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說什么呢?”這個好奇的小問號,一直在我腦子里打轉(zhuǎn)。于是,暑假一到,我就拉著爸爸媽媽一起到無錫“跑學(xué)”啦!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無錫吳都闔閭城遺址博物館。博物館的建筑像一只剛剛破殼而出的鳳凰,聽說這叫“鳳凰涅槃”,寓意吳國歷史的重生。走進(jìn)展廳,我立刻被一件文物吸引住了——玉飛鳳。它頭上有羽冠,身體優(yōu)美地彎成S形,好像正在展翅高飛。講解員姐姐說,這只玉飛鳳是吳國的象征,代表著禮讓與美德。
我湊近一點(diǎn)兒,仿佛聽見它在跟我說悄悄話:“小朋友,吳國的祖先泰伯,為了讓賢,把王位讓給了弟弟。他有德有禮,是孔子都稱贊的‘至德之人’。你愿不愿把這種精神繼續(xù)傳下去呢?”我趕緊點(diǎn)點(diǎn)頭,心里默默記下了這位“飛來的老朋友”的叮囑。
第二站,我們?nèi)チ藷o錫博物院。那兒有好多寶貝,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塊拇指大小的唐代玉佩。別看它小小的,放大幾十倍后,竟然能看到一位高士在撫摸小鹿,旁邊還有個童子捧缽,細(xì)節(jié)豐富得讓人驚嘆!我忍不住笑了:“這不就是唐代版的‘人鹿和諧’嗎?”
這塊玉佩好像也開口說話了:“我們古代人也有溫柔的情感,有可愛的童年,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你愿意了解我們、認(rèn)識我們嗎?”我認(rèn)認(rèn)真真地回答:“我愿意!而且,我還要把你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著:這些文物,像是從遙遠(yuǎn)的歷史里走來的信使,每一件都有一顆會講故事的心。它們不像課本那樣嚴(yán)肅,而是像溫柔又神秘的朋友,用自己的方式,把中華文化輕輕講給我聽。
我想說:如果文物會說話,它們一定希望我用心聆聽、用愛守護(hù)。從今天起,我愿做靜靜聽故事的小耳朵,還要做奔跑在歷史中的小腳丫,把中華文明的種子撒進(jìn)未來的田野中。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小漠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