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主觀性是語言表達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特征,它能夠體現(xiàn)說寫者對世界的認知、態(tài)度和情感,不同語言在主觀性表達上存在差異,詞匯作為語篇建構的基本單位,其主觀性直接影響語篇的表達方式。以往學者們從多種角度對英語和漢語篇中的詞匯進行對比研究,Li以英漢簡單詞匯為例,探索其形態(tài)差異、構成差異等[1];楊靜和王文斌從及物性角度對英漢動詞“eat”和“吃”進行了超常性句法與語義特征的共性與差異性進行對比研究[2]以往對于英漢詞匯的對比研究均從不同角度、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但它們主要停留在語義、語法和語用層面,少有學者從認知角度對英漢語篇詞匯主觀性進行對比研究,且對英漢語篇詞匯主觀性的認知理據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
因此,本文以英漢語篇中的詞匯為例,從認知角度探究其主觀性,具體包括其程度特征、概念內容賦義特征以及關聯(lián)特征三個方面,并闡釋其認知理據。英漢語篇詞匯主觀性的認知對比研究,有利于揭示英漢詞匯主觀性在表達方式上的異同,為進一步深入理解英漢詞匯的主觀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二、文獻綜述
1.語言主觀性
語言主觀性是語言的普遍特性,語言主觀性充斥在各種語言中,也是強調語言意義的語義學、強調語言使用的語用學、強調言語主體對語言影響的認知語言學與強調語言功能的功能語言學共同關注的研究現(xiàn)象。Benveniste將主觀性視為是說寫者將自我設定為“主體”的能力,主體性深深標記著語言,成為語言使用的影子[3]。Habermas 主要從普遍語用學的角度出發(fā)來探索語言主觀性的奧秘,強調主觀性是指將說話者的行為和態(tài)度融入言語行為當中,說話者通過表達自身的主觀意圖進而引出其內在本質[4]。Lyons認為“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寫者“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寫者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5]。Langacker主要從認知語言學視角解讀主觀性,認為語言表達的意義是一種概念化,概念化者首先是說寫者,其次才是聽讀者,主觀性在于概念化者的角色意識[6]。Traugott從歷史語用學視角出發(fā)對語言主觀性進行研究,她認同語言主觀性是一種“自我表達”的這一觀點,它具體在詞匯和語法中表現(xiàn)出來[7]。隨著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法等學派的興起,語言的功能得到了更加多維和全面的認識。傳統(tǒng)上,語言被視為表達客觀命題、傳遞信息的工具,然而,隨著語言學研究的深入,語言的功能遠不止于此,語言不僅僅是為了表
[收稿日期]2025-02-2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英漢語篇主觀性的認知對比研究”(23BYY102)
[作者簡介]彭兵轉,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話語分析、認知語言學、語用學、跨文化交際等研究;王馨悅,碩士研究生。
達命題式思想的手段,更應該是表達說寫者個人的觀點、情感態(tài)度和認知方式的重要手段;彭兵轉認為,語言在社會交往中被賦予意義,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首先通過語言創(chuàng)造語境,然后根據語境構建言語,主觀性反映了每一個個體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并通過語言表達出來[8]
語言主觀性是語言的影子,語言是說寫者表達自我的重要手段,語言能夠表達說寫者自身的認知,只要說寫者使用語言就會有其主觀性的存在,因此語言主觀性有其普遍性。說寫者在使用語言時會對語言進行“自我”成分的標記,并且通過詞匯和語法傳達其主觀意圖,表達著說寫者的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說寫者使用語言具有主觀性這一特性能夠更好地傳達其意圖和態(tài)度,能夠讓聽話人更好地理解說寫者所傳達的信息及需求。語言主觀性能夠體現(xiàn)在說寫者視角、情感與認識三個方面。
2.語篇主觀性
