旋轉和蹲起,巧妙利用人體不同位置到舞臺平面之間的距離感差異,營造多層次的空間效果。比如,當顯示出歡快的心情后,舞者經常做一個小小的跳躍和一個迅速的轉身,全身霎時沖天而起,然后馬上輕快地下落,使頭和胳膊、身、腿依次從不同的高度劃過空間,營造出生動、溫馨的空間氛圍,似乎把膠州大地上收獲季節(jié)的喜慶場面逼真地展現給了觀眾。這一特殊的動作空間軌跡,既是膠州人在田間勞作中彎腰、起立、逆轉等日常勞作形式的藝術化精練,也是夸張和美化,更有其內心情感的精致流露,一舉一動的伸縮無不充滿了熱愛生活、追求幸福之情,極具藝術感染力及文化穿透力。擁有這些特點的膠州秧歌已經成為其與其他民間舞蹈的顯著差異,這也為其在舞臺藝術領域中的獨特地位打下了堅固的基石[2]。隨著時間的流逝,它變得更加璀璨奪目,不斷地向世界傳達膠州這片土地所特有的魅力和人文精神。
二、膠州秧歌舞臺呈現中的空間運用創(chuàng)新方法
(一)突破傳統(tǒng)的隊形布局模式
在膠州秧歌的舞臺展現上,突破傳統(tǒng)隊形布局模式是非常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空間運用手法。傳統(tǒng)膠州秧歌隊形通常有相對固定的對稱形式與規(guī)律變化,雖然表現出了特有的秩序之美,但是在當代舞臺藝術尋求新奇視覺效果的潮流中,打破傳統(tǒng)已不可避免。比如,主創(chuàng)人員大膽運用不規(guī)則和碎片化隊形排列方式,把舞者散布在整個舞臺上,顯得漫不經心,但又隱藏著精心設計的呼應關系。它已不囿于過去整齊劃一的形式,而以個體舞者特有的動作與姿勢的改變來創(chuàng)造靈動、灑脫的空間氣氛。
在新編膠州秧歌的部分作品里,舞者以組為單位錯落有致地分布于舞臺之上,分別演繹出與主題有關卻又具有不同表現形式的動作片段,這些動作片段有時聚合,有時離散,構成動態(tài)而又富含變化的空間構圖。這一編排方式突破了受眾對膠州秧歌隊造型的固有理解,讓舞臺空間變得充滿未知和驚奇,能在一瞬間引起受眾的關注并刺激其好奇心。同時,這種創(chuàng)新的隊形布局還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舞臺場地的特點和現代舞臺設備的運用,如與舞臺燈光的定點照射、投影效果及其他因素結合,營造出更絢麗多彩的視覺效果,給膠州秧歌注人了時代的新活力,讓它在臺上呈現出更獨特和迷人的藝術魅力,符合現代觀眾對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藝術作品的審美要求,并進一步擴展膠州秧歌舞臺空間表現的可能性,使這種傳統(tǒng)民間藝術煥發(fā)出現代舞臺的新生機、新活力[3]
(二)擴大舞臺垂直空間的使用范圍
擴大舞臺垂直空間的使用范圍,給膠州秧歌的舞臺呈現以新的視覺體驗與藝術張力。過去膠州秧歌演出多集中在舞臺平面上進行動作展示、隊形變化等方面,對舞臺上下垂直空間沒有充分挖掘。今天,膠州秧歌經過巧妙設計與舞臺裝置應用,開始在垂直空間中充分發(fā)揮潛能。比如,在某些表演時設置多層舞臺結構,舞者不只在主舞臺平面內進行表演,還會借助樓梯和升降臺等設備在各種高度層面亮相。
演出時,舞者可從高空慢慢下降,搭配伸展的肢體動作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精靈一樣,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或從臺下快速上升,出奇制勝地加入演出,增強演出的層次感與戲劇性。與此同時,借助舞臺上懸掛的彩帶、燈籠等道具讓舞者與其進行交互,并通過爬升、跳躍式觸碰,使表演空間得以向上拓展,營造立體而有層次的空間效果。這一垂直空間上的延伸使膠州秧歌在舞臺上表現得更為豐富多彩,猶如一幅立體式畫面緩緩鋪展于觀眾面前,既提高了藝術表現力,又能較好地闡釋作品的題材及情感內涵,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觀賞體驗,使傳統(tǒng)藝術膠州秧歌在現代舞臺中顯示出更多震撼心靈的魅力。它適應現代舞臺藝術對空間多元化、立體化追求的需要,也為它的繼承和發(fā)展開拓出一條新路。
(三)融入現代舞的空間概念
