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的一個寒夜,海南儋州的茅檐下飄出縷縷白煙。蘇東坡披著半舊的青衫,用木勺攪動陶罐里翻騰的芋羹,忽然大笑道:“莫嫌南海僻,芋魁亦可飽?!边@位被貶至天涯海角的詩人,竟在竹籬茅舍間用最樸素的芋頭熬煮出中國文人最浪漫的煙火氣。
竹杖芒鞋處,芋香慰風塵
紹圣四年 (公元1097年),59歲的蘇東坡戴著“儋州別駕”的虛銜踏上瓊州。瘴之地缺醫(yī)少藥,卻盛產(chǎn)檳榔、芋頭。這位老饕在給友人的信里寫道:“海南多荒田,俗以貿(mào)香為業(yè),所產(chǎn)粳稌不足于食,乃以薯芋雜米作粥糜取飽?!庇谑牵瑢こ5挠箢^在詩人筆下化作“玉糝羹”,苦中作樂的詩意里,藏著士大夫的生存智慧。
彼時,蘇家廚房常有奇景:小兒蘇過刨芋如琢玉,老父執(zhí)勺似調(diào)丹。他們用椰殼當碗、蕉葉作盤,將山間芋魁烹成“香似龍涎仍薩白,味如牛乳更全清”的佳肴。謫居儋州三年,蘇東坡竟吃出“飽食不嫌溪筍瘦”的豁達,連芋頭皮都要仔細收存,戲稱要學葛洪煉“芋金丹”。
芋魁入詩行,清歡寄平生
翻開《蘇軾全集》,芋頭如星子散落其間。元符二年 (公元1099年)冬夜,蘇東坡寫下了“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糝羹,色香味皆奇絕”,這道被當代美食家復刻的“東坡芋羹”,原料不過是極其平常的芋頭、粳米、鹽梅,卻因注入文心而成傳奇。黃州時期“芋魁豆飯”養(yǎng)病體,惠州街頭“瓦盆麥飯伴芋羹”,在蘇東坡那里,尋常食材總能被點化成詩。
最妙當屬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蘇軾與劉倩叔游南山,野餐時煨芋的清香混著山間朝露,竟讓貶謫之人品出超然之味。清人查慎行評此詞:“非至人安得有此曠懷”,殊不知這曠懷正來自蘇軾對人間煙火的深情。芋頭在東坡筆下早不是果腹之物,而是通往天地大道的青竹筏。
玉糝傳千年,人間煙火長
今人復現(xiàn)“東坡芋羹”,需取儋州檳榔芋切丁,文火慢熬至芋化米融。當雪白芋糜泛起蟹眼細泡,撒鹽梅調(diào)味,恰似當年“不用醯醬自有味”的風致。
站在儋州東坡書院前,看游人如織品嘗“玉糝羹”,忽然懂得了“文人菜”的精髓一不在技法而在情懷。千年芋香里,始終沸騰著蘇軾竹杖芒鞋的身影。他教會我們,真正的美食不是珍饈玉饌,而是將苦楚熬成詩意的能力。正如陶罐里的芋羹,越是文火慢煨,越能熬出生命的清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