Langacker表示,根據語法結構的框架來看,圖像的相互作用和兼容性、語篇的上下文語境、語言表達的預期意義和說寫者構建語篇的方式都會影響話語分析者對語言的理解[6。Herman強調,人稱代詞、定冠詞、不定冠詞、感知動詞、認知動詞、情感動詞、時態(tài)和動詞語氣、評價詞匯和標記句法等都可以被視為視角的語言標注9。語篇的建構不僅是言語活動,也是心理認知活動,當說寫者對語篇進行建構時需理清其邏輯關系,并選擇其語篇意圖、目的等語言信息,這種對語篇建構的過程即為語篇視點,并且語篇視點對語篇本身起制約作用;語篇是最高層級的語言單位,任何語篇的生成和理解都離不開主觀性,說寫者為了表達自身交際意圖對語篇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語篇是說寫者選擇的結果,因此語篇能夠體現(xiàn)說寫者的主觀想法。說寫者利用多個語言成分的相互作用來影響語篇主觀性程度。在對語篇進行構建時,說寫者根據自身的認知能力體現(xiàn)其交際意圖。在構建具體語篇的語言成分時,說寫者的認知系統(tǒng)、對事物的識解能力都是其影響因素。因此,語篇主觀性歸根結底還是說寫者的認知主觀性。說寫者在與客觀世界接觸的過程中形成了心智意象圖式,它能夠將說寫者想要描述的對象、背景投射于語篇之中,這樣就形成了語篇模式,語篇視點就是說寫者心智概念外在投射的產物,或是一種認知心理活動并通過語言表現(xiàn)出來;高莉指出,無論語言以哪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說寫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表達自我的內心世界,并將其自身的認知活動傳達給他人,說寫者通過語言向他人傳遞自身的認識、態(tài)度、情感等主觀認知活動,這些都體現(xiàn)出主觀性[0]。
因此,說寫者在構建語篇時是離不開其自身主觀性的,說寫者對語篇內容的構建不僅是一種言語活動,更是一種表達說寫者自身態(tài)度、情感、意圖的心理認知活動,說寫者的認知系統(tǒng)、對事物的識解能力等都是影響語篇語言成分的重要因素;而語篇內容也能夠體現(xiàn)說寫者的認知能力和主觀想法等,并且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說寫者對語篇的加工與理解。
三、認知特征
1.程度特征
Langacker的舞臺模型是認知語言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是一種抽象的認知空間,表達的是語言表述中概念化的動態(tài)過程。舞臺是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客觀場景,類似于戲劇舞臺;演員指的是語言表達中的核心內容,比如句子的主語、賓語等元素,觀眾代表了認知主體的視角,即說寫者;而這三種概念代表了語言表達的核心內容[。在語言中,主語的使用能夠反映出句子的主觀性,Langacker提出,主觀性與客觀性反映了感知情境中的觀察主體與被觀察事物之間的不對稱性。當觀察者自身被排除在概念化之外,并不參與觀察,僅描述臺上的焦點實體,這時觀察主體與被觀察事物之間的不對稱性被削弱了,因此導致主觀性程度降低[11]。與之相反,當概念化主體與概念化對象融為一體時,觀察主體自身作為客觀場景中的焦點實體并未感知到位于臺下的感知情境,但并不意味著從意識中消失,正符合主觀性所要求的,此時主觀性程度增強。
Langacker用例子對此理論進行了解釋:
a. The person uttering this sentence doesn’ t really know. b.I don’t really know. c.Don’t really know.
Langacker強調說寫者自身直接融入語言表達中,主觀性程度較高;當說寫者在表述中隱退,僅關注外部事件時,則主觀性較低[12]
向淑珍表示,只有與第一人稱的主語相結合,才能夠最大程度體現(xiàn)出主體性,在英漢語篇中,漢語以第一人稱作主語的頻率要高于英語以第一人稱作主語的頻率[13]。原則上言語表達通常以說寫者自身為認知視角,對客觀情境進行描述,與說寫者感知關系最為密切的表達具有高主觀性的特征,其主觀性從高到低依次為第一人稱 > 第二人稱 > 第三人稱。即通過人稱代詞的移用能夠使語言的主觀性得到增強,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人稱代詞移用于第二人稱代詞時,能夠增強句子的主觀性,用第二人稱泛指第三人稱時,也能夠增強句子的主觀性。
據此,本研究認為,人稱指示詞的主觀性從高到低依次為第一人稱指示詞 > 第二人稱指示詞 > 第三人稱指示詞,即在語篇詞匯中,第一人稱指示詞的主觀性最強,第三人稱指示詞的主觀性最弱。
例1:
The weather was perfect and the sun had begun to set,yet still high enough to feel the warmth on your face and to make the river glow.(COCA)
在例1中,以“theweather”作為主語,屬于第三人稱指示詞,它指代的是外部世界的天氣狀況,而不是說寫者的個人體驗,在此句中,天氣本身被描述為“perfect”這一形容詞,帶有一定的評價色彩,但并沒有通過第一人稱表達。因此,其主觀性相對較弱。由于“weather”是自然現(xiàn)象,不能表達自身主觀性,這種句子結構在英語中更趨向于客觀陳述,并不像漢語那樣表達個人體驗。因此,主語為第三人稱“theweather”,使得句子整體趨向于客觀描寫,其主觀性低于漢語表達。
例2:
我覺得今天天氣很好,應該怎樣表達呢?我覺得天氣好是因為前兩天太熱了,今天則有些微風,有點雨意,我總不能說“某年某月某時(昨天),溫度若干,濕度若干”。(BCC)