融人現代舞的空間概念,給膠州秧歌舞臺創(chuàng)新帶來新的生機和意義?,F代舞空間運用中注重自由、開放、抽象等表現方式,這與膠州秧歌傳統(tǒng)空間特征形成強烈反差,相得益彰。膠州秧歌主創(chuàng)人員開始從現代舞中汲取空間意識,打破了傳統(tǒng)膠州秧歌較為一成不變的空間框架與動作路徑。例如,在動作編排方面,借鑒了現代舞中身體重心轉移、四肢不規(guī)則擺動及身體和空間多維互動方式等。
舞者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既定動作軌跡,而是更加自由地探索舞臺空間的各個角落,以更加大膽、新穎的身體姿態(tài)和動作組合來填充空間。在作品中,舞者有可能突然停在舞臺某一邊緣位置上,用身體輕微抖動、自光注視來創(chuàng)造安靜、緊張的空間氣氛,然后再快速地在舞臺上夸張地跳與轉,突破以往的寧靜,在空間上產生了強烈的動態(tài)反差。同時,膠州秧歌還應用了現代舞中空間分割與重組的思想,并通過舞者位置的改變與動作的配合來把舞臺空間分割成不同的區(qū)域,各區(qū)域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與動作節(jié)奏,然后把這些區(qū)域有機串聯在一起,構成了邏輯嚴密、藝術感染力強的總體敘述空間。這一整合既給膠州秧歌注入了時尚、現代的色彩,吸引更多年輕觀眾,也給這一傳統(tǒng)藝術形式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思路與方向,使之既能保持本土文化特色,又能對接國際現代藝術潮流,從而進一步提高膠州秧歌在舞臺藝術領域中的地位及影響。它推動著傳統(tǒng)民間藝術向現代化轉型及創(chuàng)新發(fā)展,使膠州秧歌能夠在新時代舞臺上綻放更絢麗的色彩,彰顯自身特有的藝術價值及文化魅力。
(四)道具輔助創(chuàng)新空間層次
在道具的輔助下不斷創(chuàng)新空間層次,在膠州秧歌的舞臺呈現中增加豐富的視覺效果與藝術想象力。道具對于膠州秧歌來說始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現代舞臺的革新下,道具對空間層次的塑造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放大。扇子、手絹等傳統(tǒng)道具在舞者的巧妙使用下,能營造出多樣化的空間效果。例如,舞者把扇子展、收、翻,并與身體動作相配合,舞于身前、背后和頭頂不同部位,構成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層次變化,似乎為舞臺勾勒了一幅行云流水的畫卷。與此同時,部分新編作品中還介紹了創(chuàng)新道具,如大框架結構和活動屏風。舞者穿梭于框架之中,依靠著框架,圍繞著框架,框架的出現既限制了舞者活動的范圍,又提升了空間的立體感與層次感。屏風的運用又能通過它放置的位置與角度的改變,把舞臺劃分成不同空間區(qū)域,屏風前舞者與屏風后舞者的若隱若現營造了神秘內斂的空間氛圍,讓受眾的目光穿梭于各個層面之間,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觀賞性。這種借助于道具來進行空間層次創(chuàng)新的手法,使得膠州秧歌舞臺空間變得更豐富、多元,給觀眾一種獨特、新奇的視覺感受,也使得這種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現代舞臺上表現得更加精致,深刻的空間美感進一步擴天了膠州秧歌舞臺藝術表現的范圍,增強了藝術表現力與審美價值。
(五)采用燈光切割的方式進行空間重組
利用燈光對空間進行切割重組,給膠州秧歌舞臺呈現帶去特殊的視覺沖擊力與藝術創(chuàng)造力。燈光是舞臺藝術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膠州秧歌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設置不同視角、力度、色彩及造型的燈光,可靈活切割、重新組合舞臺空間。比如,利用聚光燈能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舞臺上某一特定部位,凸顯舞者的個體動作與神情,構成獨立的視覺焦點,似乎在寬廣的舞臺空間里打開了藝術的微觀世界。