在例2中,多次使用第一人稱指示詞“我”,明確表達了該表述是說寫者基于自身感受的判斷,而非客觀事實。“天氣”雖是客觀描述,但在這里嵌套在“我覺得”之后,賦予了濃厚的個人主觀色彩。此外,句子通過“微風”“雨意”這些主觀性極強的描述進一步表明了說寫者的體感,而非客觀數據,能夠表達該句的高度主觀性,強調第一人稱“我”的直接感受,并使用具體感知詞匯增強其主觀色彩。
例3:
It seems to me thatthe market for financial assets only clears because the central bank makes a promise to produce an artificial scarcity of base money in the future,once the“asset shortage”has passed.(COCA)
在例3中,句子的主語“it”是英語中常見的形式主語,并不指代具體對象,而是引出后面的內容“seemstome”,這表明該判斷模糊了說寫者的觀點,將個人觀點包裝成客觀描述,比直接說“Ithink”或“Ibelieve”更委婉,主觀性較弱,本句使用“it”這一形式主語,傾向于分析性表達,隱藏個人立場,比漢語直接使用第一人稱指示詞作主語的表達方式更弱,因此,其主觀性程度低。
例4:
在我看來,這是完全明顯的:對于執(zhí)行工作沒有適當的監(jiān)督或監(jiān)督不強,通常便會使教員集體的創(chuàng)造可能性衰減。(CCL)
在例4中,主語使用第一人稱指示詞“我”,該句在開頭的“在我看來”直接標注了第一人稱的視角,使得整個句子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與例3當中的“itseemstome”相比,例4中的“在我看來”表達方式更直接,不帶有模糊性的,其主觀性更強。因此,“在我看來”是典型的第一人稱指示詞作主語,主觀性極強,句子結構使得這一主觀看法位于句首的核心位置,與例3相比,主觀性程度更高。
2.概念內容賦義特征
概念內容指的是語言中詞匯所承載的核心意義,即語言通過概念對客觀世界的映射和認知方式,它構成了詞義的基礎,在語篇中,詞匯的語義構建依賴于其他詞匯的支持,以實現(xiàn)概念的完整表達。因此,概念內容不僅涉及詞匯所反映的認知對象或情境,還與其在語篇中的互動關系緊密相關。Langacker表示,近年來學術界逐漸發(fā)展了一種以經驗為基礎的主觀主義或概念主義意義理論,該理論強調表達的意義并非僅僅是對客觀現(xiàn)實的簡單描述,同樣重要的是概念化主體如何對語言情境進行解讀[12]。Traugott 認為,概念內容賦義特征體現(xiàn)于概念轉喻在語義構建過程當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語用含義或引申推理向語義意義轉化的過程當中,程度修飾語的語義化往往涉及單位與部分的數量意義[14]。此外,主觀化作為語義再分析的一種機制,進一步促進了語義結構的調整和發(fā)展。武成提出,在人類語言認知體系中,詞匯意義的形成依賴于概念系統(tǒng)的支撐,詞匯作為認知主體與外部世界的中介和語言符號,其本質功能在于以概念反映客觀現(xiàn)實。這種表征通過符號系統(tǒng)與語義網絡的協(xié)同作用,構建主體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框架[15]。即詞匯意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語篇中由其他詞匯賦予和塑造的,在不同語境中,某些詞匯的概念內容可能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在此過程中,語言單位的意義生成與符號表征相互交織,這一符號與意義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機制,實質上構成了人類特有的概念化認知運作模式。
基于此,本文的概念內容賦義特征是指語篇中詞匯的主觀性由語篇語境或語篇內其他成分的概念內容所賦予。此特征會受到說寫者主體的自身認知,語言使用的客觀環(huán)境以及具體的語用情境的影響。
例5:
Your mind works the way it works regardless of the lies you attempt to tell yourself,and,therefore, the appropriate thing to do is to respond accordingly. (COCA)
在例5中,“yourmind”直接指代個體的思維方式或心理運行過程,后面的“workstheway itworks”表達了與“yourmind”的一種邏輯關系,強調的是個人的感知活動,聚焦于個體如何思考、如何做出決策,該詞在語篇中的意義并未因其他詞語而發(fā)生變化,這體現(xiàn)了概念內容的個體性和實指性。
“l(fā)ies”在該語篇中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欺騙,其含義相對固定,不依賴于上下文的賦義,而是直接與說寫者個體心理活動相關,這一表達方式突出的是英語概念內容賦義的個體性,強調的是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并非情感或象征意義。
例6:
他卻又如此不平凡:為找到捐助孩子的新方法而激動不已,為守住暗中助人的秘密而自得其樂,為多捐助幾個孩子而對妻子撒下善意的謊言,為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堅持不跟助學對象見面。(CCL)
在例6中,“不平凡”在字面上表示某人或某事具有與常規(guī)不同的特質,暗示著超越一般水平的卓越和特殊,但要準確理解該詞的確切意義需完全依賴于語境中其他詞匯的支持,具體來看,他的“不平凡”是在語篇中與具體行為的描述密切相關,通過“為找到捐助孩子的新方法而激動不已”,“為守住暗中助人的秘密而自得其樂”等行為的描述,“不平凡”的意思被擴展為一種源于無私和富有同情心的行為,即通過語篇中一系列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不平凡”的含義轉向了個人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超常努力和奉獻的特殊特質,并不是指客觀的特殊性,而是強調了人物的情感投入和道德價值。
“善意的謊言”是一個高度語境化的概念,“謊言”本身具有負面含義,指的是不真實或虛假的話語。但在“善意的謊言”這一表達中,“善意”修飾了“謊言”,構成了一個充滿情感沖突和道德評價的概念,雖然謊言在字面上指虛假話語,但在這里,它的語義被“善意”一詞所修飾,這種修飾使其含義發(fā)生變化,強調的是撒謊的動機和目的,并不是撒謊本身,其概念意義依賴于整個語篇中所賦予的道德象征性,并不是其固有的字面意義。
例7:
Butwith a little bit of effort and home remedies we would be able to preserve flowers a little longer comparedtoifthey are just thrown intoavasewith water and left alone. (COCA)
在例7中,“vase”作為容器,強調的是特定物品的功能,本句中的“vase”描述的是花的保存方法,強調“直接放入花瓶里”的方式是否能有效延長花期,在該語境下,它作為一個單一且具體的物品存在,不會因為上下文語境而發(fā)生改變,該詞的使用是直接的具象的,具有個體性和實指性。
例8:
女人要自強,說的是從人格與心理上做到自尊、自愛。只有尊重自己,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不要只做花瓶,畢竟,這個世界不缺少美麗的花瓶。(CCL)
在例8中,“花瓶”作為一種比喻,帶有強烈的情感成分,在該句中,花瓶不僅指代一種物品,更是帶有貶義地表達對社會中部分女性角色的否定,即僅僅依賴外貌,缺乏內涵的女性,這代表了社會對女性的一種刻板印象,象征著美麗但缺乏內涵的女性形象,這是對女性角色的某種情感認定和批評,這體現(xiàn)了漢語情感性和象征性的概念內容賦義特征。
3.關聯(lián)特征
Nuyts提出,由于句法結構的客觀性這一特質,將情態(tài)動詞和主觀性表達進行結合的這種互補模式更加傾向于交互主觀性[16]。而交互主觀性強度要大于主觀性強度。因此,與情態(tài)動詞結合的這種互補模式主觀性更強。黃蓓和張建理強調,集群能夠有效增強構成成分的主觀性,在語篇中能夠聚集的主觀性內容越多,其語言主觀性程度越高,例如,第一人稱代詞與認知謂詞本身并不單獨傳達主觀性,而是通過二者的組合及其語境共同構建主觀性特征,兩類成分在主觀性上相互強化,此外,這種特征可以通過添加具有主觀性的語言成分從而加強其主觀性,但需注意的是,在研究語篇詞匯主觀性問題時,如若聚焦某個單一詞匯成分,會導致對詞匯主觀性的放大,且難以觀察到語篇中各個詞匯之間的關聯(lián)與互動[17]。因此關聯(lián)特征需要研究者關注詞匯搭配,從而對英漢語篇詞匯的主觀性高低程度進行判斷。詞匯意義具有雙重結構特征,一種是內在的深層結構,另一種是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的表層結構,就表層結構來看,詞匯本身及其語義變體二者共同構成詞匯語義集群,即詞匯場,在詞匯場中詞匯個體意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從而形成動態(tài)的語義關聯(lián)。
可見,詞匯在語言中發(fā)揮著傳遞主觀性的關鍵作用,詞匯的關聯(lián)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語義關系、詞匯場、搭配關系、語境依賴等方面,即單個詞并不能夠完全表達語言主觀性,需要借助其他詞匯的搭配互動關系,這會有助于理解語言主觀性的表達意義。
例9:
Because shed told me to wait for her,Id missed the bus,and now Id have to walk home in the dark. (COCA)
在例9中,該句子體現(xiàn)了顯性邏輯關系,在句首使用了邏輯連詞“because”來表達因果關系,由于她讓我等她,我錯過了公交車。接著,通過“and”連接兩個并列的從句,進一步表明因果關系帶來的后果“nowIdhavetowalk homein thedark”這里的因果邏輯關系非常清晰,兩個動作的先后順序和相互作用也通過邏輯連詞得到了明確地表達,這種通過顯性連接詞明確表達因果關系和時間順序的方式,是英語篇中典型的顯性邏輯關聯(lián)特征。
例10:
他恐錯過了時間。只得冒著雨走。站在神保町停車場等了十分鐘的電車,風大了,傘擋雨不住,一身洋服,除領襟而外,早噴得透濕。(CCL)