運用側光、逆光等手法,能勾畫出舞者的身體輪廓,加強舞者的立體感、層次感,讓舞者更明顯地突出于空間,并與周圍環(huán)境產生強烈的反差,產生深刻的、戲劇性的空間效果。同時,通過光線的色彩變化與切換,能創(chuàng)造不一樣的情感氛圍與場景轉換,如暖色調光線能傳遞愉悅、熱烈的心情,冷色調光線能展現恬靜、深邃的情調。在某些作品里,燈光也能與音樂、舞蹈動作節(jié)奏相協調,在臺上迅速切換出各種光區(qū)以達到空間動態(tài)重組的效果,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與藝術震撼,讓膠州秧歌舞臺表演更有張力和韻味,給這門傳統(tǒng)藝術注入現代科技與藝術交融的新韻味,增強它在當代舞臺藝術中的競爭力、吸引力。
(六)設計獨特場景轉換空間
設計特殊的場景轉換空間,賦予膠州秧歌的舞臺呈現以連貫性與故事性,提升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與敘事能力。傳統(tǒng)膠州秧歌演出時,情景比較單一固定,但在現代舞臺創(chuàng)新實踐中,主創(chuàng)人員強調通過精巧設計使情景多樣化,變換流暢。比如,采用旋轉平臺、升降幕布、滑動屏風等舞臺布景元素來實現布景的快速轉換與無縫連接。在一個以膠州農村生活為主題的作品中,開始時,舞臺上呈現出一片寧靜的田園風光,通過旋轉平臺的轉動,轉眼間切換為熱鬧的鄉(xiāng)村集市場景,舞者們在不同的場景中展現出與之相適應的舞蹈動作和情感表達,使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跟隨舞者一同經歷鄉(xiāng)村生活的不同片段。同時,通過場景的轉換還可以營造出時空交錯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文化內涵。例如,在表現膠州秧歌歷史傳承的作品中,通過燈光和投影技術,將古代膠州秧歌的表演場景與現代舞臺上的舞者畫面相互疊加和切換,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感受到膠州秧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脈絡,使整個作品更具深度和藝術價值。
三、結語
膠州秧歌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主要代表,它在舞臺空間上的創(chuàng)新之旅既充滿挑戰(zhàn),也充滿機遇。在由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的歷程中,見證著它的堅持和突破,而每次在空間運用上的創(chuàng)新性嘗試,無不在向這種古老藝術致以敬意并進行繼承。在新時代大潮中,期待膠州秧歌能繼續(xù)堅持創(chuàng)新,并在塑造舞臺空間方面探索前進,使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超越時空界限,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膠州秧歌,繼續(xù)書寫中國民間舞蹈文化的輝煌篇章,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本土與世界的文化橋梁,在人類藝術的歷史長河中留下屬于自己的獨特印記。
【參考文獻】
[1]鄒丹丹.膠州秧歌的形態(tài)及非遺傳承研究.作家天地,2023(24):141-143.
[2]刁玉潔.新媒體背景下膠州秧歌舞臺文化創(chuàng)新研究[]國際公關,2020(03):237.
[3]羅寧.論膠州秧歌舞臺形態(tài)的表演特征[.音樂生活,2018(0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