在例10中,該句子描述沒有明顯的邏輯連接詞,但通過語境和敘事順序展現(xiàn)了隱性邏輯關系,首先,“他恐錯過了時間”暗示時間緊迫,必須采取行動。緊接著“只得冒著雨走”暗示他的行動是因為錯過了時間而做出的選擇,這是由于時間而引發(fā)的因果關系。隨后,“風大了,傘擋雨不住”進一步描述了因果關系,暗示風大導致了傘無法擋雨,產生了洋服濕透的結果。
例11:
I should have been earlier,because I knew exactly where she was going. (COCA)
在例11中,“because”作為一個顯性的邏輯連詞清楚地表達了因果關系,顯性邏輯關系在這里起著非常直接的作用。在該句中,原因是說寫者明白他所要去的地方,這種明晰的因果關系通過“because”這一邏輯連詞清楚地表達出來。
例12:
他們也知道我的確沒有錢,在我身上他們擠不出油水來。(CCL)
在例12中,體現(xiàn)出了隱性邏輯關系,首先“他們也知道我的確沒有錢”并未使用任何明確的邏輯連詞,但通過上下文語境,暗含著因果關系,即因為我沒有錢,因此他們無法在我身上獲取好處。通過簡潔的句式將語境中隱性邏輯傳達出來。第二句“在我身上他們擠不出油水來”進一步強化了因果邏輯和順序邏輯,體現(xiàn)出了漢語篇中多與隱性邏輯關系關聯(lián)的特點。
英漢語篇詞匯的主觀性,主要體現(xiàn)在程度特征、概念內容賦義特征和關聯(lián)特征三個方面,首先,在程度特征上,漢語更多使用第一人稱作主語的方式以增強主觀表達,相比之下,英語通常是用第三人稱作主語,主觀性較弱。其次,在概念內容賦義特征上,漢語篇中概念內容賦義具有更強的互動性,詞匯含義常受到上下文中其他詞匯的影響,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而英語中,詞匯意義較直接,其基本含義在語篇中變化不大,其概念內容主要由語境的支持進一步明確,最后,在關聯(lián)特征上,漢語側重隱性邏輯關系的的表達,漢語篇中的因果或時間順序的關系需要借助上下文或語境來暗示,英語篇中的邏輯關系通常通過顯性的邏輯連接詞來體現(xiàn)。
四、認知理據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反映著不同文化對客觀世界的認知。語言的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民族的認知方式,而英漢民族在認知模式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英漢語篇主觀性的認知特征??傮w而言,英民族傾向于個體性的認知方式,強調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而漢民族傾向于集體性的認知方式,更加強調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語境依賴性。英漢民族認知方式的差異在語言主觀性的表達方式上得以體現(xiàn)。
1.英民族傾向個體性認知方式
西方強調天人對立,將自然與人類視為使役和征服關系,因而會形成西方的“個人價值之上”,英民族傾向個體性認知方式,即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強調個體的獨立性[18]。和凌娜提出,這種英漢認知方式的差異會導致英漢語篇具有差異性,英語篇側重分析,體現(xiàn)了西方以邏輯思維模式認識外部世界的認知方式,這種方式是一種理性認識[19]英民族的認知方式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這種個體性認知取向使得英語篇的主觀性表達偏向較低的主觀性程度。英語篇在表達主觀性時,更多依賴于顯性邏輯關系和個人認知,經常通過顯性的邏輯關系來表達因果或邏輯順序,體現(xiàn)了個體的分析思維,這種認知方式導致英語篇在語言上偏向個體性和實指性的概念內容賦義,詞匯的含義通常較具體、直接。
2.漢民族傾向集體性認知方式
與英文化不同,漢文化受集體主義影響較深,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語言表達往往建立在社會關系、文化背景和群體認同的基礎上。中西文化的一個最顯著差異是漢民族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征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因而會形成漢民族的“集體價值之上”,漢民族傾向于集體性認知方式,即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強調集體的重要作用。漢民族的集體性認知取向使得漢語篇的主觀性表達程度更高。漢語篇對語境依賴較大,因此邏輯關系往往較隱性,常用隱性的邏輯連詞。漢語篇在主觀性表達上,通常通過情感性和象征性的概念內容來體現(xiàn),詞匯意義不僅僅限于直接描述,還往往蘊含著情感色彩。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比英漢語篇中的詞匯主觀性,揭示了英漢語篇在程度特征、概念內容賦義特征和關聯(lián)特征方面的差異。在程度特征上,漢語篇詞匯的主觀性要高于英語篇詞匯的主觀性,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篇多以第三人稱作主語,而漢語篇多以第一人稱作主語;在概念內容賦義特征上,英語篇詞匯的主觀性主要通過個體性和實指性概念內容賦義,漢語篇詞匯的主觀性主要通過情感性和象征性概念內容賦義;在關聯(lián)特征上,英語篇多與顯性邏輯關系關聯(lián),而漢語篇多與隱性邏輯關系關聯(lián)。這些特征上的差異不僅反映了英漢語篇在表達時的不同方式,也反映了兩種語言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英民族傾向于個體性的認知方式,而漢民族則更多傾向于集體性的認知方式。這一認知差異進一步影響了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主觀性、構建語篇時的策略選擇。
[參考文獻]
[1]Hui,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 Taking simple Vocabulary as Example[J].Frontiers inEducational Research,2021,4(16).
[2]楊靜,王文斌.從英漢句子的及物性看英漢思維的時空性強弱差異—以eat和“吃”的句法及物性對比為例[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23,(6): 11-21+30
[3]Benveniste,E.Subjectivityin language[J].ProblemsinGeneral Linguistics,1971(1).
[4]Habermas,J. Some distinctions in universal pragmatics[J].Theory and Society,1976,3(2):155-167.
[5]Lyons,J. Semantics:Volume 2[M].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7.
[6]Langacker,R.W.Concept,Image,and Symbol[M].Walter de Gruyter Inc,2002.
[7]Traugott,E. C. From subjectification to intersubjectification[J].Motives for Language Change,2003(124) :139.
[8]彭兵轉.語言主觀性的運行機制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80-88.
[9] Herman,D. Story logic: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ve[M].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4.
[10]高莉.英語學術語篇視角的主觀性探析[J].外語教學,2023,44(6):37-42.
[11]Langacker,R. Observations and speculations on subjectiv-ity[G]//In J.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Benjamins,1985
[12]Langacker,R W. Subjectification[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1):5-38.
[13]向淑珍.漢英語認知動詞的主觀性對比研究[J].漢字文化,2025(3):117 -119.
[14]Traugott,E. C.Revisiting subjectification and intersubjec-tification[J].Subjectification,intersubjectification andgrammaticalization, 2010(29): 71.
[15]武成.英語中動結構的功能及其認知機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6(3):98-103.
[16]Nuyts,J. Epistemic Modality,Language,and Conceptual-ization:A Cognitive - pragmatic Perspective[M].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17]黃蓓,張建理.論主觀性的語境使成條件及集群效應[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3):95-103.
[18]張一平,王紅昕.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與英漢社交語用差異[J].蘭州大學學報,2004(3):47-50.
[19]和凌娜.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英漢民族思維特征的比較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1(7):145-147.